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最近,我在不同地方(公众号、朋友圈、杂志)同时看到了几位从事摄影创作的艺术家朋友与品牌合作所拍摄的商业时尚照片。尽管作为广告功能的照片呈现在人们眼前时所传递的信息与艺术家们以往的创作是截然不同的,但从照片中却还是能够感受到这些具有商业需求的照片与他们个人创作间气质一致的地方。

由于摄影在漫长发展的长河中走到今天,在实际的应用里已经将“类型”划分地日趋稳固,换句话说,尽管同样以摄影为媒介的不同使用者在职业化实践里的交集时常也是微乎其微。而实际上,如果时间回溯到1930年代,广告传播领域其实就已经慢慢拥抱“艺术创作”来折现成一种“创意”。“将为具有天赋的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尤为广阔的创作领域”,这是德国顶级艺术杂志《应用图像》在1929年宣扬的口号。也正是那个时期,许多摄影师开始自我消除“表达”和“商业”之间的差别了,涌现了如曼·雷、爱德华·斯泰肯、保罗·奥特布里吉等一批摄影师将创作与商业的结合。

商业广告摄影的子题材自然少不了时尚摄影,毫无意外,时尚摄影起源于时尚之都巴黎,早在19世纪初期,就有摄影师为巴黎的一些杂志拍摄时尚照片和名人肖像。20世纪20年代,《时尚》杂志开始从社会新闻画报转型成为时尚类的杂志,大量刊登符合精英阶层品味的优雅服饰照片,这是真正意义上开始了现代时尚摄影的契机。在“这类”照片中,除了要符合品牌的基本审美调性外,它如何能够吸引购买者购买成为首要突破的问题,摄影师们将精力投入在对模特、服装、姿势和整体气氛等等一系列尽可能调动人们眼球的视觉塑造上。

在这期话题里,我们刊登了来自冯立、林志鹏(编号223)、刘树伟、木格、王轶庶、袁小鹏、张家诚、朱岚清、张剑(311)九位创作者近期为各个品牌和杂志所拍摄的时尚照片,并就此话题进行了访问,来聊一下关于时尚摄影以及商业和他们自身创作之间的思考,文章分上下两期推送。 (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首字母顺序出现)

本期受访艺术家为: 王轶庶 袁小鹏 张家诚 朱岚清 张剑(311)

关于艺术家们是如何拍摄时尚摄影的?(上篇)

品牌:素然,摄影:王轶庶

假杂志:前段时间我在“素然”的公众号上陆陆续续看到了几期你为品牌拍摄的照片推送,推送的名字是“真实的肖像”系列,可以谈谈这些照片的概念吗?

王轶庶: 这组“真实的肖像”是品牌根据我的拍照风格设定的,我有时会提一些希望实现的场景,他们再按最终成片来定的视觉和排版 ,素然创意总监33平时是电子音乐制作人及鸭打鹅贝斯手,审美很棒,所以大家合作都很顺畅。

假杂志:在拍摄时尚品牌照片的经历中,是否有触发到与往常个人创作有不一样的体验?

王轶庶: 个人创作状态比较放松,给品牌毕竟是个工作,而且时间都很短,还需要一些临场应变。目前的拍的几个品牌都是对方邀请我的,他们对我的摄影风格是有准备的,VOGUE那组就是让我任意拍,不做任何限制。当然我也会提前问一问对方期待的视觉,但总体还是自己的拍摄习惯。

刊载于VOGUE,摄影:王轶庶

品牌:YIRANTIAN,摄影:王轶庶

假杂志:在你看来,自己拍摄时尚照片与个人创作之间会有明显的界限吗?或者说,对两类摄影之间的关系,你有怎样的看法?

