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举行第41个教师节庆祝大会
9月10日下午,河海大学召开庆祝第41个教师节大会。大会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校党委书记杨桂山,校长郑金海,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孟新,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陆国宾,副校长沈扬,副校长邓成,副校长吴峰出席庆祝大会。郑金海主持庆祝大会。杨桂山代表学校,向全体教职员工、离退休老同志致以节日的祝福、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杨桂山强调,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最大底气,学校将持续为教师成长发展建机制、搭平台。全体教职工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坚守育人初心,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关心关爱学生。要深耕行业沃土,潜心治学,切实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要拥抱科技进步,主动应变,努力成为“工匠型”“专家型”教师。要厚植仁爱之心,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做有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杨桂山书记讲话郑金海向全体教职员工、离退休老同志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他说,“传承”是河海薪火不息的精神脉络,“奋进”是河海迈向未来的时代强音。今年是学校建校110周年,这是学校建设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也是使命的交接和责任的传递,精神的传承与事业的奋进。全体河海人
河海大学举行202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
9月8日,我校在江宁校区隆重举行202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党委书记杨桂山,校长郑金海,典礼嘉宾河海大学杰出校友、全国劳动模范、国网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主任、党支部副书记何光华,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孟新,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陆国宾,副校长沈扬,副校长邓成,副校长吴峰,副校长宋翔洲出席典礼。沈扬主持开学典礼。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了序幕。杨桂山为新生代表佩戴了河海大学校徽。杨桂山为新生代表佩戴校徽郑金海校长发表题为《传承百十荣光爱国爱水爱校》的讲话。他代表学校向各位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向辛勤付出的父母和师长致以诚挚的敬意。他指出,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110年来,河海人如水赴壑、川流不息,为祖国和人民贡献不竭的智慧和力量。当前,我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校长郑金海作题为《传承百十荣光爱国爱水爱校》的讲话他对新生同学提出三点期望:要爱国,胸怀家国,担当时代使命。希望同学们以“报国心”为引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勤学不辍、笃行不怠,让青春与时代同频共振。要爱水,立德修身,涵养若水品质。希望同学们以“责任心”为标尺,修炼“水滴石穿”的坚韧,涵
河海大学举行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
9月5日,河海大学举行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校党委书记杨桂山,校长郑金海,典礼嘉宾、河海大学杰出校友、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国金,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孟新,副校长沈扬,副校长邓成,副校长吴峰,副校长宋翔洲出席开学典礼。吴峰主持开学典礼。典礼上,杨桂山为研究生新生代表数学学院2025级直博生熊惠康佩戴校徽。杨桂山为新生代表熊惠康同学佩戴校徽郑金海发表了题为《传承中求创新实干中砺才学》的演讲。他代表学校向全体研究生新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向辛勤付出的家长和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他表示,作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在11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扛牢“兴学育才、治水兴邦”的使命担当,一代代“河海人”用智慧与汗水,谱写着“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的壮丽篇章。校长郑金海发表题为《传承中求创新实干中砺才学》的演讲郑金海对全体研究生新生提出了践行河海人“毋负邦人期”责任担当的期望和要求:要传承以身许国之本,自觉把个人学术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扎根祖国大地,把握时代脉搏,刻苦学习、发奋图强,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耀眼光芒。要提升锐意创新之能,矢志创新、勇于
校党委书记杨桂山、校长郑金海率队赴西藏自治区相关单位开展调研交流
8月6日-8日,校党委书记杨桂山、校长郑金海率队赴西藏自治区相关单位开展调研交流,先后走访西藏农牧大学、西藏自治区水利厅、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等。此次调研旨在进一步深化学校与西藏相关单位合作对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西藏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重大工程与区域发展。在调研交流中,大家取得一致共识,希望充分发挥河海大学的学科、人才、平台优势和在藏单位的属地优势,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攻关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紧密围绕国家战略,携手为西藏自治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期间,河海大学与西藏农牧大学签署了共建雅江清洁能源研究院协议并为研究院揭牌,雅江清洁能源研究院将联合更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组建科研团队,主动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服务西藏清洁能源产业及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建设。在藏期间,校领导还看望了在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支教的支教团同学,并与部分在藏校友交流座谈。调研单位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西藏地区校友代表、河海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交流。
