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知识讲座

养生的定义: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源流:整个中医药和养生体系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很成熟。汉末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明确提出运用医药的办法进行养生的观点。华佗授其弟子的五禽戏是导引练形以养生的早期记载。以恬淡虚无为主导的精神养生或精神调养,源于老庄之学,后来主要发展于佛、道两家。可以说,中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养生,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医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尤其是食疗、药膳等备受推崇。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内经》说 “生之本,本于阴阳”,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所以,调和阴阳则精神充旺,邪不能侵,得保健康。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相伴,贯通周身,熏濡百节,流通则生机正常,滞塞则淤结病生。

人之生,先成精,先天之精源于父母,藏于肾,为生命之本、繁衍之源。后天之精由生化而来,亦藏于肾。故精乃阴气之本源,精盛则本壮,气化之源旺,故生气勃勃。而人之一切活动无不消耗阴精,故而用药食培补精气,补精以滋源,补气以助化精。

养生的基本方法

养生与内外环境评估

要达到养生的目的,必须内外环境和谐。其一,充分评估不利的外界环境,逐利避害;其二,保养内环境的稳定,对内环境要有充分的评估,即体质辨识评估,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对于健康亚健康的人群应做好体质评估,然后选择多种合适的养生方法“未病先防”;总而言之,养生要避免不利的外界环境,并依据人体体质状态选择相应养生方法。

养生方法介绍

调神养生(情志养生)

精神乐观,则气舒神旺;精神抑郁,则气结神颓;喜怒不节,则气耗神消。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气平和、血脉流畅、精神安定,虽有大惊猝恐而不能为害。调神之法,参禅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娱,或山林探幽,以气度从容,心思安定,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则神调。

即今之气功。气功之要,一是静心,静而不思,若能无外无我,可以养神而致长寿。二是以意引气,以气行周身,通达经络,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种方法,达到养气养神、经脉流畅,保健强身。

又称为练形养生。导引吐纳,自古即用于描述气功及形体强身,未有细致确定的区分。这里则专指以形体动作为主导方法的养生,所谓 “主导”,是因为这种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动作的配合。这类养生术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以及被动的推拿等。

通过调节食物的品质、数量、进食规律,以及回避有害的食物以养生,也包括饵药养生 (古称神仙服饵),其内容包括食性、食养、食疗、食节、饮食禁忌及药养等。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化气,气生神,故精又为人之动力源泉。保精之法,开源节流。节流有二:一是养神,神安不乱,精不妄耗,清静无为,恬愉自保。二是节房室,古人将男女好合、房事伤精看得很重,认为精生有限,而性欲无节则过耗,将致疾短寿。开源即促精生长、吸引采补。前者有食饵、药物、修炼等法可以试行,后者则主要与房中术有关。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对水土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古人主张在高爽、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之处结庐修养,故多选择名山大川、幽雅清静之处。现实生活中只要达到适宜也就可以。

以传统中医芳香熏治,达到养生目的。古人熏治消毒常采用的药物有艾草、苍术、贯众等。临床上运用苍术的方剂很多,端午节前后,古人有用苍术 “辟疫邪”的习俗,或用苍术熏屋,或以苍术和辛夷、薄荷、苍耳子等多种中药做成香袋、香囊挂于室内、佩于身上。达到辟疫邪、身芳香之功效。

坚持适当的锻炼,防止过逸过劳,实际上就是 “养形”,使人保持健康体魄。比如饭后散步一小时,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促进血液而循环,增加食欲,减少患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风险。

顺应阴阳气化是四季养生的精髓。《黄帝内经》指出了四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阴阳气化。天下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的运动,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长,人的养生也要随着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而变化。一天之中,从子到午为阳时,从午到子为阴时。一天之中的子时 (夜晚 23至1点)、一年之中的冬至是阴极;而一天之中的午时 (11至13点)、一年之中的夏至是阳极。一天之中,要顺应一天的阴阳变化;一年之中,要顺应一年之中四季阴阳变化。

区中医药工作小组
  • fd6f73203b2d4aef928134f41150f23b/images/20230907151559436001.png
  • 东兴区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