王轶庶: 个人创作是为自己而拍,时装摄影有甲方啊,但归根结底都是摄影,最好的关系是二者没有界限。我也注意到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品牌希望获得不那么传统的时尚视觉,以前不是有句话叫好的摄影师可以胜任一切题材么。最近还给一个品牌授权了几张个人作品用于服装面料的印染和设计,使用期一年。如果甲方和摄影师互相认可就最理想了,跟素然合作好几次了都挺愉快,我也推掉过几个品牌的商业拍摄。如果审美不太一致要求又很具体,我猜彼此都会觉得累。我觉得这也是职业商业摄影师和个人创作型摄影师的区别。

王轶庶的其它时尚摄影作品

品牌:UOOYAA(乌丫),摄影:袁小鹏

假杂志:作为摄影师的身份,自己最早是如何与“时尚摄影”建立起联系的?可否谈及一下这方面的经历?

袁小鹏: 有几个方面吧,一个是我喜欢买衣服,购物,哈哈。有的时候会发生那种因为喜欢一个品牌或一个设计师然后接触到一种新的群体和文化,这很奇妙反正。另外是我之前接触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本服装类潮流杂志工作,从图像上来说这份工作可能没有给我带来影响,我觉的是工作方式和生产流程上,给我带来我时尚摄影最原始的认知吧。

假杂志:如果我们从图像性这个比较本体的问题出发,你的个人创作和商业委托在视觉上实际是同处在一个体系之中的,你如何看待个人创作与商业委托两者之间的界限的呢?

袁小鹏: 刚接触到“商业委托拍摄”时,会分的很清楚,内心会有一道分水岭,觉得个人创作是商业拍摄的调剂液,只要加一点点个人的东西进去就行了,也觉的商业拍摄是为了给个人创作攒点钱。但是之后接触了更多之后,慢慢尝试把“商业委托拍摄”变成“商业委托创作拍摄”,我觉得这里面的界限变得很模糊,有的时候很难说你是在为委托方服务,还是委托方在给你创造创作的机会,甚至在拍摄的这个过程当中还能带来一些新的启发,这真的是之前没有预想到的。而且有的时候你的委托方会使用的一些媒介都是可以利用的,比如他们的橱窗,平面广告,线上传播等等。

品牌:UOOYAA(乌丫),摄影:袁小鹏

品牌:UOOYAA(乌丫),摄影:袁小鹏

假杂志:商业委托会对个人的创作有哪些影响、引导或者消耗(比如灵感)吗?

袁小鹏: 这当然会,委托方通常都有比较清晰的诉求,有的时候哪是一种引导,有的时候可能会让你很不适应很难受想拒绝拍摄。我觉的这要看你和委托方的磨合程度,是不是互相信任。这里面的关系很奇妙,反正和委托方之间有默契真的非常重要。

假杂志:在进行商业委托拍摄的工作时,会有哪些提前的准备?或者说有别于个人创作不一样的地方?

袁小鹏: 这要看,如果是纯服务类的拍摄,尽力拍了就算了,如果是自由度大的拍摄,我会提前设定我的图像方向,画一些草图,尝试预先把拍摄时的预热阶段在纸上完成,并在有限的时间得到自己最想要的图像。是不太一样,商业拍摄成本太高了,大多数时候不得不为你的委托方成本考虑,在最短时间得到大家想到的图片。个人创作没有成本的压力在,不会那么计较付出,可以想方设法一直拍一直拍,或是选择拍几张就不拍了。

品牌:UOOYAA(乌丫),摄影:袁小鹏

品牌:UOOYAA(乌丫),摄影:袁小鹏

假杂志:其实早在1930年代,各类杂志还是比较拥抱作为艺术创作者来掌镜拍摄时尚照片的,只是慢慢发展起来变成了艺术家和商业摄影师分庭抗礼的局面。对于品牌、杂志邀请艺术家进行商业委托拍摄、创作这件事情目前在国内是否还是少数中的少数?就目前你经历的现状而言,对此有什么看法吗?

