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杰
石像刻立的缘由
关于乾陵六十一尊石像刻立的缘由,研究者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究竟哪个说法正确,下面分别予以考证。
一、唐高宗死后,武则天将参加高宗葬礼的六十一蕃臣刻石像立于乾陵,以“张大夸示来世 ”。唐高宗死于永淳三年(683)十二月,葬于文明元年(684)八月。石像刻立的时间,应在高宗葬于乾陵不久。
此说与事实距离较远。石像中的许多人,死于高宗之前,如阿史那弥射死于龙朔二年(662);波斯王卑路斯死于咸亨年间(670~673),这些人不可能参加高宗葬礼。另一类人,如于阗王尉迟璥,是天授二年(691)册立的;康国王泥涅师师,是圣历元年(698)册立的,他们更不可能提前5年或15年就以国王的身份参加高宗葬礼。因此,所谓“参加高宗葬礼”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二、石像是神龙元年(705)刻立的“蕃臣曾侍轩禁者”像
这是以偏赅全的说法。石像中相当数量的人并没有“入侍轩禁”。如吐蕃酋长赞婆,圣历二年(699)率部投唐。武则天“遣羽林飞骑郊外迎之,授赞婆辅国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封归德郡王。仍令领其部兵于洪源谷讨击” 。又如突厥默啜可汗的使节移力贪汗达干,吐蕃赞普弃隶宿赞的特使悉曩热等 ,都是来求婚的,并未“曾侍轩禁”。至于石像刻立的时间,比第一种说法接近实际,但不准确。因为吐蕃大臣悉曩热是神龙三年(707)三月来长安的(《册府元龟》记为神龙三年二月),这是一个时间界限,说明石像毕功的时间只能在这个时限之后,不可能在它之前。
三、石像是武则天刻立的已经归顺唐朝任各种官职的原少数民族酋长像
此说比“参加高宗葬礼”、“入侍轩禁者”说准确得多。惟其“武则天刻立”欠妥。武则天于神龙元年(705)正月传位于中宗李显,同年十一月死于洛阳上阳宫之仙居殿,神龙二年(706)五月“祔葬于乾陵” 。吐蕃悉曩热是在武则天葬于乾陵九个月之后才来长安的,他的像立在六十一人之中肯定不是武则天所为。另外,唐高宗死后,武则天大改官名,其中将左右威卫改为左右豹韬卫,左右骁卫改为左右武威……神龙元年,中宗复位后,又恢复高宗时的官名 。石像的官名,用的是中宗复位后的名称。这一点,也可证明他们不是武则天刻立的。
综上所述,对乾陵六十一蕃臣像刻立的缘由的正确解释应是:唐中宗仿效高宗为“阐扬先帝徽烈”在昭陵刻立蕃酋石像的做法,于景龙初(707~708)在乾陵立蕃臣石像,其目的同样为了阐扬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徽烈”。
已知像名的状况
六十一尊石像的每尊背部,都镌有该像名衔。随着日月流逝,文字逐渐缺损。宋元祐年间,宗正寺主簿、武功人游师雄将所有名衔分刻四碑,以图永存。到元时,四碑只剩三碑,而且碑上文字也多缺损。元人李好文将这三碑能看清的文字录于《长安图志》中,共得39名。后来经过清代金石家叶奕苞,当今史学家及考古工作者岑仲勉、马驰等从不同侧面研究考证,将《长安图志》中的像名考证为36人。他们是:
一、故大可汗骠骑大将军、行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二、故骁卫大将军兼龟兹都督龟兹王白素稽;三、故右武卫将军兼龟兹都督龟兹王白回地罗徽;四、疏勒王裴夷健密施;五、康国王尼涅师师;六、十姓可汗阿史那斛瑟罗;七、吐谷浑青海王驸马都尉慕容诺曷钵;八、右骁卫大将军兼波斯都督波斯王卑路斯;九、十姓可汗阿史那元庆;十、吐谷浑乐王徒耶钵;十一、于阗王尉迟璥;十二、吐火罗王子特勤羯达健;十三、故左卫大将军兼金徵都督仆固乞突;十四、左威卫将军鹰娑都督鼠尼施处半啜勤德;十五、右领军将军兼千泉都督泥孰俟