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

2020年陈敏恒主编教材
展开 44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出版时间
2020年9月 [2]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2343468 [3]
类    别
高等学校教材
定    价
49.00 元
开    本
16 开
装    帧
平装
ISBN(下册)
9787122356918 [4]

目录

  1. 1 内容简介
  2. 2 图书目录
  3. 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播报
编辑
《化工原理》(第五版)以传递过程作为贯穿化工单元操作的主线,从典型实例的剖析中提炼若干重要的工程观点,以期提高读者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本书内容体系完整,概念论述清楚,突出工程特点,注意应用实践。 《化工原理》(第五版)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共7章,包括: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机械,液体的搅拌,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颗粒的沉降和流态化,传热,蒸发。下册共7章,包括:气体吸收,液体精馏,气液传质设备,液液萃取,其他传质分离方法,热、质同时传递过程,固体干燥。每章均配有例题、习题和思考题。本书主要章节配有微课和动画视频,读者可扫描书中二维码观看。 [3-4]

图书目录

播报
编辑
第1章流体流动5
1.1概述5
1.1.1流体流动的考察方法5
1.1.2流体流动中的作用力6
1.1.3流体流动中的机械能8
思考题8
1.2流体静力学8
1.2.1静压强在空间的分布8
1.2.2静力学方程的物理意义10
1.2.3压强的表示方法10
1.2.4压强的静力学测量方法10
思考题12
1.3流体流动中的守恒原理13
1.3.1质量守恒13
1.3.2机械能守恒14
1.3.3动量守恒19
思考题21
1.4流体流动的内部结构21
1.4.1流动的类型21
1.4.2湍流的基本特征23
1.4.3边界层及边界层脱体24
1.4.4圆管内流体运动的数学描述26
思考题28
1.5阻力损失28
1.5.1两种阻力损失28
1.5.2湍流直管阻力损失的实验研究方法29
1.5.3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式30
1.5.4局部阻力损失32
思考题35
1.6流体输送管路的计算35
1.6.1管路分析36
1.6.2管路计算37
1.6.3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45
思考题47
1.7流速和流量的测定48
1.7.1毕托管48
1.7.2孔板流量计50
1.7.3转子流量计52
1.8非牛顿流体与流动54
1.8.1非牛顿流体的基本特性54
1.8.2非牛顿流体流动与减阻现象56
习题58
符号说明67
第2章流体输送机械68
2.1概述68
思考题69
2.2离心泵69
2.2.1离心泵的工作原理69
2.2.2离心泵的特性曲线73
2.2.3离心泵的流量调节和组合操作76
2.2.4离心泵的安装高度78
2.2.5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80
思考题84
2.3往复泵84
2.3.1往复泵的作用原理和类型84
2.3.2往复泵的流量调节84
思考题86
2.4其他化工用泵86
2.4.1非正位移泵86
2.4.2正位移泵87
2.4.3各类化工用泵的比较与选择88
思考题89
2.5气体输送机械89
2.5.1通风机89
2.5.2鼓风机91
2.5.3压缩机92
2.5.4真空泵93
思考题95
习题95
符号说明98
第3章液体的搅拌99
3.1概述99
3.1.1搅拌器的类型99
3.1.2混合效果的度量101
思考题102
3.2混合机理102
3.2.1搅拌器的两个功能102
3.2.2均相液体的混合机理103
3.2.3非均相物系的混合机理104
思考题105
3.3搅拌器的性能105
3.3.1几种常用搅拌器的性能105
3.3.2改善搅拌效果的措施106
思考题107
3.4搅拌功率107
3.4.1搅拌器的混合效果与功率消耗107
3.4.2功率曲线107
3.4.3搅拌功率的分配110
思考题111
3.5搅拌器的放大111
思考题112
3.6其他混合设备112
习题114
符号说明115
第4章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116
4.2颗粒床层的特性116
4.2.1单颗粒的特性116
4.2.2颗粒群的特性117
4.2.3床层特性120
思考题121
4.3流体通过固定床的压降121
4.3.1颗粒床层的简化模型121
4.3.2量纲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法的比较124
思考题125
4.4过滤过程125
