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witter line
研究生: 黃知卿
研究生(外文): Jhih-Cing Huang
論文名稱: 運動遊戲課程對智能障礙兒童平衡能力的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 The Effect of an Exercise Game Program on Balance 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指導教授: 黃永寬 黃永寬引用關係 黃美瑤 黃美瑤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 Yong-Kuan Huang Mei-Yao Hua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體育大學
系所名稱: 體育推廣學系碩士班
學門: 民生學門
學類: 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1
中文關鍵詞: 靜態平衡能力 動態平衡能力 單一受試研究法
外文關鍵詞: static balance ability dynamic balance ability single subject desig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 被引用: 15
  • 點閱 點閱:1231
  • 評分 評分:
  • 下載 下載:32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 書目收藏:7
本研究旨在探討平衡運動遊戲課程對於增進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兒童平衡能力成效的影響。研究對象為三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兒童,年齡在八到十一歲。研究方法採用單一個案研究法中的撤回實驗設計(ABAB設計),自變項為平衡運動遊戲課程,依變項為靜態平衡能力與動態平衡能力。兩次介入期皆實施一週五節、每節三十分鐘,共二十節課的平衡運動遊戲課程。研究工具包含靜態平衡能力的「張眼單足站立測驗」、動態平衡能力的「上下階梯測驗」,所得資料透過曲線圖及目視分析做描述分析,以C統計、效果量做統計分析;再輔以研究者日誌及教師訪談的質性資料,作為社會效度的檢驗。綜合研究結果,歸納出以下結論:一、平衡運動遊戲課程能增進智能障礙兒童的靜態平衡能力,但改善效果受個別能力差異所影響,乙生的進步達到顯著水準,有大效果量的成效;甲生、丙生的進步能達到中等以上的效果量但實質成效未達顯著水準,且智能障礙兒童的靜態平衡能力與一般人仍有明顯的落差。二、平衡運動遊戲課程能增進智能障礙兒童的動態平衡能力,改善其日常生活平衡表現,但改善效果受個別能力差異所影響,甲生的進步達到顯著水準,有中等以上效果量的成效;乙生、丙生的能力表現有提升但實質成效未達顯著水準,且智能障礙兒童的動態平衡能力與一般人仍有明顯的落差。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focused on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a balance exercise game program in improving static balance and dynamic balance 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Participants were thre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with moderate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ged from 8 to 11 years old.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hrough withdrawal design ( ABAB design ) of single-subject experimental design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in this research was the exercise game program, and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the static and dynamic balance abilities. Thirty minutes of balance exercise game lesson was given five times a week, and intervention lasted for 20 lessons. The measuring tests included “one leg balance test with eye-opened” for static balance ability and “Timed up and down stairs test” for dynamic balance ability. Data performed descriptive analysis through line graph and visual analysis,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C statistic and effect size. Researchers log and interviews with the teacher were evaluated for social validity. Based on the results, conclusions were summarized in the following: (1) Balance exercise game program can promote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children in static balance ability, but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influenced b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B student progress achieved significant level, the effectiveness of a large effect size. A student and C student progress to achieve above average effect size but tangible results are not significant. And static balance ability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childre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s still significant gap.
(2) Balance exercise game program can promote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children in dynamic balance abilit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daily life balance, but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influenced b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 student progress achieved significant level, a moderate effect size over the effectiveness. B student and C student have the ability to improve performance, but tangible results are not significant. And dynamic balance ability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childre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s still a significant gap.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智能障礙兒童的平衡能力 6
第二節 平衡能力訓練相關研究 16
第三節 運動遊戲課程 26
第四節 文獻總結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34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36
第三節 平衡運動遊戲課程活動設計 3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3