许昆林专题调研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
7月29日至30日,省长许昆林在苏州、无锡专题调研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重要指示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激发开发区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为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更好担当中坚力量。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参加有关调研。许昆林来到河海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了解相城高新区发展和研究院产学研融合等情况,与创业人才交流。许昆林勉励研究院发挥校地共建优势,增强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能力,打造涉水产业集群。他要求当地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高新区优势产业与高等院校优势学科合作对接,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在立臻电子科技公司,得知企业近年来在昆山经开区连续新增投资重大产业项目时,许昆林十分高兴。他说,好企业、大项目是开发区发展的“顶梁柱”。要加大招商引资攻坚力度,锻造专业化招商队伍,聚焦聚力产业主攻方向“招大引强”,以商引商带动上下游企业聚链成群,服务支持有实力的本土企业扩能增产,让制造业更加
青春华章|水利、灌溉、申遗、闪耀“苏超”……南京这所高校“还是太全面了”
“全国超过十分之一的水稻种植区,都用上了河海团队的灌溉技术。”“我们不仅用‘泵’动力,把南水北调的水送上了13层楼的高度,并且借助先进技术,确保了南水北调工程‘滴水不漏’。”“良渚古城申遗的背后,有河海人补足关键短板的学术支撑。”“首届‘苏超’赛场上,有15名球员都是河海大学校友,南京队的超强射手滕帅也曾在此求学!”9月22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首站走进河海大学。从水资源利用的科技突破到水生态保护的创新实践,从智慧水利的前沿探索到体教融合的育人成果,这所百年学府以全方位的硬核实力,让在场的媒体记者纷纷感叹:“不愧是水利领域顶尖高校,简直太全面了!”建校110年来,30万河海人如水流深,奔涌不息。从长江三峡的巍峨大坝,到南水北调的千里水脉;从黄河生态治理的科技攻坚,到沿海滩涂的资源调查;从青藏高原的水文勘测,到“一带一路”的海外水电项目——凡有水处,皆有河海人的智慧与坚守。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小浪底、葛洲坝、白鹤滩……一个个大国水网的关键节点、一座座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几乎都有河海人的身影。以水文、水利、港航等顶尖学科为支撑,攻克洪旱灾害、水污染治理
2025-10-03
青春华章 | 水脉连着国脉,青春挺膺担当
一条长江,奔流不息,见证了多少青春抉择;一座枢纽,默默运转,诉说着五载春秋的殷殷嘱托。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都水利枢纽时强调:“要继续推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完善规划和建设方案,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时光荏苒,近五年来,江苏大地持续谱写治水兴水新篇章。“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一代代河海人投身水利事业,映照着河海大学“治水兴邦”的初心,也为我国水利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与力量。9月22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团走进河海大学这座与“水”共生共荣的高等学府,见证河海学子“治水报国”的青春担当。作为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河海大学自1915年诞生起就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始终以“治水兴邦”为己任。新中国第一个水文系、第一个陆地水文本科专业、第一个海洋工程水文专业、全国第一个水务工程专业等均在这里蓬勃兴起,为国家水利事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它还被誉为“红帽子大学”,这顶“红”,不是外在的标识,而是在国家危难之际的河海青年心怀爱国之情,在这里点燃革命火种
2025-10-03
青春华章丨青春的模样,时代的答案
“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是河海人的精神传承。2025年“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河海大学,恰逢河海大学建校 110 周年,这所与“水”共生共荣的高等学府,不仅承载着中国水利教育的百年薪火,更见证着一代又一代水利人 “治水兴邦” 的初心使命。青春的模样是敢想敢为、愿为能为的无限可能。经历了百年风雨,河海大学师生在新中国的建设中留下了各自的“青春故事”。深耕节水灌溉技术,在全国超1/10的水稻种植区推广应用,增产节支总额超百亿元;研发微波降雨监测技术,为大江大河装上“千里眼”“顺风耳”;攻克泵站运行技术瓶颈,助力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现“水往高处流”……将所学所想化为守护江河安澜的实际行动,河海人用青春最迷人的姿态造福社会,推动国家发展。青春的模样是扎根现实、心系家国的使命担当。聚焦国家水利战略需求,一代代河海学子在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智慧水利等领域的科研突破与人才培养成果,正是河海大学助力江苏乃至全国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深入水利工程现场开展科普,走进社区宣讲节水知识,奔赴多地参与水资源调研……他们不仅把论文写在学术期刊上,更写进千家万户的用水安全、写
2025-10-03
我校师生在森林激光雷达数据处理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校地理与遥感学院王红教授课题组在森林激光雷达数据处理方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temReg: A Marker-Free Automated Method for Registering MultiScan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Data in Forests Using Stem Mapping”为题,发表在行业顶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上。在森林精细结构研究中,地基激光雷达(TLS)能够获取毫米级精度的三维信息。然而,由于树干、枝叶遮挡及设备视角受限,单次扫描往往难以完整记录林分结构,因此需要对多站点TLS数据进行配准。传统配准方法依赖人工布设标靶,操作繁琐且效率低下,限制了TLS在大尺度森林调查中的应用。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无需标靶的自动配准方法StemReg:首先基于改进的随机抽样一致(RANSAC)算法自适应提取树干候选点,并结合可见性检测和区域生长策略实现精确树干位置识别;然后通过树干空间分布匹配完成多扫描数据的粗配准,并利用迭代最近点算法进一
