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迁至 襄阳 (今属湖北)。 南北朝 时期 南梁 名将, 西汉 丞相 韦贤 之后。
韦睿出身 三辅 大姓“ 京兆韦氏 ”。刘宋时历任雍州刺史 主薄 、晋平王左常侍、桂阳王 行参军 ,南齐时历任齐兴太守、 上庸 太守等职。雍州刺史 萧衍 起兵讨伐 东昏侯 时,他率部跟随,屡次献策,多获采用。南梁建立后,拜 廷尉 ,封都梁子。天监四年(505年),督军北伐,攻小岘城。继而进军合肥,引 肥水 灌城,大破魏军,斩俘万余人。天监六年(507年),与 曹景宗 救钟离之围,于 邵阳洲 一役大破北魏,取得“南北交战以来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 。战后因功进爵永昌侯。天监七年(508年),奉命镇守 安陆 ,逼退魏将 元英 。嗣后数年,历官 丹阳尹 、雍州刺史、 护军将军 等职。普通元年(520年),韦睿升任 侍中 车骑将军 ,尚未就职便去世,终年七十九岁。获赠车骑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 谥号 “严”。
韦睿仁民爱物,虽体弱不能骑马,只能乘 板舆 督战,但肯与士卒同甘共苦,军法严明,故能屡战克捷。北魏人对其颇为畏惧,称他为“韦虎” 。一生廉洁,家无余财 。待人宽惠恭谨,为梁武帝所敬重。 南史 》称其“与 裴邃 俱为梁世名将,余人莫及” 。明人 杨慎 亦称其为“六朝人才”之冠
概述图来源:《 古圣贤像传略

韦睿 望族出身

韦睿的家族自西汉丞相 韦贤 之后,世代都是 三辅 地区( 又称 三秦 )的著名族姓。韦睿的祖父 韦玄 ,为躲避作官隐居长安的南山( 终南山 ),拒绝太尉 刘裕 的征召;伯父 韦祖征 ,在南朝 刘宋 末年曾任 光禄勋 ;父亲韦祖归,官至 宁远将军 长史
韦睿自少侍奉继母,以孝顺而闻名。他的伯父韦祖征屡次外任郡太守,每次出行时,韦祖征总是携韦睿赴任,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韦睿的妻兄王憕、姨弟杜恽在家乡都很有名望,韦祖征曾就此问韦睿说:“你自己认为比王憕、杜恽二人如何?”韦睿谦逊不敢回答。韦祖征说:“你的文章或许稍差点儿,学识应该说超过他们。然而要说为国效力,成就功业,那谁也比不上你。”韦睿的表兄 杜幼文 任梁州刺史,邀请他一同前往。梁州地方富饶,去那里作官的大多因为受贿栽跟头,韦睿虽然年轻,却以廉洁闻名。

韦睿 避乱居乡

永光 元年(465年),袁抃担任雍州刺史。袁抃在见到韦睿后,认为他不寻常,召他任州 主簿 一职。袁抃到州任后,与 邓琬 起兵反对 宋明帝 ,韦睿请求外出到 义成郡 任职,因此免于遭祸。后经屡次升迁,他历任 齐兴郡 太守、雍州 别驾 长水校尉 、右军将军。 南齐 末年,朝廷多生变乱,韦睿想回到故乡,就请求外出补任 上庸郡 太守。

