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是南国的红豆”这是周恩来总理在观看完粤剧名伶红线女的《搜书院》后,对粤剧发出的高度赞赏。1956年,粤剧两位名伶红线女、马师曾更拍摄了新中国首部粤剧电影《搜书院》,蜚声海内外。2013年,佛山粤剧院把粤剧文化发扬光大,再次推出精品艺术电影《小凤仙》。
“不信红颜多薄命,自古侠女出风尘”,电影正正就讲述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风尘女子小凤仙与壮志未酬的蔡锷将军相识、相恋,最后为实现共和大业舍弃儿女情长,自此“十年生死两茫茫”。
艺术电影,情浓烈景唯美
作为一部粤剧电影,在创作上既要保留传统的戏剧元素,又要消除戏曲与生活的隔离感。该如何拍摄与表演这样一部电影成为了电影创作者最大的难题。为此,电影创作者提出了《小凤仙》创作目标,那就是一部敢于创新,不怕唯美的艺术电影。
如果说第一部粤剧电影《小周后》开创了实景拍摄戏曲电影的先河,那么《小凤仙》则是在继承前者创新性的基础上,情与景的表现手法独树一帜。于情上,摄影机每一步的推拉摇移,都是要找新鲜刁钻的角度,以强化每一个戏剧场面的情绪、突出人物的心境。值得一提的是,《小凤仙》的服装设计亦是大有文章。服装不仅颜色亮丽,体现主人公的身份气质,更把剧情与人物情绪也考虑其中,使服装变成“会说话”、“有情绪”的画面语言。于景上,电影把“再现”与“强化”贯彻始终,一是尊重生活现实,让观众在可触可摸的人物生活场景中产生认同感,二是强化电影的历史厚重感,在画面设计上注入现代的审美元素。
以浓烈之情寓唯美之景,以真实画面衬深厚情感,情景交融,凸显了本片的脊柱“爱”。电影创作者指出,《小凤仙》故事背景是一个特殊、混乱的年代,故事不应该局限于男女之情,更应该提炼升华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大爱,在依托于实景的前提下,根据戏曲唱段中的内容,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让观众深入理解并接纳这别具一格的戏曲类艺术电影。
名家荟萃,舍弃程式化表演
本片的女主角小凤仙饰演者李淑勤,是国家一级演员、佛山粤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中国戏剧白玉兰奖得主。男主角饰演者欧凯明,则是国家一级演员,粤剧泰斗红线女的手传门生,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戏剧白玉兰奖。而本片导演尹大为,则是国家一级导演、旅法导演、演员巩俐的启蒙恩师,尹导在法国、加拿大获世界金奖艺术家资格证书。
影片的演员均有多年的粤剧舞台实践经验,形成了独具特点的舞台演出风格。但尹导却要求演员们,在电影角色的创作中舍弃舞台上程式化的动作和夸张的表情,以一种贴近生活和放松的心态进行人物创作,但又不能丢掉粤剧的表演特色。作为本片主演的李淑勤对此表示理解,她认为,粤剧电影本就是一件新颖事物,在表演方式上也应该融入现代元素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这是戏曲与电影跨界合作的又一次大胆尝试,无论场景、服饰还是摄像都经过更加深入的斟酌,而主创人员都以万分严谨的态度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希望打造出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精品电影。
变革与创新,从来都是伴随着质疑与反对的声音。《小凤仙》的主演李淑勤与尹大为导演已有多次的合作,他们坚信,没有改革就等于没有了生命。“粤剧是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也可以很时尚,越民族就越世界。要传承粤剧,就要在粤剧的发展中加入时代因素,加入现代生活元素,一边传承一边创新,吸引新的年轻的受众。”李淑勤接受采访时表示。电影《小凤仙》在创作上保留了富有诗意的粤剧唱腔,念白生活化,粤剧韵味与人物十分鲜明。
梨园悲歌,振兴粤剧敬泰斗
近日,所有人都只会关注一条消息:红线女与世长辞。艺星陨落,梨园弟子为之悲痛,为之哀歌四起。红线女老师德艺双馨,志技双全,一生为粤剧艺术生存发展呕心沥血。
老师是启明星,扶植后辈不遗余力。《小凤仙》的主演均感恩于老师的提携与关怀。把红线女老师尊为“一代宗师”的李淑勤回忆道:“对于每一次改革推出的戏,老师必定会到场观看。老师亦经常指导我,与我畅谈粤剧。”
老师更是粤剧电影的领航者,早年拍摄的粤剧电影《搜书院》等影响甚广。佛山粤剧团就是在老师的启发之下,推出《小周后》和《小凤仙》等精品粤剧电影,为沉寂已久的粤剧界带来新鲜的血液。就在电影《小凤仙》首映筹备之际,忽闻噩耗,实在让人哀叹不已。
老师对粤剧都有一种使命感,后人敬之慕之,更应该追之随之。老师辞世,我们痛失大师,粤剧式微一说甚嚣尘上。锐意创新,振兴粤剧成为了政府、剧团甚至社会各界的重任。在老师的影响下,后人对粤剧的传承发展开始了探索并付诸行动,粤剧电影、粤剧动漫、舞台剧等创意不穷,相信在后人的努力下粤剧必定能重焕生机,粤剧的未来必定是百花齐放。
斯人已逝,精神永驻,以此片《小凤仙》向粤剧泰斗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