蜜艺说|香港理工大学智能服务设计(SSD)解析
注:本文所列专业信息介绍和解析等内容只作为“参考”,不构成任何”专业指导”,一切申请、文书、作品集等相关信息应视官方为唯一权威渠道。
官网信息搬运
官网
专业介绍
智能服务设计(SSD)是一个 跨专业的学科 ,它聚焦在商业、技术和创新的交叉领域,为更广泛的社会和商业挑战创建更有价值的服务干预方案。从服务背景下的关键的、系统的、以人为中心等视角出发,该专业聚焦于设计的社会-技术维度,从而拓展了设计的范围和边界,使其扩大到商业化和分工化的职业实践领域之外。
本专业意在培养学生服务设计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通过对技术、商业、社会和组织环境的深刻洞见,扩展学生的能力,将设计机会转化为新的、可持续的服务体验。
专业目标
(1)深化对全域服务旅程的理解,设计包含多重服务业务的服务生态系统;
(2)确定以人为本的设计过程中,如何在更广泛的服务行业的商业和组织中确立用户需求和不同关联方利益的中心地位,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
(3)以工作室形式,通过与交叉领域的专家、伙伴以及利益相关方进行合作,对服务设计进行开发,以应对商业、社会和环境中的挑战,同时在战略、操作和系统层面使用服务设计;
(4)促进新型服务设计实践和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培养服务创新的技能和实践。
原则
为了应对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的服务需求,香港理工大学成为香港第一所同时提供服务设计本科和硕士学历教育的大学。相比用户体验设计、信息设计、产品设计或输出相对单一的应用设计,SSD聚焦于更广泛的设计维度,它结合了设计、商业、技术和人类需求,创造超前的服务解决方案,为服务行业和社会带来新的价值。
通过先进的服务设计方法,SSD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跨学科教育环境,以此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并为学生提供重塑自身设计技能的机会。本专业引导学生将其自身纳入到构建和评估服务产品的创新工作当中,学习内容横跨线上和线下渠道,涵盖讲座、工作室学习、工作坊以及专项研究项目。
毕业生将具备满足服务行业职位要求的必备专业技能。在传统设计行业,以及多样化的服务行业,例如消费电子、移动通讯、医疗、旅游和酒店、金融、公共服务等,他们会担任包括管理和战略制定在内的不同角色。
课程结构
第一学期通过课堂授课、工作坊以及跨学科项目合作等形式,为学生传输服务设计基础知识和专业研究技能。
第二学期,培养针对最新社会和技术趋势的,敏锐的、批判性的洞察力,这些趋势已经给服务经济带来重大影响。工作室和实验研究课程可以传达不同角度的服务要素,并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服务方法,学习在服务行业中评估、优化或创建领先的服务策略。
夏季学期,在学生感兴趣的领域中,通过自主或赞助项目将知识、技能和实践进行融会贯通。顶点项目包含了现实环境中的完整学习历程,展示一个关键的、综合性的服务设计项目,以此结束整个学年。
要获得学位,学生需要成功修满36学分,课程类别包括:6学分的公共必修课,15学分的专业必修课,15学分的选修课(其中A序列选修课12学分,B序列选修课3学分)。
课程列表
(1)公共必修课(6分)
Research and Analysis for Design (3分) 设计的研究与分析
Research and Academic Writing (3分) 学术写作
(2)专业必修课(15分)
专业主干课程(三选一):
Advanced Service Design Methods and Tools(3分)服务设计方法与工具
Socio-technical Service Ecosystem(3分) 社会技术服务生态
Systemic Innovation and Designing Future Services(3分) 系统创新与未来服务设计
实验室研究课:Lab Studies in Data Driven Service Design (3分) 数据驱动服务设计的实验研究
项目课程:SSD Specialism Studio(3分)SSD专业工作室
SSD Capstone ResearchProject (6分) SSD专业毕业项目
(3)选修课
A序列选修课(12分)
基础课:
Design Method (Advanced) (3分) 设计方法学
Design Project Management (3分) 设计项目管理
Design for Transformation (3分) 转换设计
UX Design Fundamentals (3分) 用户体验设计原理
Prototyping and Scripting (3分) 原型与脚本
Designing Services (3分) 服务设计
Design for the Biosphere (3分) 生物圈设计
Design for Changes (3分) 设计改变
Design Systems Thinking (3分) 设计系统思维
专业主修课:
Innovate with Lifestyle and Culture (3分) 生活方式与文化创新
Theories in Interaction Design (3分) 交互设计理论
Advanced Visualisation and Interaction (3分) 可视化与交互
Advanced Service Design Methods and Tools (3分) 服务设计方法与工具
Socio-technical Service Ecosystem (3分) 社会技术服务生态
Systemic Innovation and Designing Future Services (3分) 系统创新与未来服务设计
Regenerative Ecosystems Design (3分) 再生生态系统设计
Territories, Societies and Spatial Complexes (3分) 地区、社会与空间复合
B序列选修课(3分)
跨学科工作室/项目课程:
Interdisciplinary Project (3分) 跨学科项目
Interdisciplinary Studio (3分) 跨学科工作室
Regenerative Environments Design (3分) 可再生环境设计
实验室研究课:
Lab Studies in Human Cyber-physical System (3分) 信息物理系统的实验研究
Lab Studies in Systems Design (3分) 系统设计实验研究
