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强:文学的萨特是很可爱的萨特,他的作品永不过时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 2020-06-22 17:37
查看

2020年6月21日是萨特诞辰115周年。为了纪念萨特, 人民文学出版社邀请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 傅雷 翻译出版奖主席、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董强教授来到直播间,为读者朋友带来了“朝内166文学公益讲座”第三十一讲,讲座的题目是《萨特:一位哲学家的文学梦 》—— 董强教授讲《萨特文集》。

WechatIMG6.jpeg

董强在直播间

要成为斯宾诺莎,以及司汤达

让-保尔・萨特是二十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是战后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享有“世纪伟人”“世纪的良心”之盛誉。他的学说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曾产生深刻影响,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964年,凭借小说《文字生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接受。

董强教授的讲座围绕着萨特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大师,他的文学成就如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萨特生于1905年,1980年去世,他在整个二十世纪,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触及到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实践、记录等等,使得他成为无处不在的一个人,而且萨特也影响了全世界很多国家,包括中国。”董强在讲座开始时说到。

萨特从小受到的是精英主义教育,毕业于著名的巴黎高师。年轻时,萨特曾向后来成为他终身伴侣的波伏娃表达自己一生的志向。他说:“我要成为斯宾诺莎,以及司汤达。”多年以后,他作为哲学大师而享誉全球。然而,他真正实现的,是自己的双重梦想:他的文学成就与哲学成就齐肩,并对存在主义思潮进行了深入的文学表述。

“对于萨特的创作,哲学和文学就是一张纸的正面和背面。他的哲学作品有时候可以当文学作品看,他的文学作品可以当哲学作品看,如果理解这一点,你对萨特就走近了一步。”董强说。

WechatIMG2.jpeg

让-保尔・萨特

文学是让萨特真正存在的方式

在董强看来,萨特其实是一位“文学青年”,从小就生活在文学梦当中。“人们一提到萨特就说他的思想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其实文学是让萨特真正存在的方式。”

萨特的文学作品分为戏剧、小说、文论三类。其中以戏剧最为知名,也永不过时,作品《死无葬身之地》前两年还在阿维尼翁戏剧节上演。小说《恶心》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其哲学意味非常强,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存在与虚无》的准备。“但是他真正探索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人的随机性,人生下来没有必然性,这是萨特最大的苦恼,人是一个偶然的、随机的产物。”董强认为,《恶心》这部小说在重要性上堪比加缪的《局外人》或《鼠疫》。

二战以后,年逾40的萨特又写作了《自由之路》三部曲。董强反复强调,从《恶心》到《自由之路》,我们要看到两个萨特,一个是二战前的萨特,一个是二战后的萨特。“一个是极端个人主义,一个是相信集体、相信团结、相信人可以改变世界的、非常激进的萨特。往往我们知道的是单面的萨特,其实萨特是非常完整的全面的人。有的人甚至说萨特是很矛盾的人,但是正因为他矛盾,所以他是一个人。正因为他是一个人,所以他矛盾。”

董强个人最喜爱的,却是萨特的文论。“对我们研究文学的人来说,萨特随便一篇文章都比不知道多少的大学教授讲得好,萨特真的一下子能够抓住最重点的东西,他能够一下子让你抓住这个作家。”

董强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重读萨特的《什么是文学?》,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介 入文 学的概念,认为文学应该为时代而写作。“萨特涉及到每个论点的时候都有非常强的历史概念。他分析浪漫主义到十九世纪文学发展过程,对二十世纪一代一代作家进行分析,把自己看作是二十世纪法国第三代作家。萨特谈论问题从来不是抽象地看问题,萨特永远是一个处境中的人,这就是萨特源源不断的源泉所在。”

WechatIMG5.jpeg

波伏娃和萨特

不认为自己是天才的幸运儿

1964年,萨特的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出版,同年,萨特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但他非常率真地拒绝了这个许多作家梦寐以求的奖项。

董强提到,当时的情形是,萨热和西蒙娜·德·波伏娃正在餐厅吃饭,是别人告诉他你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萨特头也不抬地说,我会拒绝的,不会去领奖。接着他说我的甜点在哪儿,怎么还不上甜点。如此轻描淡写。

