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秀教学团队简介
(一) 教学团队历史沿革
我校神经生物学学科是国内建设较早,并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1985年成立了神经生物学研究室,1988年成立了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1993年,通过整合上述两个机构成立了神经生物学系,2004年先后增设了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和高级脑功能研究中心。本学科分别于1996和1998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教育部神经变性病重点实验室”,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本科《神经生物学》课程相继被评为北京市和国家精品课程。
(二)目前带头人及团队情况
1. 团队带头人
徐群渊,男,1941年生,博士,教授、博导。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创始人之一,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再生与修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控制机制、帕金森病等神经变性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机理和修复研究,受到国家和北京市科研项目资助20余项,有关研究成果获卫生部及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近20项。曾获国家级和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优秀科技工作者,人事部和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0多篇),主编及参编各种著作20多部。
2. 团队情况
目前师资队伍布局合理,参加理论教学工作的教师共2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10人,12名教师有长期国外留学和工作经验。参加实验教学的技术人员6人,其中副主任技师1人,主管技师4人。
(三)承担学校教学工作
我系除了为五年制和七年制本科生、留学生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同时还开设了多门研究生课程,如《高级神经生物学》、《高级神经科学实验技术》、《情绪与心智/认知脑科学》、《疼痛生物医学》和《神经科学研究进展》等课程。
(四)教学改革立项及成果
目前,本系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全方位迈上新的台阶。2001年CAI课件“《虚拟基底神经核解剖》的开发、应用”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医学神经生物学》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8年国家级和北京市精品课程、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科技项目、新兴学科神经生物学教学模式与内容体系研究与实践等项目,分别获得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的资助,经费总额为90万元。
(五)科研、服务社会情况
近五年我系共获得了55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支持,经费总金额为8400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123篇,授权专利8项,极大地提升了科研实力。本专业于2006年在国内首先开设了神经生物学实验课,并率先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提倡包含知识、能力在内的现代教学的全面质量观。
二、主要成员简介
1. 徐群渊,男,1941年生,博士(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毕业),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创始人之一,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再生与修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优生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自然基金会顾问、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ssociations of Anatomists(IFAA)执行委员、副秘书长和《解剖学报》副主编等学会和学术职务。主要从事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控制机制、基因治疗帕金森病、干细胞和组织工程修复脑损伤等领域的研究。
2. 王晓民,男,1956年生,医学博士(北京医科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联合培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现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主任、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教育部神经变性病重点实验室主任、省部共建国家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亚大地区生理学会联合会(FAOPS)主席、国际生理学会联合会(IUPS)执委;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和《首都医科大学学报》主编,《中华神经医学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和《生命科学》副主编等多种期刊常务编委;教育部第七届生物医学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生物学组成员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七届专家组专家。自1994年以来主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PD)和阿尔茨海默病(AD)防治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工作。
3.李俊发,男,1962年生,理学博士(神经生物学专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国家级重点学科)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北京生理科学会秘书长,《生理通讯》副主编,《基础医学与临床》常务编委等学术职务。2008年7月,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2008年10月,被评为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学术创新人才”; 2009年9月,被评为“首都教育先锋科技创新个人”。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蛋白质化学修饰、脑缺血/低氧损伤和适应形成机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已获得科研和人才基金等23项课题资助,其中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发表研究性论文16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1篇;主编专著(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技术)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