斤阿悉吉度悉波;十六、故左卫大将军兼燕然大都督葛塞匐;十七、故右卫将军兼洁山都督突骑施傍斯;十八、故左卫将军兼颉利都督拔塞干蓝羡;十九、故左威卫将军兼双河都督摄舍提暾护斯;廿、故左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处木昆屈律啜阿史那盎路;廿一、故右金吾卫将军兼俱兰都督阙俟斤阿悉吉那靳;廿二、大首领可汗颉利发;廿三、石国王子石忽那;廿四、故左武卫大将军突厥十姓衙官大首领吐屯社利;廿五、波斯大首领南昧;廿六、朱俱半国王斯陀勒;甘七、左威卫大将军兼坚昆都督结骨蚕匐肤莫贺咄口坚昆;廿八、吐蕃使大论悉曩热;廿九、吐火罗叶护咄伽十姓大首领阿史那忠节;卅、右金吾卫大将军兼大漠都督三姓咽面叶护昆职;卅一、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卅二、播仙城主何伏帝延;卅三、吐蕃大酋长赞婆;卅四、默啜使葛暹嗔达干;卅五、龟兹大首领那利自阿力;卅六、碎叶州刺史安车鼻施。
以上36人,新旧《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等文献能查出的29人,查不出的7人。能查出的29人中,有15人同石刻名衔相吻合。他们是: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龟兹王白素稽、疏勒王裴夷健(密施) 、康国王泥涅师师、阿史那斛瑟罗、慕容诺曷钵、波斯王卑路斯、阿史那元庆、于阗王尉迟璥、燕然大都督葛塞匐、吐蕃使大论悉曩热、阿史那忠节、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吐蕃大酋长赞婆、龟兹大首领那利(自阿力)。其余14人,大部分是太宗、高宗时在十姓突厥(即五啜陆和五弩失毕) 、铁勒诸部设置羁縻府、州时担任府、州都督的该部酋长。这些人的名字,一部分没有记入史书,一部分因翻译上的原因,记载颇不一致。如龟兹王白回地罗徽,新旧《唐书》记为“(白)延田跌”,《册府元龟》记为“(白)延由拔”;金徵都督仆固乞突,新旧《唐书》记其名为“(仆固)乙李啜”;匐延都督阿史那盎路,新旧《唐书》记为“阿史那都支”;默啜使葛暹嗔达干,新旧《唐书》记为“莫贺达干”。还有个别像名由于碑文缺字较多,难以对证,如“大首领可汗颉利发”
查不出名字的7人是:吐谷浑乐王徒耶钵、吐火罗王子特勤竭达健、石国王子石忽那、波斯大首领南昧、朱俱半国王斯陀勒、播仙城主阿伏帝延、碎叶州刺史安车鼻施。
同昭陵石像相比,乾陵石像有以下特点:一是它的继承性。除了唐中宗李显仿效他的父亲李治为昭陵立像这一形式上的继承外,还有内容上的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一)昭陵有像,乾陵也有像,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如“慕容诺曷钵”昭陵的头衔是:吐谷浑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勒豆可汗,乾陵的头衔是“吐谷浑青海王驸马都尉”。据《新唐书·西域上》记:高宗继位后,因贞观末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遂拜驸马都尉。乾封初,又封为青海国王。所以,诺曷钵就以两代皇帝的不同封号而立像于昭、乾两陵前。(二)爵位承袭。昭陵有“于阗王尉迟伏阇信”,乾陵有“于阗王尉迟璥”,璥是信的后裔;昭陵有“龟兹王(白)诃黎布失毕”,乾陵有“龟兹王白素稽”,素稽是布失毕之子。二是它的延伸性。其表现形式也有两种:(一)由昭陵只有国王像延伸到既有国王,也有大臣、王子、部落酋长、城主、州刺史等。这种延伸,同当时的形势有关。显庆二年(657),唐高宗平定了贺鲁之乱后,在西突厥各部设置州、县。