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仰与尊重,而“人定胜天”则是中华文明能绵延5000年的底气。
5000年来,我们确实创造了太多“人工奇迹”,比如2014年6月22日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大运河。
公元605年,隋炀帝“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黄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自此,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正式开航。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 来源:安徽文旅
在江淮大地,大运河倒映出180公里的“安徽风景”。
千年皖风吹拂,今天的大运河又奔涌出怎样的文化浪潮,带来怎样的好“运”安徽?
一
今天我们谈大运河,主要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工程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像一个大写的“人”字,贯通中国南北,流淌2500余年。
隋唐大运河泗县段 范柏文/摄
它把中国8个省级行政区拧成一股绳,贯穿5大水系,发挥了航运、灌溉、分洪、供水诸多功能。更神奇的是,2500年后,这条运河的部分航道上依然有船只频繁往来。
大运河安徽段,指的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安徽境内部分,流经淮北市濉溪县、宿州市区、灵璧县、泗县,全长约180公里。
在安徽,有一座城因这条运河而生,它的名字叫宿州。
通济渠唐宋时又称汴河,是当时最重要的漕运河道。为保障汴河漕运,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建置宿州,揭开宿州建城史。
宿州因运河而生,跨运河而建,随运河的发展而繁荣。
历史的荣光被记录在一面墙上——这就是宿州市博物馆内的千年大运河河道剖面。这幅“巨画”长53米、高4米,来自于灵璧凤山大道隋唐运河遗址,也是目前国内最长、时间跨度最大的运河河道剖面。
站在剖面墙前,看着粗糙的泥沙淤积层,其中夹杂着石块、瓦砾、陶瓷碎片、动物骨骼,这是大运河留给我们的历史“密码”,等待着一一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