第五節 研究步驟 46
第六節 資料分析 4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平衡運動遊戲課程對智能障礙兒童靜態平衡能力的影響 53
第二節 平衡運動遊戲課程對智能障礙兒童動態平衡能力的影響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8
第一節 結論 88
第二節 建議 88
參考文獻 90
附錄…… 97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97
附錄二 平衡運動遊戲課程教案 98
附錄三 平衡測驗時距記錄表 104
附錄四 平衡測驗觀察記錄表 106
附錄五 教師訪談記錄 107

A+醫學百科(2011)。姿勢反射。取自A+醫學百科網頁http://cht.a-hospital.com/w/%E5%A7%BF%E5%8A%BF%E5%8F%8D%E5%B0%84#.UM7gAncXWvc。
內政部統計處(2012a)。一○一年第三十四週內政統計通報(101年上半年身心障礙者福利統計)。取自內政部統計處網頁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6631。
內政部統計處(2012b)。身心障礙者人數─按障礙類別、年齡別分。計算自內政統計查詢網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
水心蓓(2005)。動作教育概念詮釋與定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8(2),379-400。
王惠姿(譯)(2010)。幼兒的體能教育:幼兒動作ABC(原作者:Rae Pica)。臺北市:華騰文化。(原著出版年:2008)
古佳金(2008)。淺談低張力兒童。取自網頁http://blog.yam.com/yvesguo/article/17939492。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2)。兒童健康手冊。新北市:作者。
何華國(2004)。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吳佩穎(2008)。特殊教育學校智能障礙學生的身體組成之影響因子探討:以一所國立特教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吳孟窈(2005)。感覺調節能力與孩童平衡能力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吳保宏(2008)。直排輪運動對輕中度智能障礙學童靜態、動態平衡及敏捷性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國誠、卓俊伶、楊梓楣(2008)。自我調整在兒童動作模仿中的角色。中華體育季刊,22(4),110-118。
吳裕益(2003)。專題演講:特殊教育研究的未來趨勢—以量化研究分析方法為例。載於國立臺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主編),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8頁)。臺東縣。
吳端文(2012)。感覺統合。臺中市:華都文化。
呂素美(1998)。儲備二十一世紀新能力—幼兒體能活動的實施。學前教育,21(3), 51-53頁。
李秀芬、陳淑瑜(2009)。一般與音樂平衡訓練活動提升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兒童靜態平衡能力之比較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2),1-32頁
李碧姿(2004)。八週水中有氧運動對輕度智能障礙平衡與敏捷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中市。
李翠玲、劉淑英、黃澤洋(2009):智能障礙兒童創造性舞蹈教學之初探研究。載於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主編),特殊教育現在與未來特殊教育叢書9801(15-29頁)。臺中市。
汪宜霈、王志中、蔡獻裕(2003)。感覺統合與知覺動作訓練對發展遲緩兒童療效之比較。職能治療學會雜誌,21,29-44。
卓俊伶(1998)。身心障礙學生的動作學習與技能發展。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與研究發展中心(主編),適應體育導論(100-124頁)。臺北市:教育部。
林尚武、陳重佑(2003)。兒童平衡控制能力之發展。中華體育季刊,17(1),57-64。
林姿君(2012)。運用Wii遊戲訓練於國小特殊學生平衡能力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風南(1988)。兒童體能與遊戲。臺北市:五南。
林香里(2009)。7歲扁平足兒童的動態平衡與功能性表現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曼蕙(1996)。從體育教學的觀點談:障礙學生之心理特質與生理特徵。特殊體育教師研習會報告書(89-95頁)。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曼蕙(1998)。認識智能障礙。載於廖貴地(主編),智能障礙類特殊體育教學方案指導手冊。臺北市:師大體研中心。
林曼蕙(2005)。特殊幼兒遊戲指導概論。檢索自中華民國幼兒體育發展協會.臺灣幼兒體育學會網站http://www.kid-sport.org.tw/homepage/news.asp?pageid=3。
林莊富(2011)。直排輪訓練對國中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平衡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琦淵(2001)。不同視覺環境之身體活動訓練對智能障礙者平衡動作表現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蕙甄(2006)。不同傾斜座椅面對腦性麻痺兒童在手部前伸時姿勢控制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邱郁琇(2006)。平衡運動遊戲課程對國小學童動作技能發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俞泰恩(2012)。你是一隻獅子!:跟著動物們一起做運動。臺北市:天下雜誌。
胡名霞(2001)。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台北市:金名。
孫世恆(2006)。本體覺輸入對於唐氏症兒童動作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安國(2007)。運動遊戲介入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動作能力促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1998)。適應體育導論。臺北市:作者。
張世慧、藍瑋琛(2007)。特殊教育學生鑑定與評量。臺北市:心理。
張佑宇、林金定(2008)。智能障礙者健康體能活動:促進與阻礙。身心障礙研究,6(4),273-285。
張傑雄(2012)。平衡運動遊戲課程對四歲幼兒穩定性動作技能發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惠如(1993)。創造性舞蹈和肌肉知覺活動對國中智障生平衡能力之影響。體育學報,16,471-485。
教育部(1998)。智能障礙類特殊體育教學方案指導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201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檢索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5。
莊美鈴、林曼蕙(1998)。智能障礙類。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與研究發展中心(主編),適應體育導論。臺北市:教育部。
許義雄(譯)(1997)。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原作者:D. L. Gallahue)。臺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1996)
許靜婕(譯)(2010)。玩出優秀,玩出健康:115個促進感覺統合的簡單遊戲(原作者:C. S. Kranowitz)。臺北市:久周。(原著出版年:2006)
陳玉蘭(2003)。游泳訓練對於唐氏症學生體適能之影響。2003國際適應體育研討會論文手冊(188-194頁)。台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陳佩欣(2010)。知覺動作訓練對ADHD男童平衡控制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陳俊湰(2004)。感覺統合活動與應用。臺北市:群英。
