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莲·梦露双折画》(1962年)
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1928—1987年)是美国波普艺术家,也是对当代艺术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
这幅画创作于好莱坞女影星玛丽莲·梦露在1962年8月自杀之后。艺术家捕捉到当时媒体的狂热气氛,用消费社会最常见的展示方式,客观地呈现了这一事件的悲剧性。沃霍尔选择了玛丽莲·梦露的一张宣传照。它当然不能反映这个著名好莱坞女影星本人的性格特征,对于大众来说,这只不过是一幅招贴、一个商标、一张面具,总之,是好莱坞这个大工厂生产的一件标准产品。这张双折画的一半是金色的、光彩照人的梦露像,而另一半是黑白的、模糊不清的梦露像;一半在消费主义的光环下,一半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沃霍尔不仅呈现了消费主义商品社会光鲜夺目的表象,也揭示了隐藏在这种表象背后的、致命的阴暗面。
《艺术家的粪便No.4》(1964年)
这一系列作品看上去像是商品罐头,有90个相同大小的容器,每个容纳30克粪便。作品继承了
杜尚
的《泉》所开创的挑衅性的前卫传统。曼佐尼嘲笑了消费主义时代艺术的商品化,讽刺了艺术家在商业社会中的“神圣”角色。
《一把和三把椅子》(1965年)
约瑟夫·科苏斯
(Joseph Kosuth,1945年—),美国观念艺术家。
科苏斯将一把真实的木质折椅、一张椅子的照片和字典里关于椅子的各种解释并置在一起,令观众思考到底是什么构成了“椅子”这个观念。用这种方式,科索斯回到柏拉图对于艺术本源的哲学思考,质疑了“什么是艺术”这个根本性的概念。
《韵律0》(1974年)
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
(Marina Abramovic,1946年—)出生于塞尔维亚,是最早挑战自己身心极限的女性艺术家之一。
艺术家在房间内贴出告示,准许观众随意挑选桌上的72种物品与艺术家进行强迫性身体接触。在这些物品中,有玫瑰、蜂蜜等令人愉悦的东西,也有剪刀、匕首、十字弓、灌肠器等危险性器物,其中甚至有一把装有一颗子弹的手枪。在整个表演过程中,阿布拉莫维奇把自己麻醉后静坐,让观众掌握所有权力。表演持续了6 小时,阿布拉莫维奇的衣物全部被剪掉,有人试图用带刺的玫瑰扎入她的腹部,还有人甚至把手枪放到了她的嘴巴里准备开枪,这是艺术家最接近死亡的一次身体体验。最终,保护她的观众阻止了暴力的实施。
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经常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和宗教仪式感,并且要求观众参与,在危险、痛苦和精疲力竭的体验中寻求情感和精神的超越。
《你的灰色头发,苏拉米斯》(1983年)
安塞姆·基弗
(Anselm Kiefer,1945年—),当代艺术家,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这幅画描绘的是柏林的纳粹纪念馆,该馆曾被纳粹用来祭奠战争中死去的德国士兵。基弗把这个砖石建筑描绘得古老斑驳,如同圣殿。巨大的黑色画面令人想起犹太人的灭尸炉。画面中心的祭坛上那不灭的火焰仿佛是艺术家对历史的永久反省。画家使用了大量的铅来表现白色的光芒。在中世纪的炼金术中,平凡的金属铅被认为可以转化为金,而炼金的过程象征死亡和再生。
《1977 年10 月18 日——死亡一》(1988年)
格哈德·里希特
(Gerhard Richter,1932年—),德国艺术家。
绘画系列以照片为依据,描绘了德国红色旅组织班达-曼霍夫集团成员的死亡。班达-曼霍夫集团是冷战期间著名极端左翼青年组织,曾经绑架并谋杀了他们眼中资本主义权力的代表——德国工业部部长施莱尔。里希特用看似疏离、冷静的方式处理班达-曼霍夫集团领导者被捕、死亡和葬礼这组悲剧主题。画面上黑白照片式的再现性给人以现场的、冷漠的真实感,但是渐进的、如同对不准焦距产生的模糊效果和阴郁色调又令人感受到悲凉的情绪。这组作品仿佛葬礼上的哀乐,寄托着画家对热血青年之死的同情和这种革命激情背后、非人道的乌托邦理念的深刻反思。
《在活人心目中物理死亡是不可能的》(1991年)
达明安·赫斯特
(Damien Hirst,1965年—),“英国青年艺术联盟”(yBa)领军人物。
这件作品以在自然博物馆陈列的方式展出了一条浸在福尔马林液中、如生前一样凶猛的老虎鲨。观众一方面被鲨鱼流线型的美感所吸引,一方面又被死亡的恐怖主题所震撼。赫斯特借用了现代主义高峰期极少主义的形式语言、达达主义的批评传统和后现代社会商业橱窗吸引人眼球的展示方式,讽喻了物质主义对人性本能的威胁。
《悬丝4》(1994年)
马修·巴尼
(Matthew Barney,1967年—),美国当代艺术家。
《悬丝》系列作品由五部主题相互关联的影片组成,在结构上源于德国音乐家瓦格纳的浪漫主义音乐剧《指环》系列,但是每一部影片都没有连续性的情节和完整的故事,也不遵循时间顺序。这五部作品分别展现了海岛上的摩托竞赛、爱达华州的音乐表演、处决杀人犯吉尔摩、凯尔特人的神话、共济会仪式和19世纪末布达佩斯充满浪漫诗意的歌剧场景。巴尼还亲自在《悬丝》系列作品中扮演角色。作品的主题围绕着不同时代人们对性、权力的追逐,反省历史、想象未来,暗示人类本能的欲望和野心从来都是创造力的源泉,同时也具有毁灭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