我校科研团队在全球卫星降水智能重构模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河海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嘉琪教授研究团队领衔在Nature旗下期刊Communications Earth Environment发表题为“Regional-scale intelligent optimization and topography impact in restoring global precipitation data gaps”的研究论文(图1),提出面向全球尺度的降水数据缺测重建与偏差校正新框架,并通过多维度(时间、空间)、多时段(季节、月、日)、多尺度(全球、典型区域)、多指标(CC、RMSE以及低到极端降水的CSI等)开展系统评估。图1 论文截图精准的天气预报、水文建模和气候变化评估都依赖于准确的降水数据。然而,受制于地面雨量站分布不均匀、稳定性不足以及地形复杂等因素,现有基于雨量站融合的卫星降水产品,在全球范围仍存在显著不确定性与系统偏差,尤其在强降水与山地地区更为突出。如何量化全球尺度降水数据不确定性、补齐缺测、降低偏差、提升时空一致性,是水文信息探测领域长期面临的关键难题。面向全球陆地(60°N-60°S),团队基于气候分区与降水偏差的空间
我校师生在能源转型研究领域取得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公共管理学院施国庆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环境社会科学顶刊《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发表题为“Impact of energy transition policy and technology shocks on the coal power workforce and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的研究论文,模拟与预测了能源转型不同时期各项政策技术对我国煤电劳动力转型与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全球碳减排与碳中和政策倡导逐步淘汰煤电等化石能源以实现净零碳排放,能源转型将导致大规模的煤电企业逐步退出电力生产,化石能源被清洁能源替代。大量依赖煤电相关行业的劳动力群体正面临着巨大的就业转型挑战,能源相关行业劳动力就业岗位迁移安置是全球的新型、重大的环境性移民问题。通过协调能源转型政策与技术措施以支持我国煤电劳动力有效转型,并推动经济脱碳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必要的政策和理论研究议题,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研究构建了包含煤电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劳动力就业转型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我校师生在水陆两栖装备研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Journal of Ocea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以“CSUB: Design and modeling of an autonomous screw‑driven amphibious vehicle”为题发表了我校海洋学院徐鹏飞教授团队在水陆两栖无人装备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基于“Coastal, Surface, Underwater Benthic”(岸海潜底)多栖作业理念研发的螺旋驱动水陆两栖无人平台“CSUB-1”(图1),系统展示了该水陆两栖无人平台的设计、仿真及性能评估结果。图1螺旋驱动水陆两栖无人平台样机水陆两栖装备在滨水复杂环境下具备通过性优势,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科学调查等领域。当前的两栖无人平台普遍采用轮式、履带式、仿生腿、球形机构等多样化结构设计,为在水中与陆地之间实现切换而采用的变形机构或运动单元导致结构繁复、可靠性下降。螺旋推进方式具有水陆一体化驱动特点,展现出独特潜力,不仅能作为水中推进器,还能在雪地、冰面、泥沙、沼泽上提供有效牵引力。尽管已有螺旋驱动载具的应用实例,但螺旋驱动普遍存在操纵性差的技术难
百十学术:[WRSA-HHU Talk] Stabilized Node Integration in the Smoothed Particle Finite Element Method: Ver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百十学术:[WRSA-HHU Talk] Prospect of Membrane Materials for Water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学术报告:[WRSA-HHU Talk] The Third-generation Ultra-highly Efficient Photovoltaic Solar Cells and Their Recent Development
李仪祉(1882-1938),原名李协,号宜之,后称仪祉,陕西省蒲城县人,著名水利学家、中国现代水利事业创始人。历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及河海工科大学教授、陕西省水利局长、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西北大学校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江淮复堤工程总工程师、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北方大港筹备处主任、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等职,1931年成立中国水利工程师学会时,他被推举为第一任会长。他一生从事水利事业,对水利学术造诣甚深,除致力于培养水利人才外,还亲自主持开辟了陕西关中灌溉工程,并参与长江、淮河、海河等大江大河的治理规划工作。他毕生奔波于祖国各地,躬身查勘,悉心研究,总结我国丰富的水利科学遗产,把西方水利科学知识与我国传统的水利科学技术相结合,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对我国水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严恺(1912—2006),福建闽侯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与海岸工程学家、教育家,终生致力于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海岸带的综合开发利用。193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35年赴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留学,1938年回国。曾任华东水利学院院长、河海大学名誉校长、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江苏省水利厅厅长,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主持解决天津塘沽新港回淤难题,首创钱塘江斜坡式海塘,领导长江口开发整治的科研工作,组织完成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参与黄河治理、淮河治理、太湖治理以及葛洲坝、三峡枢纽、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技术咨询和论证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水利功勋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