袁小鹏: 在国内好像是吧,很多国外的“摄影师和艺术家”还是很乐意去做这件事情的。我觉的大家都放松点吧,摄影和艺术并不是那么庄严的事情。大家的身份可以模糊一些,也不一定要做艺术家,很多时候也不是以艺术的名义而创作,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尝试更多好玩的事情,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

袁小鹏为JNBY拍摄的时尚摄影作品

秦舒培,攝影:张家诚

假杂志: 可否谈及一下 自己最早是如何与“时尚摄影”建立起联系的?

张家诚: 2016年末的时候误打误撞被一个时装编辑发掘,拍了一次杂志,后面就一路拍时装到现在。第一次的杂志拍摄其实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editorial,而是给时尚圈内人和宠物拍肖像照,很巧的是那次被拍的人大部分后来都成了我在上海的朋友,当时也没有任何杂志拍摄的经验,纯粹凭借“感觉”完成工作。

假杂志:你如何看待个人创作与商业委托两者之间的界限的呢?商业委托会对个人的创作有哪些影响、引导或者消耗吗?

张家诚: 人创作、杂志以及商业之间应该是紧密联系的。三者之间的界限应该是看服务的对象。个人创作服务的是自己;杂志拍摄中,杂志风格,创作者风格与被拍摄者应该是互相影响来呈现的。商业拍摄,产品或品牌调性是最核心的部分,自己的摄影语言其实是辅助。当然一切的创作都应该建立在互相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也不会接受要求我进行与自己风格截然不同的拍摄。 商业拍摄消耗最多的应该是体力,长时间的拍摄也会让我缺乏灵感。

《GRAZIA》, 雎晓雯,攝影:张家诚

Tmagazine,2017年10月刊, 攝影:张家诚

假杂志:在进行商业委托拍摄的工作时,会有哪些提前的准备?

张家诚: 基础的准备是与客户的前期沟通,了解对方的需求,以及对拍摄产品的充分了解也是必要的。在拍摄前也会做好方案。不过很多拍摄灵感和个人创作一样,是来自于现场的。

假杂志:对于品牌、杂志邀请艺术家进行商业委托拍摄、创作这件事情目前在国内是否还是少数?就目前你经历的现状而言,对此有怎样的看法吗?

张家诚: 机会不在少数,能够“跳出来”的却很少吧。很多年轻艺术家在接触时装摄影的时候会很快上手和“妥协”,拍出千篇一律的时装片应该是最大的问题。我在一年多前刚刚接触的时候,也有此类的问题困扰我。其实中国时装发展的时间也非常短,并没有一个标准可以去决定中国的时装摄影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坚持自己的人似乎更容易被关注和看到。

张家诚的其它时装摄影作品

品牌:Ms MIN,摄影:朱岚清

假杂志:当以往的经历使得你长期适应了一种自己较为熟悉的“创作状态”时,在拍摄商业时尚类型的照片时会有不同于往常“创作状态”的思考方式吗?

朱岚清: 在摄影上其实我的状态是比较“被动”的,我不太主动去捕获什么,我喜欢让自己去融入一个环境或场景,对我来说几乎任何事物在镜头前都是平等并可以获得秩序感的。拍摄商业项目时则必须采取更加“主动”的姿态,没办法像自己创作时那么自由散漫:)当然,拍摄商业项目时,与品牌方还有模特的沟通也非常重要,要寻找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平衡,以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拍摄方式,这可能是艺术家在做商业合作时都会面临的问题。

假杂志:相比之下,你的个人作品多是一种项目制的创作方式,对于自身来说,拍摄时尚照片与朱岚清:个人创作之间是否是会分开的较为清晰?

朱岚清: 对的,对我来说还是分得蛮清晰的。但有时我也会把自己创作上的一些经历用在拍摄商业照片上,比如Ms MIN这次的拍摄就选在我一直在做个人项目的东山岛。

品牌:Ms MIN,摄影:朱岚清

假杂志:在接受商业时尚拍摄的委托里,会有哪些提前的准备?是否有诸如像拍摄计划之类的草稿?