韦睿 辅佐萧衍

永元 元年(499年)至永元二年(500年)间,太尉 陈显达 、护军将军 崔慧景 相继起兵反对东昏侯 萧宝卷 的统治,屡屡以重兵逼近建康( 今江苏南京 ),建康城中人心惶恐,未有背向。雍州人士和韦睿商讨前途,韦睿说:“陈显达虽然是旧将,却不是成气候的人物;崔慧景很有经验,但懦弱不能作战。天下能成就大业的人,怕是出现在我们州里了。”于是派遣自己两个儿子与时任雍州刺史的 萧衍 即后来的梁武帝 )联络。等萧衍起兵,文告传到,韦睿率领本郡人伐竹造筏,兼程赶来会合,共有两千人、二百匹马。萧衍见到韦睿很高兴,抚着几案说:“前日见君之面,今日见君之心,我的大事可成了。”西台军( 指南康王 萧宝融 麾下的萧衍等西军 )攻克郢、鲁等地,平定加湖,韦睿于其中出过很多计策,都被萧衍采纳。
萧衍亲率主力从郢州出发时,考虑安排将领留守后方,却难找到人选。他为难了很长时间,突然想起韦睿说:“丢弃好马而不骑,还急急忙忙到哪儿去找呢。”当天即委任韦睿为 江夏郡 太守,管理郢州事务。当初,郢州城守卫抗拒萧衍时,城中男女将近十万,闭门固守一年,染瘟疫死的有十之七八。大家都把尸体堆在床下,活着的人就睡在上面,每间屋里都堆满了死尸。韦睿就任后,着手清理尸体、抚恤百姓,将这些事妥善安排,百姓靠他得以安居。
中兴二年(502年)二月,萧衍受封相国、梁公,开建霸府,韦睿被征召入朝为 大理寺卿 。四月,萧衍受禅即位,建立 南梁 政权。南梁建立后,韦睿被改授为 廷尉 ,封爵都梁子。 [11-12]
天监二年(503年),改封永昌县子,再改授豫州刺史,兼历阳郡太守。
天监三年(504年), 北魏 派兵来攻豫州,韦睿率州兵将其击退。
天监四年(505年),萧衍萧衍命临川王萧宏为帅,统军大举北伐,韦睿则奉命都督众军。韦睿派遣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 冯道根 攻北魏 小岘 城,但初战失利,未能告捷。一次,韦睿领军在魏军城防栅栏外巡视,城中忽然出来数百人在门外布阵,韦睿要攻击他们,诸将都说:“我们都是轻装前来,请回去穿上盔甲再战。”韦睿说:“魏军城中有两千多人,只要闭门坚守,就足以保住城池。现在无故放人出来,定是勇悍之人,如果能击败他们,这城就不攻自破了。”大家还是犹豫不定,韦睿指着他的节杖说:“朝廷授我赐物,不是拿来作装饰的,韦睿的法令,不可违犯。”于是挥兵出击,魏军战败,韦睿趁势加紧攻城,于次日夜间破城。小岘城被攻克后,韦睿马上向合肥进军。
此前,右军司马胡景略进军合肥,久攻不下。韦睿到后,考察四周山川地势,说:“我听说‘ 汾水 可以灌平阳’,就和这里一样。”于是在 肥水 上筑堰。很快堰成水通,梁军战舰相继开到。魏军分筑东、西小城,夹合肥而立,韦睿先攻二城。不久,北魏援军杨灵胤率兵五万杀到,诸将建议向朝廷请援,韦睿笑道:“贼兵已到城下,才去求救兵,‘临难铸兵,岂及马腹’?何况我们求救,他们也会增兵,犹如吴国在巴丘增兵,蜀汉也在白帝增兵罢了。‘ 师克在和不在众 ’,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于是挥军迎击,击败杨灵胤所部,军心因此稍加安定。
正在此时,肥水堤堰旁的城垒被魏军攻陷,梁军所在堤堰受到严重威胁。军监潘灵佑劝韦睿退回巢湖,诸将又请退保三叉( 《南史》作三丈,元人 胡三省 认为因漅湖之水在此分为三汊,故得名 ),韦睿怒道:“军败将死,有进无退。”命人取来他的仪仗,立在大堤下面,表示决无退却的打算。韦睿素来身体羸弱,不能骑马,作战时总是坐着小车督率军队。魏军来凿堤,他亲自率军将其击退,并在堤旁筑垒守卫。他又建造了几乎与合肥城墙一样高的 斗舰 ,四面进攻,使“魏人计穷,相与悲哭”。攻城器具修成之后,堰水涨满,魏军援军无计可施,合肥城破在旦夕。而登城督战的合肥守将杜元伦又被弩箭射杀,韦睿遂顺利攻克合肥,俘虏魏军万余人,缴获牛马以万计,绢可堆满十间屋。对所获的战利品,他分毫不取,都赏赐给将士。
起初,胡景略和前军 赵祖悦 一同参战而关系恶劣,相互陷害。韦睿认为将帅不和,将会招致祸患,亲自斟酒劝解胡景略说:“希望两位将军不要再为个人争斗。”因此这次战役能够相安无事。韦睿每天白天接应宾客和军务,夜里处理军事文书,三更就起身点灯直到天亮,尽心安抚他的部众,常常表现得好像自己做得很不够,因此投军的人争相到他这儿来。他所到之处,营房都井井有条,馆舍和防务工事也都标准规范。
合肥攻克后,萧衍命众军进驻东陵。东陵离北魏的甓城仅有二十里之距。将要会战之际,因梁军在洛口溃败( 天监五年九月事 ,萧衍遂下诏让众军班师。韦睿考虑到离魏军太近,担心被尾随袭击,于是令辎重作为前队,自己坐小车殿后,魏人慑于他的威名,只是远望着不敢逼近,梁军得以完整无损地撤回。此后,韦睿把豫州州治迁到合肥。

