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汉《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史记》是我国 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 ,同时也是我国 传记文学的开端之作 ,被鲁迅先生评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鲁迅先生是从它的 历史价值 和 文学价值 两个方面来评价的,“史家之绝唱”是指其史学价值,“无韵之离骚”乃指《史记》的文学价值。
(一)“史家之绝唱”的评价已是颇高,是说其史学成就。“绝唱”二字是为 绝前而后未出 ,也就是唯一。不仅是因为《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这种题材,而且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被称为“实录、信史”,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 “史学双璧”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了这个目的,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纪传体通史。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 《史记》确实是 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 。班固说《史记》 “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 。”“实录”精神 ,又堪称绝后,司马迁具有严肃的史学态度,在重要的史实方面严格推究,不虚饰、不隐讳。梁启超也说: “后世诸史之列传,多借史以传人;《史记》列传,惟借人以明史。故与社会无大关系之人,并不限于政治方面,凡与社会各部分有关系之事业,皆有传为之代表。以行文而论,每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 因而,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是有根据的。
(二)说《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其中文学价值更让人值得思考。
(1)《史记》又是一部 传记文学名著 ,有着很高成就的文学价值。继承了先秦散文语言生动准确、叙事简练明达的优秀传统,奠定了史传文学的坚实基础,在散文发展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从《史记》开始,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性叙事散文 。司马迁具有高度的驾驭语言的本领,尤其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形形色色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并且司马迁写人物传记时,精心选择并描绘出了生动具体的事件,极少出现后代正史中常见的排比人物履历的单调写法,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因此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人各一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血肉丰满,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也使当时的历史得以生动地再现。司马迁还十分讲究文章的结构, 使一幅幅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卷有层次地展开 ,引人入胜,有着高度的艺术魅力。
(2)《楚辞》是战国时楚人屈原等作家的作品。《离骚》是楚辞的代表,关于篇名,司马迁还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 《离骚》在文学方面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多用楚地方言写成。司马迁的《史记》也是如此 。他运用时代语言,刻画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生动而简练。《史记》的人物传记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简练生动,绘声绘色,一些人物和故事流传至今。 司马迁将我国古代散文推向了新的、难以企及的高峰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归有光等,他们以《史记》为典范,反对具有种种不良倾向的文风,推动他们倡导的古文革新运动。 至于太史公“笔法”、文章的气势、韵味等,更是后代作者揣摩、效法的重点 。汉以来的许多作家作品都从《史记》中得到过有益的启发,传记文学乃至小说更是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史记》的影响,它对我国古典小说传统风格的形成起了巨大作用。
(3)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
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述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
。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
“显暴君过”
,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
“肆于心而为文”
,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史记》近于《离骚》那种悲愤,不一定是得之于学,恐怕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的感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说,因为司马迁生于汉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愤者比屈原还要深广。除此之外,司马迁与屈原的秉性也是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忠于自己的本真,对理想执着,笃信正义,司马迁可以为未曾谋面的李陵将军对上理论,屈原同样不屑与小人为伍。他们身上所展示出的
个人魅力
,也是使他们笔下生花的重要原因。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司马迁之《史记》有着作者对历史的实录精神加之“发愤以抒情”的真实情感,无愧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