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首可以流传下来的音乐作品,无论其大小,简单或复杂,都是乐之有物的音乐作品。任何应景或无病呻吟的“音乐”都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

巴赫的音乐令人内心平和、六神有主;亨德尔的音乐让人感受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维瓦尔第的音乐让人心情欢快;莫扎特的音乐给人永恒的童贞,并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海顿的音乐让人热爱生活,是一杯生活美酒,舒伯特的音乐给人“阴忧兮感余,惆怅兮自怜”的感觉;而贝多芬则是催人奋进与乐观,单相思和失恋中感受到最甜蜜的恋爱,自我独白的思考中与上帝平等对话,举不完的例子。这些感受因人而异,因场景不同而已。这就是贝多芬音乐的神奇与美妙!

贝多芬有很多音乐作品都是题献给他人的,这些人中多数是他的资助者、知己,很多作品都被后人根据作品的创作经历和音乐特点标上了暗示性或提示性的标题,钢琴作品中如“月光”、“悲怆”、“告别”等。

贝多芬的钢琴作品中,最为通俗和流行的是众人皆知的《a小调第25首钢琴小品“致爱丽丝”》和《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作品27之2)。

《致爱丽丝》原本是为泰莉莎·玛法蒂小姐写的,音乐优美且伴有淡淡的忧愁,不断重复的简单旋律让人一听就记住了。很多喜欢钢琴的人,想学的第一首曲子就是这首。贝多芬这首小曲子创作时间是1810年4月27日,当时贝多芬40岁。也是在这一年,他向泰莉莎求婚,被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