韦睿 钟离显才

主词条: 钟离之战
自天监五年(506年)十月起,北魏中山王 元英 与镇东将军 萧宝夤 、平东将军 杨大眼 等率众围攻钟离( 今安徽凤阳东北 )。魏军号称百万,搭筑四十多座城寨相连。据守钟离的北徐州刺史 昌义之 以三千兵力死守城池,屡次击退魏军攻势。 十一月,萧衍派征北将军 曹景宗 督军二十万抗击,但曹景宗屯驻道人洲( 今安徽凤阳东北淮河中 ),不听萧衍诏令,为争功而擅自出击,使梁军遭遇暴风,溺死颇多。 天监六年(507年)二月,萧衍召韦睿入朝觐见,命他率军驰援钟离,接受曹景宗的 节度 ,并赐他龙环御刀,说:“诸将有不听令的,可斩。” [25-26]
韦睿自合肥取 直道 而行,穿 阴陵 大泽,时逢山涧峡谷,一概架桥渡过。梁军士卒惧怕魏军势盛,多劝韦睿减慢行军速度,韦睿说:“钟离现在已经危急得挖洞居住,背着门板去打水了( 凿穴而处,负户而汲) 。驾着车急忙赶去,还怕来不及( 车驰卒奔,犹恐其后 ),何况缓进呢!”于是在十天内就赶到前线,与曹景宗合军进屯 邵阳洲 位于道人洲西 )。当初,萧衍告诫景宗说:“韦睿是你家乡中的人望,你要好好尊重他。”曹景宗见到韦睿后很是恭敬。萧衍听到后说:“二将和睦,军队一定打胜仗。” [26-27]
魏人先前在邵阳洲两岸造了两座桥,树立围栅数百步,截断淮河通道。韦睿打造大舰,命冯道根及庐江太守 裴邃 、秦郡太守李文钊等统领水师。三月,淮水暴涨六七尺,韦睿立刻派冯道根等乘斗舰袭击邵阳洲上魏军,将其尽数歼灭。另以小船载草,灌上膏油,趁风纵火,用来焚毁浮桥。同时,派敢死之士拔栅砍桥。当时大水湍急,顷刻之间,桥、栅都被冲毁。 冯道根 等都亲身搏斗厮杀,梁军奋勇冲杀,无不以一当百。魏军大溃,溺死、被斩杀的各有十余万。元英单骑逃往梁城, 杨大眼 也烧营遁走。韦睿派人通知昌义之,昌义之悲喜交加,顾不上回答,只是一个劲儿地喊:“又活了!又活了!( 更生!更生! )”梁军一路追击至濊水( 胡三省认为即指 涣水 )上,使沿淮河百余里间,魏军的尸骸相藉,淮水为之不流。又俘虏魏军五万人,收其军粮器械,堆积如山,牛、马、驴、骡等不可胜计。 萧衍派中书郎 周舍 到淮河边劳军。韦睿把缴获的物资堆积在军门,周舍观看后,对韦睿说:“将军缴获的真和 熊耳山 一样高了啊!”此战后,韦睿因功晋爵为永昌县侯。
钟离之战的胜利,成功阻遏了北魏对南梁的攻势,近现代史学家 吕思勉 称赞此役为“南北交战以来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洵足寒鲜卑之胆已” 。《魏书· 卢昶 传》称“自国家经略江左,唯有中山王英败于钟离,(卢)昶于朐山失利,最为甚焉”

韦睿 隐若敌国

天监七年(508年),韦睿改任左卫将军,不久任安西将军长史、南郡太守,加秩 中二千石 太守之秩本为二千石,加中二千石是尊宠 )。这时,奉命赴援悬瓠的司州刺史 马仙琕 被元英所率魏军击溃,弃义阳三关南逃。 萧衍命韦睿率众军增援。韦睿到安陆后,增筑城墙至到两丈多高,又开掘大沟,建设高大的敌楼。众人多笑他胆小,韦睿却说:“不对,为将应有胆小之时,不能专凭勇力。”元英一路穷追马仙琕,企图一雪钟离之战大败的耻辱,听说韦睿在安陆,这才退兵。此时,萧衍也下诏罢兵。 [36-37]
天监八年(509年),韦睿被改授为迁 信武将军 、江州刺史。 次年(510年),韦睿被征召入朝,任员外散骑常侍、 右卫将军 。累官左卫将军、 太子詹事 ,不久后又加 通直散骑常侍

