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十八哥

不知道 【壹条电影】 的粉丝中,有多少是高晓松的粉丝。十八哥虽算不上多死忠,但从《晓说》到《晓松奇谈》再回到《晓说》,倒也期期不落地追了好几年。

不过熟悉这节目的朋友,应该都能看到最近的变化——

从去年11月底开始,《晓说》开始从矮大紧的单人脱口秀,摇身一变成了个访谈节目。两个来月的七期节目,高晓松分别采访了吴宇森、徐克、冯小刚、成龙与吴秀波。

跟大咖聊天不稀罕,我们看节目的图个乐,也没意见。但是,十八哥这七期看下来,有两个观感不吐不快——

综艺节目是如今电影宣传营销的重镇没错,但 连单人脱口秀节目都失守了 ,也是真让人,措手不及啊。

更重要的是,这七期节目中的高晓松,多年的人设完全崩塌。 从那个羽扇纶巾指点江山的当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彻底“沦落”为一个两眼泛着星光的无脑迷弟,兼毫无主见只会捧哏的蹩脚主持人。

咱们从上周那期最新的说起,节目名字叫《芳华过后:和冯小刚谈谈人生如戏》。

但其实,通篇都是冯小刚在明着暗着地发表自己那并不新鲜的创作感悟,矮大紧则全程“嗯啊哦是没错对极了”地专职捧哏。

小刚这么骄傲地自吹一壶,但凡是有追求的主持人,也会沿着话题适当泼点冷水,看看有什么新料没有。

可高晓松多数时候都是下面这样的,

带头领掌……

毫不掩饰地大捧特捧,

继续大捧特捧。“写不出喜剧段子的,直接小刚微博底下收集”……

亏得我们小刚导演还说的出下面这段话……

“两个人坐一块儿,一个人夸一个人的,这确实是挺不舒服的一件事”。

十八哥也是忍不住配合地不舒服了一下,然后再为这戏多的演艺圈鼓个掌。

其他六期也没好到哪去,甚至更甚。

跟吴宇森对谈那期,一上来就是各种“华人之光”的高帽,

下面这截图,两人的表情也是非常贴切了。

和成龙对谈,不是什么在巴西遇到了痴迷大哥的棕皮肤女孩,就是取得的成就是全世界内无人可企及的blabla。

最膈应的聊到和成龙合作过多部作品的丁晟导演,眼红的高晓松直接跟大哥撒起了娇。

一个中年油腻男,握拳撒娇是什么鬼……

即便丁晟导演以前没出道时只是你的一个小小的美术设计,现在人家出头了,也没必要这么直白吧? (当然大家都看得出来,这其中表演成分占了多数)

然后就是,有事没事地提自己拍过好几部电影,成龙的表情也是略尴尬。

其实吧,“口述历史”也不是个新栏目了。但之前对话的,都是正儿八经的历史亲历者,比如张治中将军的女儿,传奇特工赵和民的儿子等等。

现在这样,硬和电影宣传凑上关系,也不是不中,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毕竟节目里也还是和嘉宾聊了每个人拍电影的幕前幕后。

只是,十八哥不能忍的是, 高晓松你一个打着真性情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人设的意见领袖,怎么一遇到这些大导演,你就怂了呢?

这不是你的既定人设啊!

而冷静下来之后,细想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其中的原因或许在于: 高晓松压根就没把自己看做是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身份,而更像是演艺圈两个熟人的叙旧闲聊。

比如再之前,马未都也来做过客,两个北京人聚到一块儿,整期节目看起来都像是一次没什么提纲的扯闲天。

可作为一个地道的北京人,应该说,高晓松散发出的几乎所有特质都是和主持人这个身份相悖的——

主持人应该越少自我越好,尽量围绕嘉宾来进行谈话。 可谁都知道,高晓松的表达欲有多旺盛, (否则为啥号称是没有台本的脱口秀呢) ,只要有他在的场子,其他人就大可以舒服做个听众了;