Lab Studies in Intelligent Systems Construction (3分) 智能系统架构的实验研究
Lab Studies in Data Driven Service Design (3分) 数据驱动服务设计的实验研究
Lab Studies in Applied Technologies for TerritorialDesign (3分) 区域设计应用技术的实验研究
授课形式和持续时间
工作日白天授课,一般要求一年完成所有课程学习。
入学要求
申请者应具备设计学、商科、人文或技术类专业的本科或同等学力。有该领域工作经验的其他学科背景申请者将视情况予以考虑。
申请材料
申请表(申请时填写);个人陈述(PS);推荐信(学术/工作)两封;学历、学位、成绩单证明;作品集;英语成绩(雅思6.0和托福80/550);候选人需进行现场或线上面试。
专业解析
如何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SSD前身是Design Practices(设计实践),专门聚焦于培养创新型专业设计人才,但不会特别聚焦于平面、交互或者产品等特定领域,而是做一个拔高,面向通用设计技法、思维和方法论的培养,因此除大量的项目实践之外,原DP专业的课程内容涵盖面很广,大到文化、创新、商业模式,小到调研、工具使用、原型制作等。SSD相比DP做了比较大的调整,舍弃了一些商业、文化等比较宏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更多由IBD专业进行培养),但 依然保留了跨学科、注重实战和实用价值的学科特色,核心课程也更聚焦到已经“热门”了一段时间的“服务设计”领域 ,看核心必修课的名称便一目了然。
所谓服务设计,简单来说就是涉及更多要素、更广泛客户群、更复杂场景、动用更多设施和资源的宏观设计策略 ,举例讲,传统的产品设计是造一辆汽车,交互设计优化汽车驾驶模组,用户体验设计想办法让用户在驾驶过程中获得更多舒适和乐趣,商业设计关注车怎么定价、销售、撬动购买决策,而 服务设计则关注用户从看车、买车、到提车再到保养护理汽车等跟车有关的完整服务环节中的设计要素,以提升与此有关的所有用户体验问题。 从商业角度来讲,服务设计师不仅要干好自己分内的事,还要让你的合作伙伴(其他相关服务提供者,比如修复和保养车的服务者)把分内的事也做好。
所以相比“传统”更具象化的设计产出, 服务设计的设计产出形式更多元,这就要求在设计技能、方法、思维方面更多样,更具跨学科特性,单一学科思维很难胜任服务设计的实践 。
该专业适合什么样背景的学生
首先, 申请IBD(创新商业设计)的同学可同时申请SSD ,因为两者的专业背景要求都是设计学、商科、人文社科或计算机专业等。其次,从实践和就业角度,两个专业都偏向于策略、解决方案、任务、可行性论证等“宏观”设计要素,只不过IBD更聚焦于商业场景,而SSD更聚焦于一般服务场景。
其次, 有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用户研究、设计咨询等设计领域从业经验的同学也非常适合申请SSD ,毕竟上述从业者在触点、服务蓝图、用户体验地图、用户画像、设计工具、知识管理、项目管理、时间管理、沟通协作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经验,而且有成熟的项目经历,那么 SSD系统化教学会给有工作经验的同学一个打磨系统方法论,拔高已有经验的机会 ,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同学可能得到更系统和有深度的学习成果。
最后,服务设计和用户体验、用户研究等类似,只有中大型企业或行业巨头才有比较对口的岗位 ,因为服务设计需要撬动的资源多,人脉多,利益方多,且成本高,收益却不确定,很多服务设计方案往往是在技术和产品设计进入瓶颈后试图寻找新突破口才予以考量,这种只有在行业非常成熟的条件下才会用到的设计策略和趋势,不可能成为小微企业的主要业态。
当然,学服务设计将来未必一定做服务设计,服务设计中的很多方法其实可以平移到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甚至是项目管理和营销中去。所以, 即使将来未必从事服务设计相关的工作,但只要是从事设计相关工作,服务设计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该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继续从事以往的工作,这一点和IBD类似,如果你在诸如产品经理、产品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师、设计咨询或者服务设计领域工作多年,那么一年的gap让你有充分时间整理、提炼、复盘和总结这几年的工作经历,然后重返你先前的工作岗位,并达到一个职业生涯更高的起点。 而工作方面,不管有无经验,都强烈建议早点参加校招。
2、从事各行各业的服务设计、运营、用户体验、产品设计以及设计咨询工作,但服务设计有一个软肋, 很多专业领域 (例如金融、物流、航空、城市管理、电商、旅游等等) 的服务或策略设计,不是单纯靠学服务设计就能入行的,入行并深耕行业,需要丰富的本行业经验积累和专业知识,否则以目前各行各业发展的成熟度来看,没有本行业知识沉淀的“小白”基本上不能胜任该行业的高端职位。 换句话说,针对具体服务行业的行业经验才是你未来的就业门槛,所以这里我们也建议,有工作经验的同学可以着重申请这个专业,这一点其实和IBD类似,这个专业拿到offer不难, 但仅仅掌握服务设计的知识远远不足以成为某个行业的优秀设计师,服务设计不是一个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而是锦上添花的东西。
注:未来企业会需要有服务设计思维的产品、交互、技术或者商务人员,但未必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服务设计师,同理,用户体验设计也是如此。
3、读博,比如港理设计学院的博士方向有“设计经济学、设计社会学”等,有申博打算的在开学后要利用好读硕士这个机会,积极和老师沟通和套磁,具体不在这里展开。
作品集注意事项
官网描述(对所有设计专业而言)
“一般情况下,作品集应囊括你做过的最优秀的项目,我们更关注 项目的概念发展、论证过程以及商业表现,对项目实例的介绍要简洁清晰 。 如可能,请标明该作品有哪些参考和借鉴,参考作品的名称和所属组织都应标清。 其次,还请说明项目的类型,比如是个人项目还是团队项目。如果是团队项目,请描述你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具体职责和承担的角色。 项目的组织和呈现要达到专业水准。”
如何准备作品集?
