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 称
- 大意失荆州
- 发生时间
- 三国时期
- 地 点
- 荆州
- 参战方
- 关羽的荆州军团,孙权
- 结 果
- 关羽大败,孙权得荆州
- 主要指挥官
- 关羽,吕蒙
- 拼 音
- dà yì shī jīng zhōu
- 解 释
- 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
词语解释
现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可用来劝诫他人不要“大意失荆州”;也可以用来为自己的失误作辩解,如:我这是“大意失荆州”啊。
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
刘备
派
关羽
镇守荆州,关羽出兵攻打
曹操
,而
孙权
又趁机袭击荆州,导致荆州沦陷,这不能不说是关羽的一大失误,是足以致命的失误。荆州十分重要,它北据汉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
巴蜀
,占据天时地利,对蜀吴两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关羽的一时大意,不仅使他失了这样一块宝地,也给他自己提前铺了一条走向死亡的道路。
荆州,《
三国志
》说“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诸葛隆中之对已经明确说,占据荆州,联吴抗曹,兵分两路,进击中原,一统天下。其战略位置之重要可见一斑。赤壁鏖战
曹操
败北,
刘备
迂回百折,方达到“
刘备借荆州
有去无还”的目的。
刘备所以会言而无信(直把
鲁肃
做掌上观的态度后人当有评述)一而无信、再而无信,荆州已不仅是
诸葛亮
所说的联吴抗曹的重要地理依据,更逐渐成为
三国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交叉、汇聚点。点以带面,面关全局。刘备借荆州后,谁来镇守已经显得尤为重要。
诸葛亮
也是刘备的思考轴心。诸葛亮是联吴的倡导者,昔司马德操言之曰“此间有
俊杰
。得卧龙即得天下”,雄才大略、惊天地泣鬼神!荆州的重要性诸葛亮既是发现者,也会是全力守护者。但诸葛亮的哥哥
诸葛谨
恰是江东
孙权
的谋士,刘备私下以为诸葛亮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在荆州恐不大超脱(也就是不大自然,谁知道刘备怎么想的。不大超脱含义甚多),或者就是不大放心。我好不容易借来了,没准因为你哥哥你再还回去!那可不是
刘备
的本意。
张飞
。让此公守荆州重镇,刘备糊涂尚不至于此也。
只有
关羽
了。刘备善于政治手腕,为不引起诸葛的怀疑(一说为当时刘备器重
庞统
甚于诸葛,故把庞统带于身边侍侯),决定由诸葛协助关羽共同管理荆州。但是很快,庞统命丧
落凤坡
,刘备悲痛之余,当即调诸葛至西川。至此,荆州的重任全部交给了关羽。
大意失荆州,悲哉
关公
!其实在这个重大的历史变故面前,
关羽
无疑是个失败者,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大意失荆州,未必都是他的错。他的上一级的领导
刘备
包括
诸葛亮
也应承担一定责任。当然,千年后的今天,说是谁是责任显得没有任何意义。
关羽镇荆州时,年龄大致在48岁左右,失荆州时,已经白发苍苍年纪60了。《演义》说其英雄不减当年明显带有艺术夸张。关羽对儿子说的“矢石交攻之际,千枪万刃之中,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恐怕也是含有回味当年的意味。实际上,关羽已经从年富力强逐渐变为力不从心。不难理解,古人的整体寿命相比今天要短一些,关羽的位置放今天恐怕也是60岁退休吧。即便说
关羽
独当一面,那么他也没从下属中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接班人”。更重要的是,
刘备
和诸葛也没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没有选派恰当的官员来协助或者说等候接替关羽。相反,长期和关羽对峙的
东吴
,
周瑜
、
鲁肃
、
吕蒙
、
陆逊
,整整经历了几代人!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
自然规律
。年龄的不平衡客观加快了关羽的悲剧发生。尽管不是他一人的错。
“刚而自矜”是关羽性格的
重大缺陷
。晚年的关羽“攻拨
襄阳郡
”、“决战
庞令明
”、“放
水淹七军
”,似乎当年“千里走单骑”的感觉。吕蒙、陆逊都看透了关羽的毛病。设置了一系列的
连环计
,加速关羽的头脑膨胀虚无缥缈。按理说,刘备和
诸葛亮
应该以适当的方式予以提醒,可是刘备不然,尤其是诸葛亮,又来个“雪上加霜”!刘备封
马超
,
关羽
“刚而自矜”的毛病犯了,于是插手说“超之才可与谁比”并打算与
马超一
比。亮答之曰:“~~~~~超雄烈过人,当世英杰,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逸群也”。据说关羽阅读此信后,捋着自个的“美髯”硬是兴奋了半天,并撤消了与马超比武的念头。至此,可以说,
关公
必败无疑。
无论如何评价关羽,关羽都是因为大意而走向死亡的,
但是,让我们再来想一想,关羽的悲剧也不只是他自己造成的。
大意失荆州是作为神的关羽的败笔。主席说过“关羽是愚蠢的,可悲的”。小平同志也说“
诸葛亮
用人是讲手段的,但对
关羽
就非常迁就甚至不讲原则,助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故后来铸成大错”。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虽讲的是纪律,但对于藐视别人的人却起效。陆看透了关羽的性格,关羽却只看透了他的表面。至于刚才那句话,言外之意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
隆中对
》把荆州作为蜀国北伐中原的一个
战略据点
,忽视了“荆州在扬州上游,关系
吴国
的安顾,
孙权
对荆州是势所必争的,否则便不能有吴国”。
刘备
、诸葛亮在
夷陵之战
以前,对此始终无深刻认识,从而反复同吴国争夺荆州,把
蜀军
主力10余万消耗在荆州战场,刘备、关羽也为此丧命。故蜀国庞统、
法正
、
赵云
,皆主张放弃荆州,集中主力北上争夺雍、凉和
关中
,并有吴国为援,如此蜀国形势当会改观。既然刘备、
诸葛亮
未觉察其
战略计划
的错误,所以对吴国必全力争夺荆州,毫无思想准备。他们把
蜀汉
两大战略据点之一的荆州重任,只交给
关羽
一人担当,以一人之智力,如何能对付魏、吴两大敌对强国。而且,在
关羽北伐
紧要关头,又不给予一兵一卒支援。所有这一切,皆源于《隆中对》所包含的错误因素,未据政治形势发展而加以修改。明乎此,再看前述关羽败亡的五条原因中,最重要的是第五条。另外,第一、二、四、五条,皆属客观因素,而非关羽的主观力量所能克服。因此,荆州的失守,主要责任不在关羽,而是蜀国
战略方针
失误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