韦睿 名将暮年

天监十三年(514年),韦睿出任 丹阳尹 ,其后因公事被免职。次年(515年),改任雍州刺史。起初,韦睿在家乡起兵,有个叫阴双光的客人哭着劝阻他。等到韦睿衣锦还乡作雍州刺史时,阴双光在路边迎接。韦睿笑着对他说:“要是听了你的话,我恐怕要在路上要饭了。”仍赏给他十头耕牛。韦睿对旧友从不吝惜,士大夫七十岁以上的,多授予 假板 县令之职,家乡人对他十分感怀。
天监十五年(516年),韦睿上表请求辞官,朝廷下诏不准以示优待。又征召他入京封为 护军 。赐给 鼓吹 一部,在 殿省 值班。韦睿在朝中待人恭谨,从未和别人怒目对视过,萧衍也很尊敬他。
萧衍醉心于佛教,天下人也都感染上这种风习。韦睿自以为信守恬淡寡欲,又位居大臣,不愿与世人随波逐流,行事全与平时相同。
普通元年(520年)夏,韦睿被改授为侍中、 车骑将军 。还未正式拜官,他便于八月二十三日(9月20日 )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九岁。遗言薄葬,以 时服 装殓。萧衍当天亲临吊唁,哭得很悲痛,赐其家钱十万、布二百匹,及东园秘器、朝服、衣等物,由官府负责办理丧事;随后追赠他为车骑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 ,赐 谥号 “严”。 [43-44]
。继而进军合肥,引 肥水 灌城,大破魏军,斩俘一万余人
  • 魏军歌谣:不畏萧娘( 萧宏 )与吕姥( 吕僧珍 ),但惧合肥有韦虎。 《资治通鉴》引
    元英 :①萧临川虽騃,其下有良将韦、裴之属,未可轻也。宜且观形势,勿与交锋。 资治通鉴 》引 )②是何神也! 南史 》引
    姚察 :韦睿起上庸以附义,其地比(柳)惔则薄,及合肥、邵阳之役,其功甚盛,推而弗有,君子哉! 《梁书》
    李延寿 :韦、裴少年励操,俱以学尚自立;晚节驱驰,各著功于戎马。观睿制胜之道,谓为魁梧之杰,然而形甚羸瘠,身不跨鞍,板舆指麾,隐如敌国,其器分有在,隆名岂虚得乎?邃自效边疆,盛绩克举,其志不遂,良可悲夫!二门子弟,各著名节,与梁终始,克荷隆构。“将门有将”,斯言岂曰妄乎? 《南史》
    杜牧 :周有 齐太公 ,秦有 王翦 ,两汉有 韩信 赵充国 耿恭 虞诩 段颎 ,魏有 司马懿 ,吴有 周瑜 ,蜀有 诸葛武侯 ,晋有 羊祜 、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 崔浩 ,周有 韦孝宽 ,隋有 杨素 ,国朝有 李靖 李勣 裴行俭 郭元振 。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 《注孙子序》
    张预:孙子曰:“兵之情主速。”叡军旬日而至邵阳。又曰:“神乎神乎,至于无声。”叡比晓立营而元英大惊。又曰:“不若则能避之。”叡谓为将当有怯时。又曰:“视卒如爱子。”叡营幕未立,不肯就舍是也。 十七史百将传
    司马光 :其临陈也勇,其执事也敬,其律己也廉,其与人也惠,其居官也明。 《平书》引
    胡三省 :①史言韦睿于事佛之朝,矫之以正,几于以道事君者。 《资治通鉴》注 )②梁之将帅,韦睿一人而已。 《资治通鉴》注
    杨慎 :六朝人才,韦叡为冠……功成身退,明哲保身,齐梁之世,乃有若人耶?是时武帝锐意释氏,天下从风而靡,叡独不与,诚豪杰之士哉! 《平书》引
    陈子龙 :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虞诩、诸葛亮、周瑜、陆逊、司马懿、羊祜、 杜预 温峤 谢玄 、韦睿、崔浩、李靖、裴行俭、郭元振、 裴度 李德裕 韩琦 李纲 虞允文 之徒奋策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彼岂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过深明古今之事,能决机宜之便耳。 《安雅堂稿》
    黄道周 :韦睿忠良,自结于梁。奉命伐魏,即拥油幢。众请缓战,睿怒不扬。既而城拔,方识其强。再攻淝水,魏救忽猖。请兵不及,即以寡当。力战不却,守死不慌。筑垒自固,起舰以张。战胜俘获,多不可量。淝水既定,威名愈扬。元英攻徐,众将战伤。召睿急救,飞桥以行。兵不旬日,即至邵阳。元英惊异,我兵更刚。非水灌敌,即火烧强。大小百战,英方败亡。功成进爵,儒将名香。 广名将传
    王夫之 曹景宗 ,骁将也,韦叡执白角如意、乘板舆以麾军,夫二将之不相若,固宜其相轻矣。武帝豫敕景宗曰:“韦叡,卿之乡望,宜善敬之。”得将将之术矣。敕叡以容景宗易,敕景宗以下叡难。然而非然也,叡能知景宗之鸷,而景宗不能知叡之弘,景宗之气敛,而何患叡之不善处景宗邪?且其诏之曰一韦叡,卿之乡望”,动之以情,折之以礼,而未尝有所抑扬焉。叡以景宗之下己,而让使先己告捷,景宗乃以叡之不伐,而变卢雉以自抑。如其不然,叡愈下而景宗愈亢,叡抑岂能终为人屈乎?武帝曰:“二将和,师必济。”自信其御之之道得也。钟离之胜,功侔淝水,岂徒二将之能哉。 读通鉴论
    朱轼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至考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韦叡以羸瘠之躯,指麾板舆之上,出奇制胜,威震敌国。纶巾缓带之风流,岂复远哉?夫上有好,下必有甚,习俗移人,贤者不免。方梁武佞佛,举国若狂。明经如徐勉,而言孔释之同行;身如江革,而受菩萨之戒。独叡毅然不少回惑,可谓笃信好学矣。其遇敌不惧,有功不伐,皆定力使然,非能强而致也。 《史传三编》
    王士俊 :齐梁迄陈,刺史皆掌军事,如崔慧景、蔡道恭、曹景宗、韦叡、马仙琕之属,皆着有战功。 河南通志
    杜纲 :①若 冯道根 之进止有节,任城太妃之登城捍御,韦睿之用兵变化,皆一时杰出之人也。 南朝秘史 )②况敌将中山王英、杨大眼,皆称万人敌,非(曹)景宗、韦睿智勇兼备,而又和哀协力,其势莫能支矣。 《南朝秘史》
    秦笃辉:杨升庵于南朝人物,首推韦叡;予于北朝,首推 高允 。叡犹一时之杰,允则千古之英也。 读史剩言
    郑观应 :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 乐毅 、羊祜、诸葛亮、 谢安 、韦睿、 岳飞 等,儒将也。 《储将才论》
    蔡东藩 :①梁室诸将,莫如韦睿,次为裴邃。当时欲出师北伐,何不用睿为帅,邃为将, 专阃 得人,奏功自易事耳。不此之审,乃独用一无才无勇之临川王宏,宏虽介弟,未足统军,不战而逃,原意中事。假令当日无韦、裴二将,为敌所忌,魏中山王英等,直迫 洛口 ,吾恐宏且南走之不暇,而全军且尽覆没矣! 南北史演义 )②梁有一韦睿而不能重用,何怪其屡出无功乎! 《南北史演义》
    毛泽东 嗜读《南史·韦睿传》,批注处竟有二十五次之多,他在批阅时对韦睿称赞有加,如“仁者必有勇”,“曹景宗不如韦睿远矣”,并且详细地勾出韦睿的优秀之处,如“躬自调查研究”、“机不可失”、“决心”、“以众击少”、“以少击众”、“敢以数万敌百万,有 刘秀 周瑜 之风”、“善守”、“不贪财”等等,并写道:“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韦睿 谦逊知退

