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称 千佛洞 )之西而得名,距离敦煌市区约35公里,开凿于 党河 河岸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年代从 北魏 、西魏、北周一直延续到五代、回鹘时期。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藏于 巴黎 的敦煌遗书记载,西千佛洞的开凿时间应早于敦煌莫高窟,最晚也于 莫高窟 同一时期。

经过河水的长期冲刷、侵蚀、坍塌,所以保留下来只有22个洞窟。现存22个洞窟里面,保留下来最早的就是北魏,然后有西魏的洞窟,还有隋代、唐代、五代、宋。

该洞窟由前室和主室两部分组成,前室顶部略呈拱形,主室顶部为覆斗形。洞窟始建于隋代,后经唐代、 回鹘 、民国时期重修,这一点可从洞窟内的隋代供养人、唐代说法图、回鹘经变画及主室北壁龛内民国重塑的佛像得以印证。 [3]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前室的下部显得漫漶。现存比较完整的是北壁门上的一铺盛唐绘制的佛说法图,图中佛 结跏趺坐 ,头顶饰有华盖,弟子与菩萨胁侍在佛的左右,面相饱满、体态丰腴的佛教人物形象体现出了 盛唐 时期的人物造型特征。 主室北壁开有一双层龛,这种形制的佛龛较早出现于隋代和初唐时期。龛内坐佛为民国时期所塑, 壁画 回鹘 和民国时期绘制。 值得关注的是洞窟内大量的回鹘时期(公元11世纪70年代至公元12世纪初)绘制的壁画,如前室的坐佛、普贤变、药师变及窟顶的藻井和图案,主室东、西壁的说法图。这一时期的壁画内容,多以说法图或佛、菩萨、罗汉等 尊像 画为主,其布局特点是人物稀疏、结构松散、描绘粗略。在主要壁面上(如南、北壁)各绘制一铺说法图,画面大但人物寥寥无几,人物的形体被增大以填补 壁画 空间。在洞窟各种建筑结构的顶部(窟顶、甬道顶、龛顶),几乎绘满了千篇一律的牡丹团花图案,相对于说法图和尊像画而言,图案则显得结构紧凑、色彩艳丽、描绘工整精细,使人感到这一时期对装饰画的重视甚于佛教人物画。至于这一时期的人物造型也是别具特点,体态健壮、面形长圆、两颊丰肥、柳眉细目、鼻梁高直、小嘴,明显强调了 回鹘 民族的外貌、气质,这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回鹘 佛教艺术 民族化的重要体现。 [5] 敦煌研究院 .敦煌研究院 [引用日期2012-12-21] [6] 敦煌西千佛洞攻略,敦煌西千佛洞门票/游玩攻略/地址/图片/门票价格【携程攻略】 .携程 [引用日期2021-03-23] [7] 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恢复开放! .央广网 [引用日期202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