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 parenting)意指養育子女之道,也意味著「社會化」或「教養方法」, 本質上均指父母 克盡父母的角色以養育子女(陽琪、陽琬譯1995,Goodman,1993), 其常用之意涵為父親與母親所扮演的親職角色 ,包含 「父職」與「母職」。而教養是「親」「子」關係中的一環,父母與子女互動所構成的人際關係。而「職」這個字眼表示主管某些事物,履行某些職務。 在不同的文化中,大多數地區已經讓父母有必須 扮演好親職 角色的概念。而 親職代表的不只是個人角色的轉換,也意味著一種生命的傳承(李慧美, 2003)。
以下分別從親職角色變遷、親職角色之形成、「父職」「母職」角色信念來進行探討。

壹、親職角色的演變
國內對於親職角色大都從家務勞動及照顧孩子之內容,來討論父親與母親的家庭工作,雖然親職內容包容萬象,有工具性、情感性、決策性及輔導溝通性等多樣角色。根據王 秀( 2006)分析國內對親職角色之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在 1960 年代,男女仍受到性別分工影響,父親以選擇性、工具性角色為主,而母親則以情感性及實際照顧者為主;至 1980 年代,父親開始以說故事、玩遊戲、哄孩子、接送孩子等陪伴式參與親職;1990以後,父職與母職角色已開始有共同及重疊之處,父母職均含有生活照顧、子女管教、情緒 撫導及 經濟支助等多方重角色。隨著時代變遷,父母角色彼此已產生鬆動現象,親職型態也更多元與個人化,雖然性別分工仍是影響大部分人對親職角色實踐的主要因素,但其它如個人因素、家庭型態、社會環境等也都會影響親職內容。 父職與母職究竟有沒有關連?從人類歷史發展來看,在性別分工下,男女各自承擔父職與母職不同角色,父職與母職內涵一直都在改變,過去「親職」一詞相當於「母職」,也就是探討母親的工作,但隨著女性投入職場、家庭結構改變,現代男性對於親職已轉為較積極態度,父親可以肩負子女的奶爸角色,母親也可以承擔養育家庭的經濟角色,彼此角色與職能有更多的流動與移轉,傳統的父母角色因應社會發展而有不同的角色扮演。父職與母職之異同,雖脫離不了生理因素,但社會 文化的嵌制 才是造成性別分工的主要因素。

(一)從中國歷史脈絡看男性與女性之親職角色變化
「家庭」功能是隨著人類生活發展而變化,社會經由低階到高階發展後才漸漸穩固下來,而文明制度的產生(例如政治、法律、宗教、哲學體系) 更僵固 各種親屬關係。世界各國的家庭演進過程不太相同,也由於各種社會制度不同,使得家庭規模與父母角色都不盡相等。以下從中國歷史脈絡來探討親職角色的轉變:

遠古魚獵時代 -母系社會

中華民族的起源,是從 母系氏 開始, 性別角色的扮演呈現於家庭的是典型的母系社會, 女擇男 而配, 女性當家不只主內又主外,決策兼執行。男性在早期漁獵社會中,因為身體特質關係,成為家中生計的主要提供者,男性主要的工作就是分擔較具勞動力的勞動工作。此時期父親的唯一職責是提供飽暖;子女照料乃是母親的職責。

傳統農業社會-父權家庭

直到夏朝,約四千年以前,才逐漸轉為父系社會(劉惠琴, 2000),由於生產工具進步,勞動力及 生產量增加,多餘的人力使分工更細密, 一般認為 只有力壯的 男人可以勝任,於是在性別分工下, 女性因具有生殖能力而留於家中,男性負責家庭財務來源,逐漸形成男主外女主內、夫唱婦隨的異質化分工模式(廖永靜, 2000)。
當家庭轉化為父權社會後,家庭的權力重心以男性為主,父親扮演的是維持家計及聯繫家庭與外界大社會的工具性角色,主要是提供維持家庭的一切資源,如家庭的收入、修繕維護都是父親的工作,母親傾向扮演處理家中事務及教養子女的情感性角色(王以仁, 2001),若父親參與子女照料工作,則主要在管訓孩子與自我性別角色的認知兩方面。父親安排子女學習與未來,提供家庭經濟來源,作為孩子學習楷模者(
翁雅雪, 2005 );母親則傾向扮演處理家中事務及教養子女的情感性角色(王以仁, 2001)。

二十一世紀現代 家庭-親職 角色多元化

因應經濟、產業結構的改變,家庭結構也隨之改變 ,傳統的性別分工逐漸崩解,顯示男性是「家計負責人」、女性是「家庭主婦」的區分已進尾聲。 家庭結構改變,家庭成員漸少,教養觀念轉變, 現代父 職角色已漸漸由「上下威權關係」慢慢走到「類平輩關係」 王叢桂, 1998;林文瑛、王震武,1995 ,嚴父慈母的 角色逐漸改變,親職角色更多元化,對於子女的教養則有賴夫妻共同承擔親職的角色(吳宗立,1999)。