    韦睿知进退、明事理,不喜争强好胜,时人特别因此而称赞他。 钟离之战 结束后,北徐州刺史 昌义之 很感激韦睿解救之功,请主帅 曹景宗 一起和韦睿聚会,并出钱二十万让大家赌着玩。曹景宗掷子得“雉”赢采,韦睿慢掷也得一个“卢”的赢采,可他立即取一子翻过来,这叫违反规则,于是变成了“塞”这个输采。这次打胜仗以后,曹景宗与各将帅争先入朝报捷,只有韦睿跟在后面。故而时人多“贤之”。

    韦睿 慈爱仁惠

    韦睿生性慈爱,抚养兄长的遗孤比自己的儿子还尽心,历次做官所得的赏赐,都分送给亲朋故友,家无余财。后来作护军,在家闲居无事,仰慕汉代 石建 陆贾 的为人,于是把他们的像画在墙上供自己观赏。当时虽已年老,有空闲了还教儿孙们读书。他的第三子 韦棱 尤其通晓经史,当世人都称赞其博闻。韦睿经常坐着让韦棱讲说书中内容,韦睿有时对书中的发现与解说,韦棱也赶不上。
    韦睿“雅有旷世之度”,待人以仁爱恩惠为本,不论在何处任职,必定有良好的政绩。统军以仁爱为先,士兵的营帐没搭好,他便不肯歇息;井灶没有挖成,他也不肯先用餐。平素穿戴如同儒生,即使是临阵交锋,也经常穿宽松的官服乘车而行,手执竹如意来指挥进退。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先祖
    西 汉宣帝 时丞相,封扶阳侯,死后 谥号 “节”。
    祖父
    避居南山,拒绝出仕。
    父亲
    韦祖归
    刘宋时官至宁远将军 长史
    平辈
    兄长
    南齐时曾任司徒 记室 、特进。
    官至 通直郎
    子辈
    长子
    袭封永昌县侯,官至 北徐州 刺史。死后谥号“宜”。
    次子
    三子
    官至 光禄卿
    幼子
    官至 轻车将军 、都督城西面诸军事等,“ 侯景之乱 ”时病逝台城,获赠 散骑常侍 、左卫将军。
    孙辈
    孙子
    韦放之子,官至散骑常侍,“侯景之乱”时战死,后赠 护军将军 ,谥号“忠贞”。
    韦助
    韦放之子,与韦粲一同战死。后赠 中书郎
    韦警
    韦放之子,与韦粲一同战死。后赠中书郎。
    韦构
    韦放之子,与韦粲一同战死。后赠中书郎。
    韦正之子, 陈朝 时官至散骑常侍、 太子右卫率
    韦昂
    韦正之子,与韦粲一同战死。后赠 员外散骑常侍
    韦正之子, 隋朝 初年官至光州刺史。
    表格参考资料: 《南史》卷58《韦睿传》:性慈爱,抚孤兄子过于己子,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后为护军,居家无事,慕万石、陆贾之为人,因画之于壁以自玩。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第三子棱,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睿每坐使棱说书,其所发擿,棱犹弗之逮。 杨升庵集 2 .国学大师 [引用日期2023-06-20]
  • 《梁书》卷12《韦睿传》:自汉丞相贤以后,世为三辅著姓。祖玄,避吏隐于长安南山。宋武帝入关,以太尉掾征,不至。伯父祖征,宋末为光禄勋。父祖归,宁远长史。 《梁书》卷12《韦睿传》:睿事继母以孝闻。睿兄纂、阐,并早知名。纂、睿皆好学,阐有清操。祖征累为郡守,每携睿之职,视之如子。时睿内兄王憕、姨弟杜恽,并有乡里盛名。祖征谓睿曰:“汝自谓何如憕、恽?”睿谦不敢对。祖征曰:“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然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外兄杜幼文为梁州刺史,要睿俱行。梁土富饶,往者多以贿败;睿时虽幼,独用廉闻。 《梁书》卷12《韦睿传》:宋永光初,袁抃为雍州刺史,见而异之,引为主簿。抃到州,与邓琬起兵,睿求出为义成郡,故免抃之祸。后为晋平王左常侍,迁司空桂阳王行参军,随齐司空柳世隆守郢城,拒荆州刺史沈攸之。攸之平,迁前军中兵参军。久之,为广德令。累迁齐兴太守、本州别驾、长水校尉、右军将军。齐末多故,不欲远乡里,求为上庸太守,加建威将军。 《梁书》卷12《韦睿传》:俄而太尉陈显达、护军将军崔慧景频逼京师,民心遑骇,未有所定,西土人谋之于睿。睿曰:“陈虽旧将,非命世才;崔颇更事,懦而不武。其取赤族也,宜哉!天下真人,殆兴于吾州矣。”乃遣其二子,自结于高祖。义兵檄至,睿率郡人伐竹为筏,倍道来赴,有众二千,马二百匹。高祖见睿甚悦,拊几曰:“他日见君之面,今日见君之心,吾事就矣。”义师克郢、鲁,平加 湖,睿多建谋策,皆见纳用。 《梁书》卷12《韦睿传》:大军发郢,谋留守将,高祖难其人;久之,顾睿曰:“弃骐骥而不乘,焉遑遑而更索?”即日以为冠军将军、江夏太守,行郢府事。初,郢城之拒守也,男女口垂十万,闭垒经年,疾疫死者十七八,皆积尸于床下,而生者寝处其上,每屋辄盈满。睿料简隐恤,咸为营理,于是死者得埋藏,生者反居业,百姓赖之。 《梁书》卷12《韦睿传》:梁台建,征为大理。高祖即位,迁廷尉,封都梁子,邑三百户。 《梁书》卷12《韦睿传》:天监元年夏四月丙寅,高祖即皇帝位于南郊。 《梁书》卷12《韦睿传》:天监二年,改封永昌,户邑如先。