于是天山南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葱岭以西“皆分置州、府”(《旧唐书·突厥传》)。在都督府之上,设置昆陵、濛池两都护府;在两都护府之上,又设安西大都护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行政系统。在这种形势下,自然就加强了担任府、州都督的各部酋长和唐政府的直接联系。石像中的这部分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蕃关系的时代特征。(二)由一代人延伸到数代人。已知名的石像中,有龟兹国两代国王,突厥阿史那弥射和他的儿子阿史那元庆。唐高宗和武则天在位时间长达56年,许多蕃属国君世代受唐敕封,石像中的父子同群就是这一特征的反映。
未知像名的增补
六十一尊石像中还有25尊像名因雕像剥蚀和石碑佚亡成为无名像。但是,这部分人在历史上的活动踪迹,不会因石头上的文字磨灭而消失。他们的名字和活动,程度不同地留在许多历史文献中。文献中的25位人物,可以从以下五个缺口中增补进去。
一、已知名的36人,从地域分布上看,都在唐的西部和北部,没有东北部,这是一大空缺。
太宗和高宗期间,唐与东北百济、高丽、新罗诸国关系的深切程度,并不比西域诸国差。高宗显庆五年(660),因百济(朝鲜半岛西南部)王扶余义慈,不断侵占邻国新罗的地盘,高宗屡次调解不下,遂派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统兵讨伐,俘义慈及太子隆等。在百济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下辖三十州、二百五十县⑥,由百济各酋长任都督、刺史和县令。总章元年(668),李勣伐高丽,拔平壤城。俘高丽王高藏,在高丽置安东都护府,统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仪凤二年(667),授高藏辽东都督,封朝鲜郡王。高丽大莫离支(宰相大臣)泉男生,乾封中入长安,被唐拜为特进、辽东大都督等职。后协助李勣平高丽之乱有功,进为右卫大将军。死后赠并州大都督,勒碑著功。还有新罗(朝鲜半岛南部)王金真德,贞观时被唐封为乐□郡王,高宗刻其石像于昭陵。永徽三年(652),真德死,其弟金春秋(贞观末到长安,拜为特进)继位。龙朔中,春秋死,其子金法敏(永徽元年到长安,拜为太府卿)继位,兼任鸡林州大都督。
上述百济王扶余隆、高丽王高藏、新罗王金法敏、高丽国大莫离支泉男生四人应在六十一像之中。
二、突厥酋长,缺名甚多。突厥族是隋、唐时期北方最大的一个民族集团。唐初,东、西突厥同唐王朝的关系密不可分,特别是唐统治者与突厥统治者阿史那族的关系,更是盘根错节。在昭陵十四尊石像中,阿史那族就有四人,几占总数的30%。这四个人有三种类型:一是唐的敌人(颉利可汗);二是唐的盟友(突利可汗);三是唐的勇将(社尔、思摩)。乾陵已知像名中,署阿史那姓者五人,占14%,缺额甚多。首先缺阿史那步真。唐显庆中,在西突厥置昆陵、濛池两都护府。以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兼骠骑大将军、昆陵都护,领五咄陆部。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兼骠骑大将军、濛池都护,领五弩失毕部。两位同族兄弟,并肩为突厥十姓最高首领。但已知像名中,只有弥射和弥射的儿子元庆,步真的儿子斛瑟罗,却没有步真。其次,弥射之孙、元庆之子阿史那献,步真之孙、斛瑟罗之子阿史那怀道,他们都承袭父位,在高宗和武则天当政时期为唐王朝建立过大的功勋。还有阿史那贺鲁,贞观末曾被唐授为篦丘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唐太宗死后,贺鲁自号沙钵罗可汗,统咄陆,弩失毕十姓,恃强以十万胜兵,侵唐西、庭二州 ,对唐威胁很大。显庆中,唐派苏定方、任雅相、萧嗣业等会同回纥婆闰、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等分路进攻贺鲁等部。在石国俘获贺鲁,解送昭陵,唐高宗赦而不杀,留居长安,死后葬于颉利冢旁,“纪其概于石”。另外,吐火罗首领,也是阿史那族人。高宗时,在其国阿缓城置月氏都督府,析小城为二十四州,以叶护阿史那乌湿皮为都督。突厥车鼻部族酋长阿史那斛勃,高宗时被拜为左武卫将军兼狼山都督。其子阿史那羯漫陀,授左屯卫将军兼新黎洲都督。