朱岚清: 我觉得我的几次商业拍摄其实还是蛮个人化的,所以提前的准备也是比较轻松的。设定大致的主题、方向,寻找场景,根据场景选择搭配的服装,做好时间排表。

假杂志:类似时尚这样的相关商业拍摄会占自身工作精力的多大比重呢?

朱岚清: 很少很少,我其实并没有对外在接商业的拍摄,大部分都是朋友找到我,或者是恰好有适合的品牌方注意到我的作品。虽然一个商业拍摄的项目,确实至少会占据一个月的心力,但我大概也就一年拍一个,所以也还好吧 XD。

朱岚清的其它时尚摄影作品

品牌:奕色,摄影:张剑

假杂志:对于你的摄影,在我的印象中是有大量的反主流审美的倾向在里面,这似乎直接导致了它和“商业”的本质需要有着近乎南辕北辙的方向。所以我很难想象你在拍摄商业时尚照片时自己是如何调整的?

张剑: 是这样的,这也限定了我的照片不是所有的商家都能喜欢、接纳。必须是有希望做不一样的尝试的商家才会想和我合作,这次广州品牌就是想要我的风格参与进他们的宣传片里,给他们品牌的视觉呈现带来一些新东西。

他们对我有很长时间的了解,因为我和他们的品牌的主创者也是好多年朋友,他也是拍照的人,这么多年看着我过来的。他是想真的帮我在摄影之路上有实质性地展开一次实战。这是第我们的二次拍摄,第一次在去年夏季,和上次一样,拍摄前我们有电话沟通,我大概了解下模特怎样,场地在哪,服装是哪个季节款,拍摄套数多少,需要的照片在120(画幅)和135(画幅)的比例,之后对方会给我一个拍摄的详细样单,让我去设想一个整体的拍摄景观。这就和我自己拍大不一样,它是很规整的,理性、具体、细致、有要求,会有压力,自己会担心能不能完成好,能不能发挥自己的拍摄能量与状态。 在现场我按他们定的场地、时间区域和脚本来工作,在给定的空间和时间段里来用多年形成的自己的观察、拍摄方法来进行拍摄,这个时候精神投入进去,就完全是自己平时拍摄的状态,也就没问题,会很好完成。

品牌:奕色,摄影:张剑

假杂志:在进行商业、时尚拍摄的过程里,会有哪些和平时个人创作有不一样的准备吗?

张剑: 前面有说道准备,拍时装片会和商家大致的沟通,各种信息汇总来形成拍摄前的一个预估,然后拍前会去勘景,器材的选择上会比自己平时拍摄做更多准备,自己会再对拍摄的景别有一些设计,做好记录。希望然后心理上会有压力、紧张,担心完成不好。哈哈。

假杂志:从你在为广州奕色服装拍摄的那个系列照片来看,它们似乎还是和你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区别?

张剑: 其实这么多年,也在看时装片,看到好片也激动,一直对时装很感兴趣,拍摄的欲望也很强烈,觉得拍时装有太多可以去发挥,去尝试的地方,就是把我的观看方式,用到时装拍摄里面去,广州的拍摄对我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限制,毕竟是商业的合作拍摄,不能自己收不住,要在给定的范围里去用自己的审美和意识去感知,并且要拍到品牌认同度下的照片,对自己来说还是一个挑战。

张剑奕色服饰拍摄的时装照片

*感谢所有参与采访的艺术家,本次话题就此结束。可访问“ 艺术家们是如何拍摄时尚摄影的?(上篇) ”查看冯立、林志鹏(编号223)、刘树伟、木格四位艺术家的时尚摄影作品和访谈。

采访、编辑/王欢

我们的新书预售中

廖逸君「实验性关系Vol.1」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