东宫建,迁太子右卫率,出为辅国将军、豫州刺史、领历阳太守。 《梁书》卷12《韦睿传》:三年,魏遣众来寇,率州兵击走之。 《梁书》卷12《韦睿传》:四年,王师北伐,诏睿都督众军。睿遣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魏小岘城,未能拔。睿巡行围栅,魏城中忽出数百人陈于门外,睿欲击之,诸将皆曰: “向本轻来,未有战备,徐还授甲,乃可进耳。”睿曰:“不然。魏城中二千余人,闭门坚守,足以自保,无故出人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众犹迟疑,睿指其节曰;“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乃进兵。士皆殊死战,魏军果败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遂进讨合肥。 《梁书》卷12《韦睿传》:先是,右军司马胡略等至合肥,久未能下,睿按行山川,曰:“吾闻‘汾水可以灌平阳,绛水可以灌安邑’,即此是也。”乃堰肥水,亲自表率,顷之,堰成水通,舟舰继至。魏初分筑东西小城夹合肥,睿先攻二城。既而魏援将扬灵胤帅军五万奄至,众惧不敌,请表益兵。睿笑曰:“贼已至城下,方复求军,临难铸兵,岂及马腹?且吾求济师,彼亦征众,犹如吴益巴丘,蜀增白帝耳。‘师克在和不在众’,古之义也。”因与战,破之,军人少安。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六·梁纪二》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20-01-07]
  • 《梁书》卷12《韦睿传》:初,肥水堰立,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怀静城,千余人皆没。魏人乘胜至睿堤下,其势甚盛,军监潘灵佑劝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叉。睿怒曰:“宁有此邪!将军死绥,有前无却。”因令取伞扇麾幢,树之堤下,示无动志。睿素羸,每战未尝骑马,以板舆自载,督厉众军。魏兵来凿堤,睿亲与争之,魏军少却,因筑垒于堤以自固。睿起斗舰,高与合肥城等,四面临之。魏人计穷,相与悲哭。睿攻具既成,堰水又满,魏救兵无所用。魏守将杜元伦登城督战,中弩死,城遂溃。俘获万余级,牛马万数,绢满十间屋,悉充军赏。 《南史》卷58《韦睿传》:初,肥水堰立,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城,乘胜至睿城下。军监潘灵佑劝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丈。睿怒曰:"将军死绥,有前无却。"因令取伞扇麾幢树之堤下,示无动志。睿素羸,每战不尝骑马,以板舆自载,督励众军。魏兵凿堤,睿亲与争。魏军却,因筑垒于堤以自固。起斗舰高与合肥城等,四面临之。城溃,俘获万余,所获军实,无所私焉。 《梁书》卷12《韦睿传》:睿每昼接客旅,夜算军书,三更起张灯达曙,抚循其众,常如不及,故投募之士争归之。所至顿舍修立,馆宇籓篱墙壁,皆应准绳。 《资治通鉴》卷146:(天监五年)九月……己丑,夜,洛口暴风雨,军中惊,临川王宏与数骑逃去。将士求宏不得,皆散归,弃甲投戈,填满水陆,捐弃病者及羸老,死者近五万人。 《梁书》卷12《韦睿传》:合肥既平,高祖诏众军进次东陵。东陵去魏甓城二十里,将会战,有诏班师。去贼既近,惧为所蹑,睿悉遣辎重居前,身乘小舆殿后,魏人服睿威名,望之不敢逼,全军而还。至是迁豫州于合肥。 《资治通鉴》卷146:(天监六年)春,正月……魏中山王英与平东将军杨大眼等众数十万攻钟离。钟离城北阻淮水,魏人于邵阳洲两岸为桥树栅数百步,跨淮通道。英据南岸攻城,大眼据北岸立城,以通粮运。城中众才三千人,昌义人督帅将士,随方抗禦。魏人以车载土填堑,使其众负土随之,严骑蹙其后,人有未及回者,因以土迮之,俄而堑满。冲车所撞,城土辄颓,义之用泥补之,冲车虽入而不能坏。魏人昼夜苦攻,分番相代,坠而复升,莫有退者。一日战数十合,前后杀伤万计,魏人死者与城平。 《资治通鉴》卷146:(天监五年)冬,十月,英进围钟离,……更命镇东将军萧宝寅与英同围钟离。……十一月,乙丑,大赦。诏右卫将军曹景宗都督诸军二十万救钟离。上敕景宗顿道人洲,俟众军齐集俱进。景宗固启求先据邵阳洲尾,上不许。景宗欲专其功,违诏而进,值暴风猝起,颇有溺者,复还守先顿。 《南史》卷58《韦睿传》:五年,魏中山王元英攻北徐州,围刺史昌义之于钟离,众兵百万,连城四十余。武帝遣征北将军曹景宗拒之。次邵阳洲,筑垒相守,未敢进。帝怒,诏睿会焉,赐以龙环御刀,曰:“诸将有不用命者斩之。” 《资治通鉴》卷146:(天监六年)二月,……上命豫州刺史韦睿将兵救钟离,受曹景宗节度。睿自合肥取直道,由阴陵大泽行,值涧谷,辄飞桥以济。师人畏魏兵盛,多劝睿缓行,睿曰:“钟离今凿穴而处,负户而汲,车驰卒奔,犹恐其后,而况缓乎!魏人已堕吾腹中,卿曹勿忧也。”旬日至邵阳,上豫敕曹景宗曰:“韦睿,卿之乡望,宜善敬之!”景宗见睿,礼甚谨,上闻之曰:“二将和,师必济矣。” 《南史》卷58《韦睿传》:睿自合肥径阴陵大泽,过涧谷,辄飞桥以济师。人畏魏军盛,多劝睿缓行。