4.4.1过滤原理125
4.4.2过滤过程的数学描述128
4.4.3间歇过滤的滤液量与过滤时间的关系130
4.4.4洗涤速率与洗涤时间133
4.4.5过滤过程的计算133
思考题134
4.5过滤设备和操作强化134
4.5.1过滤设备134
4.5.2加快过滤速率的途径142
思考题143
习题143
符号说明145
第5章颗粒的沉降和流态化146
5.2颗粒的沉降运动146
5.2.1流体对固体颗粒的曳力146
5.2.2静止流体中颗粒的自由沉降148
思考题152
5.3沉降分离设备152
5.3.1重力沉降设备152
5.3.2离心沉降设备155
5.3.3力学分离方法的选择162
思考题163
5.4固体流态化技术163
5.4.1流化床的基本概念163
5.4.2实际的流化现象164
5.4.3流化床的主要特性164
5.4.4流化床的操作范围167
5.4.5改善流化质量的措施168
5.4.6流化床分离器169
思考题170
5.5气力输送170
5.5.1概述170
5.5.2气力输送装置171
5.5.3稀相输送的流动特性173
思考题174
习题174
符号说明175
第6章传热177
6.1概述177
6.1.1传热目的和方式177
6.1.2传热过程179
思考题180
6.2热传导180
6.2.1傅里叶定律和热导率180
6.2.2通过平壁的定态导热过程181
6.2.3通过圆筒壁的定态导热过程182
6.2.4通过多层壁的定态导热过程183
思考题185
6.3对流给热185
6.3.1对流给热过程分析185
6.3.2对流给热过程的数学描述187
6.3.3无相变的对流给热系数的经验关联式189
思考题194
6.4沸腾给热与冷凝给热194
6.4.1沸腾给热194
6.4.2沸腾给热过程强化196
6.4.3蒸汽冷凝给热197
6.4.4冷凝给热系数197
6.4.5其他影响冷凝给热的因素及强化措施200
思考题201
6.5热辐射201
6.5.1固体辐射202
6.5.2气体辐射210
思考题211
6.6传热过程的计算211
6.6.1传热过程的数学描述211
6.6.2传热过程基本方程式215
6.6.3换热器的设计型计算218
6.6.4换热器的操作型计算219
6.6.5非定态传热过程的拟定态处理226
思考题227
6.7换热器228
6.7.1间壁式换热器的类型228
6.7.2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231
6.7.3换热器的其他类型240
思考题245
习题245
符号说明250
第7章蒸发252
7.1概述252
7.1.1蒸发操作的目的和方法252
7.1.2蒸发操作的特点252
思考题253
7.2蒸发设备253
7.2.1常用蒸发器253
7.2.2蒸发器的传热系数256
7.2.3蒸发辅助设备257
思考题258
7.3单效蒸发计算258
7.3.1物料衡算258
7.3.2热量衡算259
7.3.3蒸发速率与传热温度差259
7.3.4单效蒸发过程的计算261
7.4蒸发操作的经济性和多效蒸发262
7.4.1衡量蒸发操作经济性的方法262
7.4.2蒸发操作的节能方法263
7.4.3多效蒸发过程分析265
思考题267
习题267
符号说明268
附录269
一、部分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269
二、水与蒸汽的物理性质269
三、干空气的物理性质(p=101.33kPa)272
四、液体及水溶液的物理性质273
五、气体的重要物理性质286
六、固体性质292
七、管子规格294
八、泵与风机297
九、换热器300
十、标准筛目306
十一、气体常数R307
十二、量纲分析方法和π定理307
第8章气体吸收1
8.2气液相平衡4
8.2.1平衡溶解度4
8.2.2相平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6
8.3扩散和单相传质8
8.3.1双组分混合物中的分子扩散8
8.3.2扩散系数11
8.3.3对流传质14
8.3.4对流传质理论15
8.4相际传质16
8.4.1相际传质速率16
8.4.2传质阻力的控制步骤与界面浓度18
8.5低浓度气体吸收19
8.5.1吸收过程的数学描述19
8.5.2传质单元数的计算方法21
8.5.3吸收塔的设计型计算24
8.5.4吸收塔的操作型计算31
8.5.5理论板数的计算36
8.6高浓度气体吸收和化学吸收38
8.6.1高浓度气体吸收38
8.6.2化学吸收41
习题44
符号说明47
第9章液体精馏49
9.2双组分溶液的汽液平衡50
9.2.1理想物系的汽液平衡50
9.2.2非理想物系的汽液平衡53
9.3平衡蒸馏与简单蒸馏58
9.3.1平衡蒸馏58
9.3.2简单蒸馏59
9.4精馏60
9.4.1精馏过程60
9.4.2精馏过程数学描述的基本方法61
9.4.3塔板上过程的数学描述62
9.4.4塔段的数学描述66
9.5双组分精馏的设计型计算68
9.5.1理论板数的计算68
9.5.2回流比的选择72
9.5.3加料热状态的选择75
9.5.4双组分精馏过程的其他类型77
9.5.5平衡线为直线时理论板数的解析计算80
9.6双组分精馏的操作型计算81
9.6.1精馏过程的操作型计算81
9.6.2精馏塔的温度分布和灵敏板83
9.7间歇精馏86
9.7.1间歇精馏过程的特点86
9.7.2保持馏出液组成恒定的间歇精馏86