以上阿史那步真、献、怀道、贺鲁、乌湿皮、斛勃、羯漫陀七人,应在六十一像之中。
三、同昭陵石像有承袭关系的,也有所缺。昭陵石像中有高昌王麹智勇,高宗麟德中,授其弟麹智湛左骁卫大将军、西州刺史。昭陵石像中有于阗王尉迟伏阇信。高宗上元初(674),其王伏阇雄身率子弟酋领七十人来长安,因击吐蕃有功,高宗以其地为毗沙都督府,授伏阇雄都督。昭陵石像中有吐谷浑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勒豆可汗慕容诺曷钵,高宗时,诺曷钵死,其子忠继位。忠死,子宣超继位。武则天时,以宣超为左豹韬员外大将军,袭故可汗(乌地也拔勒豆)号。昭陵石像有焉耆王龙突骑支,高宗时,突骑支死,其子龙嫩突继位。
以上麹智湛、伏阇雄、慕容宣超、龙嫩突四人,应在六十一石像之中。
四、唐高宗、武则天时,受唐敕封的其他酋领中,尚缺:瀚海都督回纥婆闰、康居都督笃娑钵提、修鲜都督曷撷支、大宛都督瞰土屯摄舍提於屈昭穆、鸟飞州刺史沙钵罗颉利发、写凤州都督 、休循州刺史阿了参、金满州都督沙陀金山。
以上八人,应在六十一像中。
五、同唐有密切关系的东女国,显庆初(656)遣其相入长安。垂拱二年(686)九月,其王敛臂又遣大臣汤剑左来请官号,武则天册命敛臂为左玉钤卫员外大将军。天授三年(692),国王俄琰儿尔亲身来朝长安。另外,南诏王蒙细奴逻,高宗时遣使入长安。武则天时,细奴逻子逻盛炎继南诏王位后,亲身入朝长安。
以上东女国王俄琰儿尔、南诏王蒙逻盛炎应在六十一像之中。
乾陵六十一尊石像所缺的25尊石像名,已经从上述五个缺口补齐。
需要说明的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各藩属国派其子弟和大臣留京宿卫,并受唐敕封的人数很多,因为他们没有在藩职务,故不予补入。其次,受唐敕封的藩属,不设都督府,只设刺史州的其名不予补入。如“昭武九姓”中的东安国王、安息州刺史昭武杀, 斤王、木鹿州刺史昭武闭息,米国王、南谧州刺史昭武开拙,何国王、贵霜州刺史昭武婆达地,史国王、佉沙州刺史昭武失阿明等。还有承袭太频繁的,不能悉数补入。如新罗王,历经金真德、春秋、法敏、政明、理洪、兴光等;百济王历经扶余义慈、泰、孝演、丰、忠胜、忠志、敬等。这些人中,只能补入影响最大的几位。最后,各国派入长安的使节,如高丽使泉献诚,女国使高霸梨文、汤剑左,新罗王子金文正,吐蕃使仲琮,突骑施乌质勒子遮弩,吐火罗王弟仆罗等亦无法补入。总之,乾陵石像只有六十一尊,即使按照刘庆柱、李毓芳二同志的看法,扩大为六十四尊,也同高宗、武则天时受唐实封的人数,相距甚远。
以上所述25尊像名,有很大的或然性。这方面的考证,一定会随着名家的介入,历史资料的进一步发掘而引起更多人的重视。现在补入的人中,或许有些是不该补入的;舍弃的人中,或许有些是应该补入的。通过不断的绳愆纠谬,使六十一尊像名可望接近完整、准确。注:
①六十一尊石像,有人称“六十一宾王像”,有人称“六十一蕃臣像”,本文从后者。
②李好文:《长安志图·卷中》,载《宋著长安志》中。
③刘庆柱、李毓芳:《陕西唐陵调查报告》,载《考古学集刊》第5集,第222页。
④《旧唐书·吐蕃上》,中华书局1 975年版(下同),第5226页。
⑤《旧唐书》为“悉薰热”,《册府元龟》为“悉董热”。
⑥赵文润:《论乾陵文化》,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第47页。
