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皇为上,帝为下”。古人所说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词则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 中国最早所谓的“皇帝”,是对“ 三皇五帝 ”的统称。 三皇 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传说中的三个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即天帝,后来许多国家混战,各自称帝,出现西帝、东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来到人间,成为超越“王”的人间尊号(也有说是部落时期的 黄帝 炎帝 蚩尤 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将“皇”“帝”这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称号,从此 天子 称为皇帝。先秦时期,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后”或单称“皇”、“帝”,如: 帝尧 、帝舜、夏后禹、商汤王、 周文王 周武王 。公元前221年, 秦王嬴政 吞并 六国 ,统一天下。 嬴政 自认为这是 亘古未有 的功业,甚至连 三皇五帝 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就“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 李斯 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 地皇 、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嬴政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决定兼采“皇”、“帝”之号,将这两个称呼结合起来称为“ 皇帝 ”,成为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嬴政自称“ 始皇帝 ”,后世俗称“ 秦始皇 ” ,从此 天子 称为皇帝。至我国明代,行文中“皇帝”一语已经很常见,如明 王铎 《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皇帝曰:‘巡抚 佥都御史 可立厥治行劳哉,赐汝朱提文蟒。汝( 袁可立 )嘉而毛帅 骄愎 不协,蛊于兵,满蒲昌城袭报用敢 献功 。” 自公元前3000年至前21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 伏羲 女娲 神农 。还有一说是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传说伏羲氏(又称 羲皇 ),以通神明之德创八卦,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又创造了 五弦琴 ,即后来的 七弦琴 。而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 补天 ,聚芦灰以止滔水。神农氏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开始 蜡祭 和市场。看来,至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 农耕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