所有人都很奇怪,萨特为什么拒绝这个文学奖,这不是一个作家最大的文学梦想实现了吗?董强认为,这涉及到萨特对写作的看法。萨特不认为作家有什么特别的天才或者说特别的才华,写作是一个人选择了这个东西,他认为这种选择跟别人做其他事情一样,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自我实现的手段而已。同时他又觉得一个活着的人,不能因为得了诺贝尔奖突然成为圣人。他认为自己没有任何时候需要成为圣人一样,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正常的人。他甚至认为,诺贝尔奖的那些评委们,他说都是一些老头、老太太,自己也没有写过一些杰作,竟然来评判我,给我一个奖,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文字生涯》的最后,萨特写道:“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具有天才的幸运儿,我赤手空拳身无分文,唯一感兴趣的事是用劳动和信念拯救自己,这种纯粹的自我选择,使我升华,但并不让我凌驾于他人之上,我既无装备又无工具,只不过全心全意的投身于使我彻底获救的事业。如果我把不现实的救世观念都束之高阁,那剩下的是什么呢?就是赤条条的一个人,无别于任何人,具有任何人的价值,不比任何人高明。”

《萨特文集》(十卷)出版

萨特生于1905年,1980年去世,今年正值他逝世四十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此时出版了《萨特文集》(十卷),“萨特代表作系列”(三卷)和精装版《文字生涯》,作为对他的纪念。

WechatIMG4.jpeg

《萨特文集》汇集了萨特创作的全部小说、戏剧、书信及重要文论,基本上可以展示出文学家萨特的全貌。萨特善于运用小说、戏剧等艺术手段形象化地图解其思想、学说,使之更加清晰易懂,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萨特文学作品的最大特色是直接介入当代社会生活,展示人们共同的生活处境,将人们面临的选择提到哲理高度来启发人们深思。特别是他的戏剧,往往将极限状态下的人生选择置于戏剧冲突的中心,具有很高的挑战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效果。

“萨特代表作系列”(三卷)分为小说卷、戏剧卷和文论卷。小说卷《墙》收入萨特的成名作《墙》《恶心》,以及被认为代表其最高艺术成就的《文字生涯》。短篇小说集《墙》中所收的五篇作品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人是自由的,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选择。”《恶心》以文学形式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本命题:“没有本质的存在等于虚无。”通俗的解释即“浑浑噩噩地生活等于一片空白”。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则诙谐俏皮、妙趣横生地讲述了作者本人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解释存在主义思想和整个学说的出发点。戏剧卷《死无葬身之地》收入萨特最具代表性的两部戏剧《隔离审讯》和《死无葬身之地》。萨特认为:“戏剧能表现的最动人的东西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性格,是选择和自由地 做出 决定的瞬间,这个决定使决定者承担道德责任,影响他的终身。” 哲理剧《隔离审讯》点明了自由的障碍在于顾忌他人的评说。《死无葬身之地》则把人物置于极限处境,面对生死的考验,他们和刽子手展开了 意志 的决斗。文论卷《什么是文学?》收萨特的重要文论《什么是文学?》《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较系统地阐明了作者有关文学的属性、写作的目的,为谁写作等重大问题的观点,特别是有关文学的批判职能及作家的独立判断权等观点。萨特不仅是二十世纪法国声名卓著的思想家、哲学家、小说家和戏剧家,也是有创见的文艺理论家,他针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提出了干预现实生活的“介 入文 学”理论。

WechatIMG3.jpeg

同时,人民文学出版社还推出了精装的萨特诺贝尔奖获奖作品《文字生涯》。这部自传体小说是一本作者以叙述自己童年生活为主的小说,同时又是作者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判。通过这些貌似平凡、琐细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作者的存在主义思想的胚芽和他的学说的出发点。

正如董强所言,虽然哲学与文学是萨特创作的一体两面,但“文学的萨特是很可爱的萨特。由于他是一个处境中的萨特,所以你读萨特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会让你接近法兰西,接近法国文化,接近法国历史。萨特是非常渊博的人,也是非常睿智的人,他的任何一本书都可以给你带来对于法国文化、文学的理解。”

编辑:黄茜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黄茜 9719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