⑦《旧唐书·则天皇后》,第132页。
⑧《唐会要》卷七十一、十二卫,上海古籍出版社1 991年版,第1518页。
⑨《册唐元龟》卷九七○,处臣部:“圣历元年(698)四月,疏勒裴夷健,腊月默啜并遣使朝贡”。
⑩西突厥咄陆有五啜:处木昆律啜,胡禄屋阙啜,摄舍提暾啜,突骑施贺逻施啜,鼠尼施处半啜。骛失毕有五俟斤:阿悉吉阙俟斤、歌舒阙俟斤,拨塞干暾沙钵俟斤.阿悉吉泥孰俟斤,哥舒处半俟斤。总称突厥十姓或十姓突厥。
⑾马驰先生在《唐代蕃将》一书中,将此名与前一像名连在一起,书为“石汗那国大首领可汗颉利发金吾卫将军兼俱兰都督沙傍阿悉首那斯”。自有独到的见解。
⑿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0页。
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和吐鲁番一带。
增补25尊像名简介
故大可汗骠骑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蒙池都护阿史那步真 阿史那步真,突厥室点密可汗五世孙,阿史那弥射族兄。贞观中与族人朝唐拜左屯卫大将军。高宗显庆初,与右屯卫大将军弥射同为流沙道安抚大使,率兵从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讨贺鲁。平贺鲁后,以功封继往绝可汗,兼骠骑大将军、濛池都护,领五驽失毕部。龙朔二年(662),弥射、步真从 海道总管苏海政讨龟兹,步真欲并弥射部,乃诬弥射谋反,海政不察,遂斩弥射。步真死乾封时。
故左骁卫将军兼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 贺鲁,突厥室点密可汗五世孙。步真内属后,咄陆可汗以贺鲁为叶护,代步真。贞观末,与执舍地、处木昆、婆鼻三部数千帐内属,擢封为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唐太宗死后,贺鲁攻取咄陆可汗故地,统领咄陆五啜和驽失毕五俟斤(突厥十姓),自号沙钵罗可汗,谋攻唐西、庭二州。显庆初,高宗遣苏定方、任雅相、萧嗣业、回纥婆闰、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等讨伐贺鲁。经过多次激战,俘获贺鲁,献于昭陵。高宗对贺鲁赦而不诛,留在长安。贺鲁死后,葬于颉利冢(突厥颉利可汗之墓,在长安灞水之东)旁,立石概纪其事。
右武卫将军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怀道 圣历三年(700),以突厥阿史那斛瑟罗为左卫大将军兼平西军大都督,令其镇抚西突厥全国。是时乌质勒部兵强,斛瑟罗不敢归国,率其部人六七万内迁,死长安。武则天授其子怀道为右武卫将军、突厥十姓可汗。
右骁卫大将军兼北庭大都护突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 献为元庆之子。元庆遭来俊臣诬陷害死后,献被流放至振州。长安中武则天为元庆平反,拜献为右骁卫大将军,袭兴昔亡可汗,安抚招慰十姓大使,北庭大都护。不久,又擢为碛西节度使,为唐累建功勋。
故左威卫将军兼鸡林州都督乐浪郡王新罗王金法敏 新罗,在今朝鲜半岛南部,为汉乐浪郡地。法敏,金春秋之子,永徽元年,被新罗王金真德遣入长安,拜为太府卿。永徽三年(652),真德死,金春秋嗣为王。龙朔元年(661)春秋死,法敏嗣位,为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乐浪郡王、新罗王。诏以其国为鸡林州都督府,授法敏为鸡林州都督,法敏死于开耀元年(681)。
