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新知,搜一下!

客家语

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客家语是 客家人 之间的独特语言,保留着浓厚 中州 音韵 [1] ,汉语 七大方言 之一。客家话是在中州古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客家话中保存了许多古代汉语的词汇、语音和 语法 ,如无齿唇音、无 翘舌音 单音节 词比较多,保留着很多 入声字 读音 等,因而被语言学家称为古代汉语和中原音韵的“ 活化石 ”。用今天客家语诵读 诗经 中的《 国风 》及一些唐宋 诗词 ,不但顺口,而且押韵,非常和谐。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客家话保存了中原音韵之故。从《诗经》、《礼记》、《左传》等 先秦 典籍中找出了音、义相同或相近例子,分类列为131个条目,有力地证明了先秦、两汉古音韵在客家语中的确凿存在。 [2]

客家语简称客语,在部分地区还称 涯话 新民话 广东话 (或 土广东话 )、 怀远话 惠州话 (广西等地)等,是汉藏语系下 汉语族 内一种声调语言(国际 语言代码 :ISO 639-3 hak)。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 赣南 。客家话的形成时间大概在北宋后期。语言学术研究中,以梅县话为代表,但现实中 惠阳话 影响较大;在台湾以四县腔为代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客家语

外文名 Hakka Chinese

世界排名 第30位

简称 客语 [3]

语言归类 汉藏语系- 汉语族

语言代表 梅县话、四县腔(台湾)

强势口音 惠阳话

分布地区 广东、福建、江西、台湾、广西

使用人口 8000万以上

语言考试 客语能力认证

代表人物 黄遵宪 丘逢甲 朱德 叶剑英 叶挺 洪秀全

文化载体 客家山歌、客语流行音乐、广东汉剧、汉乐、客家童谣、赣南采茶戏、花朝戏等

管理机构 台湾客家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