(1)讲好故事对SSD格外重要
官方提到, 他们更看重作品集项目的完整过程和设计思路,而不仅仅关注项目的呈现效果 ,因此,仅仅提交一些炫酷的效果图是行不通的。事实上,设计学院的整体调性更偏应用和实用,而非艺术表现力,所以无论哪个方向的作品集项目, 都应该把项目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把整个设计思路和项目历程呈现出来,以此体现设计思维。
以上是官方对所有设计专业的作品集要求,也就是说,无论你的作品集是装置、产品、设计图稿、还是数据,来龙去脉的故事性都是学校最看重的要素。而对SSD来说, 故事性或者说“叙事”可能比其他专业方向更关键, 因为“服务”本身就意味着帮服务对象体验一个美好的故事或情节,相比软件或工业产品设计, 服务设计产物更偏向于由不同实体和非实体产品、触点、场景和角色构成的策略组合,其带有丰富的故事性。 所以,故事性在“实体”类设计中主要作用是帮助理解设计思路,重点还是输出物本身,但 在服务设计中,“故事”本身可能成了设计对象。 比如我们在改造乘机服务时,通过在候机环节加入前置航班状态、值机状态追踪,在航班延误时提供航延险、后续行程订单变更,针对VIP客户在延误场景提供免费餐饮或休憩服务等,来创造和提升整个乘机过程中的用户触点,塑造新的用户旅程图,这就是产品设计和服务设计的差别。
(2)服务设计的作品集应突出的重点
无论你的学习或工作背景是什么,或手头上有什么样的项目,都应适当突出如下与服务设计相关的设计要素:
①痛点地图;②用户故事地图;③服务历程图;④以定性研究作为工具进行的针对服务策略、用户或其他利益关联方的研究及其相关数据;⑤竞品分析或服务猎奇;⑥对产品、软件、交互设计等项目按照服务设计的思路进行呈现;⑦服务可视化;⑧运营数据(如有)。
注:以上只为示例,项目不同应突出的重点也不同。
(3)适当增加工作项目的权重
SSD和IBD一样,也特别欢迎有工作经验的申请者,申请者可以将工作项目加以调整后放入作品集,让其占据整个作品集更大的篇幅和权重,或通过工作项目展示你的核心竞争力。
工作项目的优势是,项目一般经历了市场、消费者或客户的反馈和考验,整个项目更考虑商业或实用价值,能解决真实的需求,设计过程需要兼顾的现实因素更多,设计难度更大,要求更苛刻 ,而不像纯创意类项目,要么只关注创意概念本身,缺乏实用性;要么没有客观衡量作品成功与否的数据或标准;或者设计时只突出众多设计要素中的某一个,不能兼顾其他。所以,成功的工作项目是应用性、设计性各方面都很过硬的作品,尤其在商业上取得成功时。
工作项目也有劣势,比如设计策略相对保守甚至平庸;因分工不同,设计者只参与项目中的某个环节,不清楚项目的全貌;商业上取得成功的项目可遇而不可求等等。
作品集中采用工作中项目时,要符合设计学院对“叙事”的要求,把项目按照设计流程做的每一步详细工作都展示出来, 比如项目前期如何调研的,概念是怎么产生的,针对什么样的客户,解决什么需求,如何盈利,如何设计,如何测试,上线后取得什么样的成果,如何迭代的,等等。
如果完整的项目是由其他同事协同完成,那么要说清楚你在该项目中的具体角色和在上述流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你在这个项目中的具体产出有哪些 。
其实工作中的项目有点像是一个内部汇报和复盘,对于有工作经验的申请者,上述过过程应该比较熟悉。
(4)作品集共用
SSD、IBD以及MET-social方向的作品集可以共用。
我们是MeaningArt蜜艺社;
我们是一个来自香港、英国、美国、荷兰等地的硕士和博士所创立的设计咨询教育组织,致力于推广设计思维;
我们提供线上线下设计工作坊,承接【设计咨询项目】及【设计与艺术留学服务】,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蜜艺社”或wechat:miyilx。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