故左武卫将军兼狼山都督突厥车鼻可汗阿史那斛勃 车鼻,突厥部落之一,其酋长斛勃,突厥突利部人,世为小可汗。颉利败后,被薛延陀逼迫,率部居金山之北(今阿尔泰山北部)。自称乙注车鼻可汗。贞观末,斛勃请入朝长安,唐遣云麾将军安调遮、右屯卫郎将韩华前去迎接。斛勃反悔,杀唐二将。后被唐右骁卫郎将高侃俘献京师。高宗宥其罪,“拜左武卫将军、赐居第、处其众都督军山(杭爱山),诏建狼山都督府以统之”。
左屯卫将军兼新黎州都督阿史那羯漫陀 车鼻斛勃长子羯漫陀,统领突厥拔悉密部。在车鼻未败之前,浑其子奄铄入朝,高宗嘉其举、拜为左屯卫将军,更置新黎州以统其众。
故左骁卫大将军兼西州刺史麹智湛 唐太宗灭高昌后,封其王麹智勇弟麹智湛为右武卫中郎将、天山县公。以高昌地置西州。高宗麟德中,授智湛左骁卫大将军,西州刺史。天授初,其子崇裕授左武卫大将军,交河郡王。崇裕死后,袭封遂绝。
故右卫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大俟利发回纥婆闰 婆闰是回纥酋帅、俟利发吐迷度之子。吐迷度以破薛延陀多弥可汗之功,被唐太宗封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吐迷度死后,以其子婆闰为左骁卫大将军、大俟利发,使持节回纥部落诸军事、瀚海都督。高宗显庆中,婆闰随苏定方逐贺鲁至石国西北苏咄城,城主伊涅达干执贺鲁送洛阳。因功加婆闰右卫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婆闰死于龙朔中。
右武卫将军兼焉耆都督焉耆王龙嬾突 焉耆国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境内。贞观十八年(644),郭孝恪(安西都护)俘其王龙突骑支后,在其地置焉耆都督府,卫突骑支弟婆迦利为王。婆伽利死,国人仍请突骑支回国继位。唐高宗答应了这一请求,并拜突骑支为右武卫将军,使还本藩。(《册府无龟》为右卫大将军)。突骑支死,其子龙嬾突继位。突骑支像已刻昭陵,其子像应立乾陵。
故毗沙府都督于阗王尉迟伏阇雄 高宗上元二年(675)正月,于阗王伏阇雄率其子弟酋领七十人来朝。因其击吐蕃有功,高宗以其地为毗沙都督府,授伏阇雄为都督。天授二年(691)腊月,雄死。武后立其子璥为于阗王。
故左领军将军兼康居都督康国王娑钵提 高宗永徽时,以康国地置康居都督府,授其王拂呼缦为都督,万岁通天元年(696)九月,封大首领左玉钤卫将军笃娑钵提为康国王。死,其子泥涅师师立。
左威卫大将军吐谷浑乌地也拔勒豆可汗慕容宣超 宣超乃诺曷钵之孙。诺曷钵死后,其子慕容忠继位。忠死,子宣超继位。圣历三年(700),吐谷浑所余部落移居于凉、甘、肃、瓜、沙等州(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安西、敦煌一带)。武则天采纳凉州都督郭元振的建议,拜宣超为左豹韬员外大将军,神龙元年(705),豹韬改为“武卫”。袭故可汗(乌地也拔勒豆可汗)号,以管辖这一带吐谷浑部落。
修鲜都督、罽宾王曷撷支 罽宾,在今阿富汗东部喀布尔河流域。唐贞观中,屡遣使朝献。高宗显庆三年(658),派人访其国俗,在罽宾城置修鲜都督府。龙朔初(661),授其王曷撷支修鲜等十一州诸军事兼修鲜都督。
月氏都督吐火罗叶护阿史那乌湿皮 吐火罗在今阿富汗境内,其王号“叶护”,唐武德、贞观、永徽中多次遣使朝献。《册府元龟·卷九六六》记:“吐火罗国,唐永徽三年(652),列其地为月氏府,以其叶护阿史那乌湿皮为都督。”《新唐书·西域下》记:“显庆中(656~660),以其阿缓城为月氏都督府。析小城为廿十四州,授王阿史那都督。”
大宛都督、石国王瞰土屯摄舍提於屈昭穆 石国在今乌兹别克境内塔什干附近。唐显庆三年(658),在其国瞰羯城置大宛都督府,授其王瞰土屯摄舍提於屈昭穆为都督。
鸟飞州刺史、护密王沙钵罗颉利发 护密,又称达摩悉铁帝。在今阿富汗境内,王居塞伽审域。显庆时以其地为鸟飞州,授其王沙钵罗颉利发为刺史。
