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保尔·萨特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巴黎,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法国哲学家、作家,存在主义哲学大师。 他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巅峰作品,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恶心
[法]让-保尔·萨特
180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6%
《恶心》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创作的日记体中篇小说,1938年首次发表。《恶心》是萨特将自己的哲学思想与文学形式相结合,用小说来表现“存在”的第一部中篇小说。萨特在书中设定主人公得了一种病症,并指出这种病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因此罗根丁有时处在不适状态中而犯“恶心”,我们也可能犯“恶心”。罗根丁在搏斗,他企图摆脱他的真实存在,与过去的一个或某些艺术品、甚至一段爵士音乐《这段时光的一瞬》来认同,去达到某种自由。这就是萨特在此书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存在与自由”。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法]让-保罗·萨特
106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4.0%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极大、流行极广、风行一时的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本书由两篇构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前者发表于1946年,后一篇发表于1980年去世前不久,其中萨特一再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哲学。
文字生涯
20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2.0%
这是一本作者以叙述自己童年生活为主的小说,同时又是作者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判。通过这些貌似平凡、琐细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作者的存在主义思想的胚芽和他的学说的出发点。总之,这既是一部令人兴味盎然、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文学作品,又是了解萨特其人所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
墙
9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3%
《墙》是“萨特代表作”之一。收入萨特的成名作《墙》《恶心》,以及被认为代表其最高艺术成就的《文字生涯》。短篇小说集《墙》中所收的五篇作品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人是自由的,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选择。”《恶心》以文学形式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本命题:“没有本质的存在等于虚无。”通俗的解释即“浑浑噩噩地生活等于一片空白”。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则诙谐俏皮、妙趣横生地讲述了作者本人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解释存在主义思想和整个学说的出发点。
寄语海狸:给波伏瓦和好友的信
4 人今日阅读
恰如萨特本人所说,书信是他“直接的生活实录”,是他“生活的一种见证”。这些写给其终身伴侣西蒙娜·德·波伏瓦及几个好友的信,真实且不加掩饰地记述了作者当时的日常生活和他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展示了他特立独行的价值观、婚恋观和哲学世界观。虽说书信不是小说,萨特的书信却常常和小说一样引人入胜;他周围的诸色人等在其笔下亦如文学典型般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而这所有的人物中,形象最饱满,色彩最丰富,思想最充实的,无疑就是本书的主人公——萨特本人。读者从这些秉笔直书的书信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活生生的萨特如何度过他的每一天,乃至每一个小时,了解到他如何积累生活,如何读书、写作,如何面对世界的动荡和巨变。对那些有兴趣探究特其人、其思想的读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且无法替代的第一手资料。
2 人今日阅读
哲学与人:20世纪西方哲学精选(套装共5本)
[法]让-保罗·萨特等
2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0%
《哲学与人:20世纪西方哲学精选》是由五本经典现代西方哲学著作组成的套装书。《时代的精神状况》本书“高屋建瓴地回顾了西方人‘时代意识’的起源,分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原则,讨论了科技进步的文化前提及其对社会形态变迁的作用,讨论了民主政治与贵族理想之间的对立。《爱欲与文明》由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赫伯特·马尔库塞著。讲述了西方今天文明已发展到极点,然而文明进步的加速也伴随着不自由的加剧。《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由《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两篇组成。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极大、流行极广、风行一时的哲学流派。《非理性的人》是美国哲学家巴雷特的代表作,被公认为英语国家中研究、解释和介绍存在主义的优秀的著作,在西方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它在问世后多次再版,长销不衰,至今仍是一些西方大学的“当代哲学”课程的教科书。《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作者奥伊肯为著名德国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为人是自然和精神的会合点,人以积极的态度不断追求精神生活以克服非精神的本质。
自由之路:全三册
1 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萨特长篇小说《自由之路》的三部:《不惑之年》《缓期执行》《痛心疾首》。描写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一年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法国乃至欧洲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小说的中心人物马蒂厄是个独立不羁、崇尚自由的知识分子,而事实上他并不比他周围的人更自由。他身不由己,陷入矛盾重重的生活泥淖中不能自拔,尽管已届不惑之年,仍然处在困惑之中,从无果断的选择和行动,也一直不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是一个苦恼的人,为了寻求“自由”,他还需要走一段漫长的路……萨特把自由观作为《自由之路》的哲学基础,改变了一般传统小说正面人物的设计,所有的人物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异化,一般表现为真诚作弊,言不由衷,自欺欺人。
波德莱尔
本书是萨特一系列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法剖析作家及其作品的第一部传记性专著,堪称文学批评独创之作。他认为波德莱尔的一生都是他自我选择和设计的,从生活作风、立身处世到诗歌创作皆择恶取之,为恶而恶,最终达到恶的反面——善,给世人留下千古绝唱《恶之花》。西方文艺思潮和流派名目繁多,兴衰更迭,文艺理论著作层出不穷,几乎每个时代都出现过影响深远的文艺理论家。既为文艺理论家,一般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指导,及至主宰当时的文坛。本书译者施康强是研究法国文学的专家,对存在主义理论也有深入理解。
萨特文论选
萨特不仅是二十世纪法国声名卓著的思想家、哲学家、小说家和戏剧家,也是有创见的文艺理论家,他针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提出了干预现实生活的“介入文学”理论。本卷收萨特的《什么是文学?》等重要文论十八篇,较系统地阐明了作者有关文学的属性、写作的目的,为谁写作等重大问题的观点,特别是有关文学的批判职能及作家的独立判断权等观点。作者探讨文学的属性时,着重论证了“写作便是揭露,揭露带来变革,因而写作就是介入 ”。萨特声明他不要求绘画、雕刻、音乐直接介入,但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工具的文学却必定要介入。因为说话是一种行动,行动必然使作家介入。
马拉美:澄明之境及其隐蔽面
马拉美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散文家,与阿蒂尔·兰波、保尔·魏尔伦同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人物。马拉美对法国诗歌和文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马拉美非常难懂,这两个原因足以解释为什么象征主义文学艺术偃旗息鼓那么长时间后,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至今还在获得法国乃至世界各国学者持续而耐心的解读。萨特对马拉美以及象征主义诗歌进行研究,萨特通过对马拉美的评传提出一个普世的问题:上帝死亡(尼采语)文学还存在吗?马拉美的悲剧在于决意成为“大写的人”,不惜一切从事“大写的诗”,再把诗的大失败转为大失败的诗。
死无葬身之地
12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1.1%
本书收录了萨特最具代表性的两部戏剧《死无葬身之地》和《隔离审查》。《死无葬身之地》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于1946年创作的话剧,是萨特的第一个剧本。萨特在其洋溢现实主义气息的剧作《死无葬身之地》中,成功地注入了他的存在主哲学思想。这种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交融赋予了人生价值、自由选择、对行动负责等核心命题以新的意义,给存在主义文学带来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