陳俊湰(2006)。智能障礙與智力正常者平衡控制比較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7(1),45-57。
陳信全(2002)。平衡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陳勇安(2010)。直排輪運動對智能障礙兒童平衡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莉婷(2007)。兒童靜態站立平衡臨床測試與實驗室測量結果之相關性(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陳福成(2004)。發展協調障礙兒童之團體動作訓練及縱向評估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大學,臺中市。
陳鏡壬(2011)。實施運動遊戲對學齡前幼兒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陸莉、黃玉枝、林秀錦、朱慧娟(2000)。智能障礙學生輔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曾煜程、李翠玲、黎俊彥(2010)。三階段知動教學應用在啟智班平衡問題學生的成效。身心障礙研究,8(1),55-69。
鈕文英、吳裕益(2011)。單一個案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洪葉。
黃文盛(2003)。游泳訓練對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提昇之研究。2003國際適應體育研討會論文手冊(195-202頁)。台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黃永寬(2009)。幼兒運動遊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洪葉。
黃永寬、黎怡珍(2010)。國小運動遊戲—歡樂的體育課。桃園縣:臺灣幼兒體育學會。
黃柏華、林子建(2011)。職業教育領域。載於盧台華(主編),特殊需求領域課程大綱。臺北市:教育部。
黃棟樑(2008)。十二週平衡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廖貴地、闕月清與卓俊伶(1999)。身心障礙學生動作能力檢測辦法研訂: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劉銘凱(2005)。平衡運動遊戲課程實施對幼兒運動能力成效之探討-以員東國小附設幼稚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劉鶴珣(2007)。身體活動對發展遲緩兒童基本動作技巧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蔡敏忠(1978)。論幼兒體育。國民體育季刊,6(6),2。
蔡碧霞(2009)。運動遊戲方案對幼兒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鄭景峰(譯)(2012)。評估平衡與設計平衡訓練計畫(原作者:V. H. Heyward)。載於卓俊辰(校閱),體適能評估與運動處方(第12章)。臺北市:禾楓書局。(原著出版年:2010)
賴弘仁(2003)。動態站立平衡評估與訓練系統研發(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聯合國社會政策及發展部(2002)。聯合國與身心障礙者—第一個五十年(齊作毅,譯)。取自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http://disable.yam.org.tw/node/569。
謝維玲(2009)。運動改造大腦:IQ和EQ大進步的關鍵(原作者:J. J. Ratey &; E. Hagerman)。臺北縣:野人。(原著出版年:2008)
鍾綺芬(2012)。介入10週平衡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體能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新北市。
顏惠价(2007)。不同視覺環境之跳繩運動訓練對智能障礙者平衡能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鈞令(1998)。感覺整合與兒童發展。臺北市:心理。
Kavale, K. &; Matson, P. D. (1983). One jumped off the balance beam: Meta analysis of perceptual-motor training.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16, 141-188.
Kazdin, A. E. (2010). Single-case research designs: Methods for clinical and applied. settings (2nd ed.).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zur-Rylska, A., Ambroży, T., &; Ambroży, D. (2011). The effect of horse riding on stabilographic parameters in teenage children with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Acta Facultatis Educationis Physicae Universitatis Comenianae, 51(1), 51-61.
Morrison, D.C., Hinshaw, S.P., &; Carte, E.T. (1985). Signs of neurobehavioral dysfunction in a sample of learning disabled children: stability and concurrent validity. Perceptual &; Motor Skills, 61 (3), 863-872.
Mueller, A., &; O'Hagin, I. B. (2002). Music and movement: Make nature partner. Teaching Music, 10(3), 56-59.
Schloss, P. J., &; Smith, M. A. (1998).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in the classroom (2nd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Taguchi, K., &; Tada, C. (1988). Change of body sway with growth of children. In B. Amblard, A. Berthoz, &; F. Clarac (Eds.), Posture and gait development, adaptation and modulation (pp. 59-65).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Wang, W.Y., &; Chang, J.J. (1997). Effects of jumping skill training on walking balance for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own's syndrom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13(8), 487-495.
Woollacott, M. H., Shumway-Cook, A., &; Williams. H. G. (1989). The development of posture and balance control in children. In M. H. Woollacott &; A. Shumway-Cook (Eds.), Development of posture and gait across the lifespan (pp. 77-96).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Yun, J., &; Ulrich, D. A. (1997). Perceived and actual physical competence in children with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4(4), 285-297.
Zaino CA, Marchese VG, Westcott SL (2004) Timed up and down stairs test: preliminary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new measure of functional mobility. Pediatric Physical Therapy, 16, 90–98.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