写凤府都督、帆延王 帆延国(或译望衍、梵衍那),在今阿富汗境内,王治罗烂城。贞观初遣使者入唐。高宗显庆三年(658),以其地置写凤都督府,授王 都督,管辖区内五州诸军事(除罗烂城外,其余四州是:懈谷州、冷沦州、悉万州、钳敦州)。
休循州刺史、拔汗那国王阿了参 拔汗那,或译作钹汗、破洛那。在大宛之东。有西键、呼闷、渴塞等城。高宗显庆中,遣使至唐。显庆三年,以渴塞城为休循州都督府,授阿了参刺史。世代与唐关系密切,天宝中改国号曰宁远,赐姓窦。
金满洲都督、处月首领沙陀金山 处月(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部)为西突厥别部,因居于大砂碛(今准噶尔盆地)之南,又号沙陀突厥。永徽元年(650)十二月,其俟斤朱邪孤注杀唐招慰使单道惠,遂与阿史那贺鲁联合反唐。被弓月道总管梁建方、契苾何力俘斩,以其地置金满、沙陀二州。及贺鲁亡,安抚大使阿史那弥射为昆陵都护府都护,处月部众投归弥射。龙朔初(661),处月酋长沙陀金山从武卫将军薛仁贵讨铁勒,授墨离军讨击使。长安二年(702),进为金满州都督,累封张掖郡公。
故辽东都督朝鲜郡王高丽王高藏 高丽(今朝鲜北部与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其王居平壤城,亦调长安城,汉乐浪郡地。贞观中,其国莫离支(宰相)盖苏文(泉州)杀王高建武,立建武弟高藏为王。乾封元年(666),盖苏文死,其长子男生代为莫离支,次子男建、男产相怨,欲茱男生。男生遣子献诚入唐求救。唐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生俘高藏、男建等至长安。仪凤二年(677),授高藏辽东都督,封朝鲜郡王。高藏到新置安东都护府所在地新城(今辽宁抚顺市附近)后,与靺鞨谋划反唐,事败露,被流放邛州。永淳元年(682),高藏死,赠卫尉卿,葬颉利墓左,树碑以记。
故熊津州都督带方郡王百济王扶余隆 百济,在今朝鲜半岛西南部,是扶余族的一个部族。其王扶余璋,武德四年(621)遣使至唐。唐高祖册为带方郡王,百济王。贞观十五年(641),璋死,以子扶余义慈嗣位。义慈于永徽中联合高丽、靺鞨掠取新罗七十八城,新罗屡向唐告急。唐高宗调解不下,遂于显庆五年(660),派右卫将军苏定方等发新罗兵讨伐,生俘义慈及太子扶余隆,送至京师。义慈病死,赠卫尉卿,授隆司稼卿。分其国五部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以扶余隆为熊津都督,仪凤时又进为带方郡王。是时,新罗国强盛,隆不敢归国,寄治高丽。死,武则天以其孙敬嗣位。
故右卫大将军兼辽东大都督玄菟郡公高丽国大莫离支泉男生 男生,肓丽盖苏文乎。乾封元年(666),盖苏文死,代为莫离支,后又加封大莫离支。次年入长安被拜为特进、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安抚大使,封玄菟郡公。回国后,又协同李勣平男建、男产之乱有功,进为右卫大将军、卞国公。仪凤二年(677),“诏安抚辽东,并置州县,招流冗,平敛赋,罢力役,民 其宽”(《新唐书·泉男生》)。死赠并州大都督,勒碑著功。
东女国宾就俄琰儿尔 东女国在今西藏自治区西部。以女为君,其王号宾就,官名高霸黎(宰相)。武德时,其王汤滂氏始遣使入唐。后因突厥所掠道难通,往来较少。垂拱二年(686)九月,国王敛臂遣大臣汤剑左来请官号,武则天册命敛臂为左玉钤卫员外将军,并以瑞锦制服赐之。天授三年(692),国王俄琰儿尔来朝。
南诏王蒙逻盛炎 南诏(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及其旁围),王姓蒙氏。高宗时,其王细奴逻遣使入朝,高宗赐以锦袍。细奴逻子逻盛炎,继位后于武则天时亲身入长安。其妻有娠,逻盛炎高兴地给人说:“我又有了孩子,死在唐地也够了。”死后,其子炎闺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