睿曰:“钟离今凿穴而处,负户而汲,车驰卒奔,犹恐其后,而况缓乎!”旬日而至邵阳。初,帝敕景宗曰:“韦睿卿乡望,宜善敬之。”景宗见睿甚谨。帝闻曰:“二将和,师必济矣。” 《资治通鉴》卷146:(天监六年)景宗与睿进顿邵阳洲,睿于景宗营前二十里夜掘长堑,树鹿角,截洲为城,去魏城百馀步。南梁太守冯道根,能走马步地,计马足以赋功,比晓而营立。魏中山王英大惊,以杖击地曰:“是何神也!”景宗等器甲精新,军容甚盛,魏人望之夺气。景宗虑城中危惧,募军土言文达等潜行水底,赍敕入城,城中始知有外援,勇气百倍。 《南史》卷58《韦睿传》:睿于景宗营前二十里,夜掘长堑,树鹿角,截洲为城,比晓而营立。元英大惊,以杖击地曰:“是何神也!”景宗虑城中危惧,乃募军士言文达、洪骐驎等赍敕入城,使固城守,潜行水底,得达东城。城中战守日苦,始知有援,于是人百其勇。魏将杨大眼将万余骑来战,大眼以勇冠三军,所向皆靡。睿结车为阵,大眼聚骑围之。睿以强弩二千一时俱发,洞甲穿中,杀伤者众。矢贯大眼右臂,亡魂而走。明旦,元英自率众来战,睿乘素木舆,执白角如意以麾军,一日数合,英甚惮其强。魏军又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声呵之乃定。 《资治通鉴》卷146:(天监六年)杨大眼勇冠军中,将万馀骑来战,所向皆靡。睿结车为陈,大眼聚骑围之,睿以强弩二千一时俱发,洞甲穿中,杀伤甚众。矢贯大眼右臂,大眼退走。明旦,英自帅众来战,睿乘素木舆,执白角如意以麾军,一日数合,英乃退。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声呵之,乃定。 张晓生 著 .中国古代战争通览 中 图文版 :国防大学出版社 ,2016-06 :199 《梁书》卷9《曹景宗传》: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长六七尺。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殪。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淮水为之不流。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义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马入梁城。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生擒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 《南史》卷58《韦睿传》:魏人先于邵阳洲两岸为两桥,树栅数百步,跨淮通道。睿装大舰,使梁郡太守冯道根、庐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为水军。会淮水暴长,睿即遣之,斗舰竞发,皆临贼垒。以小船载草,灌之以膏,从而焚其桥。风怒火盛,敢死之士拔栅斫桥,水又漂疾,倏忽之间,桥栅尽坏。道根等皆身自搏战,军人奋勇,呼声动天地,无不一当百。魏人大溃,元英脱身遁走。魏军趋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其余释甲稽颡乞为囚奴犹数十万。睿遣报昌义之,义之且悲且喜,不暇答,但叫曰:“更生!更生!”帝遣中书郎周舍劳军于淮上。睿积所获于军门,舍观之,谓睿曰:“君此获复与熊耳山等矣。”以功进爵为侯。 《魏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21-01-07]
  • 《梁书》卷17《马仙琕传》:魏豫州人白皁生杀其刺史琅邪王司马庆曾,自号平北将军,推乡人胡逊为刺史,以悬瓠来降。高祖使仙琕赴之,又遣直阁将军武会超、马广率众为援。仙琕进顿楚王城,遣副将齐苟儿以兵二千助守悬瓠。魏中山王元英率众十万攻悬瓠,仙琕遣广、会超等守三关。十二月,英破悬瓠,执齐苟儿,遂进攻马广,又破广,生擒之,送雒阳。仙琕不能救。会超等亦相次退散,魏军遂进据三关。 《梁书》卷12《韦睿传》:七年,迁左卫将军,俄为安西长史、南郡太守,秩中二千石。会司州刺史马仙琕北伐还军,为魏人所蹑,三关扰动,诏睿督众军援焉。睿至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睿曰:“不然,为将当有怯时,不可专勇。”是时元英复追仙琕,将复邵阳之耻,闻睿至,乃退。帝亦诏罢军。 《资治通鉴》卷147:上使南郡太守韦睿将兵救仙琕,睿至安陆,俱筑城二丈馀,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怯,睿曰:“不然,为将当有怯时,不可专勇。”中山王英急追马仙琕,将复邵阳之耻,闻睿至,乃退。上亦有诏罢兵。 《梁书》卷12《韦睿传》:明年,迁信武将军、江州刺史。 《梁书》卷12《韦睿传》:九年,征员外散骑常侍、右卫将军,累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寻加通直散骑常侍。 《梁书》卷12《韦睿传》:十三年,为丹阳尹,以公事免。十四年,为雍州刺史。初,睿起兵,乡中客阴双光泣止睿,睿还为州,双光道候。睿笑曰:“若从公言,乞食于路矣。”饷耕牛十头。