主持人应该带着目的去访问,对节目效果提前做好预判。 高晓松则是信马由缰地聊,毫不约束访谈对象的各种随时可能歪掉的聊天方向;

主持人应该站在观众的角度,代表观众去提问。 而看看高晓松的表现,那简直是恨不得立刻脱离群众加入到上流社会同欢的赶脚……

这还是那个与民同乐的矮大紧嘛

尤其是这最后一条,十八哥想想也能明白,作为一个性情中人,徐克、吴宇森、成龙等人或许真的对曾经的高晓松产生过非常巨大的影响,是偶像,是灯塔,有抑制不住的崇拜之情想表达。

但说好的知识分子风骨呢?曾经高声喊出的“献言不献身,尽力不尽义”的门客气场呢?

事实上,从高晓松开始进入阿里投入马云爸爸的怀抱,他的“形象崩塌工程”便已经开始了。

只举一个例子,十八哥听说啊,听说 (如果是谣传欢迎打脸) ,去年马云和王菲合唱那首《风清扬》,就是高晓松在其中牵线搭桥促成的。

老板有钱任性,想花钱买个乐子,可以,随便。

但抛开其他身份,正经身份是音乐人的高晓松,难道是真心觉得马老板的歌声拿得出手?听得进去?

自由知识分子一切遵从内心的品格去哪了?什么时候哄老板开心是你的头等大事了?之前《奇葩说》上厉声质问清华学生梁植愧对母校的义正言辞呢?

你或许会说,这就有点上纲上线了吧,人在江湖,谁不是混口饭吃,有必要这么苛责吗?

可是问题就在于,他是高晓松啊,是那个让无数年轻人打心底里觉得,活出了人生最理想样子的高晓松啊。

当然, 高晓松自有属于他的局限性。

而他自己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之前就有说过—— “我只能写点多愁善感的东西,因为我没有体验过那些,从小就是在精英群里长大的, 没真正体会过人民的疾苦,这是一个创作者致命的短板。 我知道,我就算谈几千次恋爱,跑到南极去流浪,吃了仙丹我也成不了大师。”

回到前面提过一嘴的,他喜欢把自己曾经拍过几部电影挂在嘴边,但看过的人都知道,高晓松做导演,显然还只处在玩票的层级。

就像他令人眼花缭乱的履历和身份一样,从音乐人、电影人,到公司高管、选秀导师、脱口秀主持人,以及那个杂书馆的馆长。

他是个杂玩家,是个某种程度上最令人羡慕的那种人生赢家。

他太聪明了,极度聪明,聪明到,仿佛所有事情,不花什么力气,就可以做得超出常人的好。

但同时,这份杂学与全能,又让他所有的聪明,看起来都像是小聪明—— 这份小聪明可以让他写出几首耳熟能详传唱度极高的歌曲; 让他在综艺节目上妙语连珠气压全场; 让他在生活中游刃有余在圈子里如鱼得水。

但这小聪明,也让他注定拍不出好电影,也成为不了一个持续产出的音乐人,更无法在某个专门领域做出一番业内顶尖的成就。

正好此前看到他在微博上,晒出自己正式入职成为哈佛大学研究员。

然后立刻就有人出来打脸:最多是个自费查资料的访问学者,怎么好意思就自我美化成正式研究员了。

以他的性格判断,高晓松所引以为豪的,或许也只是在自己的履历表上,再多一个扎眼的身份而吧。

说句大白话,高晓松实在像极了每个人求学时代中都曾遇过的,那种不花力气也能考全班第一,出身好性格好朋友多的人生赢家。

只是大多数学生时代的所谓赢家,都没能将这份实力和运气延续一生,而高晓松做到了。

引用阿郎老师对高晓松的评价,来收尾吧——

某一方面极其突出,其他方面又极其干瘪。好在,他知道自己的优势,也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足够了。

所以,请高晓松继续做回矮大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