9.7.3保持回流比恒定的间歇精馏88
9.8恒沸精馏与萃取精馏89
9.8.1恒沸精馏90
9.8.2萃取精馏91
9.10多组分精馏基础93
9.10.1多组分精馏流程方案的选择93
9.10.2多组分的汽液平衡94
9.10.3多组分精馏的关键组分和物料衡算97
9.10.4多组分精馏理论板数的计算99
习题102
符号说明105
第10章气液传质设备107
10.1板式塔107
10.1.1概述107
10.1.2筛板上的气液接触状态108
10.1.3气体通过筛板的阻力损失109
10.1.4筛板塔内气液两相的非理想流动110
10.1.5板式塔的不正常操作现象113
10.1.6板效率的各种表示方法及其应用115
10.1.7提高塔板效率的措施120
10.1.8塔板型式122
10.1.9筛板塔的设计128
10.2填料塔137
10.2.1填料塔的结构及填料特性137
10.2.2气液两相在填料层内的流动140
10.2.3填料塔的传质145
10.2.4填料塔的附属结构147
10.2.5填料塔与板式塔的比较148
习题149
符号说明150
第11章液液萃取152
11.1概述152
11.1.1液液萃取过程152
11.1.2两相的接触方式153
11.2液液相平衡154
11.2.1三角形相图154
11.2.2部分互溶物系的相平衡156
11.2.3液液相平衡与萃取操作的关系158
11.3萃取过程的计算160
11.3.1萃取级的数学描述160
11.3.2单级萃取161
11.3.3多级错流萃取163
11.3.4多级逆流萃取165
11.3.5完全不互溶物系萃取过程的计算166
11.3.6回流萃取169
11.3.7微分接触式逆流萃取169
11.4萃取设备170
11.4.1萃取设备的主要类型170
11.4.2逐级接触式萃取设备171
11.4.3微分接触式萃取设备172
11.4.4液液传质设备的选择174
11.5超临界流体萃取和液膜萃取175
11.5.1超临界流体萃取175
11.5.2液膜萃取178
习题179
符号说明181
第12章其他传质分离方法182
12.1溶液结晶182
12.1.1概述182
12.1.2溶解度与溶液的过饱和183
12.1.3结晶机理与动力学185
12.1.4结晶过程的物料和热量衡算186
12.1.5结晶设备188
12.1.6其他结晶方法190
12.2吸附分离191
12.2.1概述191
12.2.2吸附相平衡193
12.2.3传质及吸附速率196
12.2.4固定床吸附过程分析197
12.2.5吸附分离设备201
12.3膜分离203
12.3.1概述203
12.3.2反渗透205
12.3.3超滤207
12.3.4电渗析209
12.3.5气体混合物的分离210
12.3.6膜分离设备211
12.4常规分离方法的选择213
习题214
符号说明215
第13章热、质同时传递过程216
13.2气液直接接触时的传热和传质218
13.2.1过程的分析218
13.2.2湿球温度与绝热饱和温度的关系221
13.3过程的计算222
13.3.1热、质同时传递时过程的数学描述222
13.3.2逐段计算法223
13.3.3以焓差为推动力的近似计算法225
习题228
符号说明229
第14章固体干燥230
14.1概述230
14.1.1固体去湿方法230
14.1.2对流干燥流程及经济性230
14.2干燥静力学231
14.2.1湿空气的状态参数231
14.2.2湿空气状态的变化过程234
14.2.3水分在气-固两相间的平衡236
14.3干燥速率与干燥过程计算238
14.3.1物料在定态空气条件下的干燥速率238
14.3.2间歇干燥过程的计算240
14.3.3连续干燥过程一般特性244
14.3.4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245
14.3.5干燥过程的热效率248
14.3.6连续干燥过程设备容积的计算方法250
14.4干燥器252
14.4.1干燥器的基本要求252
14.4.2常用对流式干燥器253
14.4.3非对流式干燥器257
习题259
符号说明261
附录262
一、气体的扩散系数262
二、几种气体溶于水时的亨利系数263
三、某些二元物系的汽液平衡组成263
四、某些三元物系的液液平衡数据264
五、填料的特性265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陈敏恒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浙江诸暨人,化学工程专家, 华东理工大学 校长 [1] 。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有机系。历任华东化工学院副教授、教授、化学工程系主任、院长,华东理工大学校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中国化学工程学会 首届副理事长。1991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 委员(化学部)。六十年代初将 马尔可夫链 理论用于化学工程研究,八十年代致力于化工网络优切法。在丁烯氧化脱氢绝热床反应器开发、多元萃取精馏过程的新逐级板计算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