睿于故旧无所惜,士大夫年七十以上,多与假板县令,乡里甚怀之。 《南史》卷58《韦睿传》:十五年,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征拜护军,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居朝廷恂恂,未尝忤视,武帝甚礼敬之。 《南史》卷58《韦睿传》:武帝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睿自以信受素薄,位居大臣,不欲与众俯仰,所行略如佗日。 《南史》卷58《韦睿传》:普通元年,迁侍中、车骑将军,未拜,卒于家,年七十九。遗令薄葬,敛以时服。武帝即日临哭甚恸,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严。 《梁书》卷12《韦睿传》:普通元年夏,迁侍中、车骑将军,以疾未拜。八月,卒于家,时年七十九。遗令薄葬,敛以时服。高祖即日临哭甚恸。赐钱十万,布二百匹,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丧事取给于官,遣中书舍人监护。赠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严。 《梁书·卷十二·列传第六》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4-04-22]
  • 《容斋续笔·卷二》 .汉典古籍 [引用日期2020-01-04]
  • 《南史·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八》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4-04-22]
  • 《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三》 .国学大师 [引用日期2018-10-16]
  • 《十七史百将传·卷七》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6-07-30]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九·梁纪五》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6-07-30]
  •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一·梁纪七》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9-03-29]
  • (明)陈子龙 撰;孙启治 校点 .安雅堂稿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03 :63 (明)黄道周 注断,孟冰 点校 .广名将传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6-11 :129-130 《读通鉴论·卷十七·梁武帝》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6-07-30]
  • 《史传三编》 .国学大师 [引用日期2017-12-16]
  • 《河南通志》 .国学大师 [引用日期2016-11-08]
  • 《南朝秘史·第二十回》 .国学大师 [引用日期2018-12-14]
  • 《南朝秘史·第二十一回》 .国学大师 [引用日期2018-12-14]
  • 《读史剩言》 .国学大师 [引用日期2021-01-05]
  • (清)郑观应 著;辛俊玲 评注 .盛世危言 :华夏出版社 ,2002-10 :366-367 南北史演义:弟子舆尸溃师洛口 将帅协力战胜钟离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6-07-30]
  • 南北史演义:诬通叛魏宗屈死 图规复梁将无功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6-07-30]
  • 张贻玖 著 .毛泽东批注历史人物 :鹭江出版社 ,1993-04 :189-194 《全梁文·卷四十五》 .汉典古籍 [引用日期2016-07-30]
  • 《南史》卷58《韦睿传》:初,邵阳之役,昌义之甚德睿,请曹景宗与睿会,因设钱二十万官赌之。景宗掷得雉,睿徐掷得卢,遽取一子反之,曰:“异事”,遂作塞。景宗时与群帅争先启之捷,睿独居后,其不尚胜率多如是,世尤以此贤之。 《南史》卷58《韦睿传》:睿雅有旷世之度,莅人以爱惠为本,所居必有政绩。将兵仁爱,士卒营幕未立,终不肯舍,井灶未成,亦不先食。被服必于儒者,虽临阵交锋,常缓服乘舆,执竹如意以麾进止,与裴邃俱为梁世名将,余人莫及。 .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 [引用日期2023-0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