(二)台灣的家庭結構變革

依據呂麗絲(2001)分析,近五十年來台灣家庭結構隨著三次產業大變革有明顯的階段性改變。

(1)五十年前的農業社會

大家庭組織與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是主流。

(2)三十年前工商業之發展

因應產業而產生的小家庭,兩個孩子恰恰好的人口政策,促使男女在教育與就業競爭上越來越不相上下,小家庭的結構之下,男主外、女也就業兼副業,共同分擔家計成為普遍的趨勢。

(3)近十年,資訊與服務業的蓬勃發展
夫妻分別投入不同的產業,更加速了男女的分工速度,減少家庭內的互動時間與空間;離婚、單親家庭、繼親家庭、單身貴族等多元價值的家庭逐漸形成,新世紀的家庭挑戰越來越尖銳, 親職角色也更多元化

貳、親職角色之形成
「性別鑽石理論」,人剛出生時,在性別上只有生理特質的差異,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擴大,大約到了 18歲青春期時性別角色差異最明顯,約65歲進入老年期以後,性別的兩面再度接近,女性增加男性特質, 男性增加母性的溫柔耐心。如圖 2-1

2-1 . 性別鑽石理論
既然人剛出生時,在性別上只有生理特質的差異,但為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會有性別角色之差異,進而在親職角色扮演時會因男性、女性而分化成「父職」、「母職」之親職角色。本節就從性別理論及社會 建構論進行 探討。

(一)性別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在討論到性別時,會區分「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陳皎眉、王叢桂、孫 如,民 91年)。生理性別指的是個體生理上是男性或女性,亦即染色體與身體性徵的差異,屬於天生的生物範疇;而社會性別,指的是後天的、社會形塑的性別差異,來自文化的建構(陳軼辰,2003)。
以下分別從性別角色、性別認同、性別刻板印象三面進行探討:

1.
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是社會認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會上的一種地位;也是社會對男性和女性在行為方式和態度上期望的總稱(劉金花,民 88 年)。孩提時期,男孩和女孩開始發展不同的人格;並隨著社會化的過程,逐漸形成對於自我性別的概念。我們週遭的人會根據我們的生理性別給予我們不同的期望與要求。我們也會在社會互動的歷程中建立自我的認同(gender identity),接受或抗拒社會加諸在我們身上的性別角色(陳軼辰,2003)。
由於性別角色是可以透過學習而來,在個人層面上也會受到一些訊息或信念影響性別角色發展,例如男性化或女性化特質、父母教養觀念等,這些性別特質的信念與態度,將會對個體性格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就算個體可能在學習過程中,因為沒有學到某些角色,如單親家庭的父職或母職的角色缺位,但仍受到所處的大環境中文化影響,學習符合該文化的性別角色與行為,進而產生性別意識。
過去,對於性別角色描寫的很 清楚, 例如,男人養家工作,女人做家事照顧孩子;而現在,隨著女性投入職場、社會的開放與家庭多元化,性別角色也面臨了轉變。

2.
性別認同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性別認同 (gender identity)是會隨著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而逐漸達成,透過這樣發展歷程及所屬社會環境的社會化,來了解自己的性別,體會出性別有關的行為(例如衣服裝扮、遊戲、生涯規劃等等),以表現出符合自己性別的動機、價值之一致性行為,而這過程即是性別形成(sex typing)的歷程(劉秀娟,1997)。
然而男孩與女孩性別認同的發展過程是不同, Carol Gilligan(1982)提出從Kohlberg的道德發展實驗中,可以看出女性人格在自我界定比男性有更多與他人的連結,女性被賦予善良天性,擁有照顧與關懷別人之特質,而男性則是不斷被催化走向個人化與成就導向,較少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成功的男性在情感表達上是有嚴重的限制,男性因不斷質疑與切割而發展自我中心概念,而女性則在認同與親密中經過不斷融合,成為利他主義意識,在成人後,女性自然也承擔大多育兒責任(王雅各譯,2002, Gilligan,1982)。

3.
性別刻板印象
發展心理學家指出,人們自幼即形成和成人相似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性別刻板印象來自於社會對兩性期望的不同,社會上許多人會依性別作為分類的依據,將某些概括性或傳統上的特徵分別加諸於兩性上,但是這種信念往往缺乏足夠的證據,並且具有 過度類化的 特性,在缺乏足夠的參考資料時,人們會依賴刻板印象作判斷。刻板印象雖不一定正確,但據以形成的社會知覺卻往往會強烈支配個人的觀感。

在傳統以男性為主的父權社會文化下,要求男性要勇敢、獨立、理性、果斷、堅毅、主動,要求女性要溫柔、整潔、文靜、被動、同情、依賴、委婉。男性表現陽剛的行為獲得讚賞,女性在表現陰柔的行為上獲得讚賞,久而久之逐漸形成「男性要陽剛, 女性要陰柔 」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如影隨形的伴隨在生活中,
進而規範出不同標準的兩性行為 ,也深深影響男女「父職」「母職」角色之扮演, 長久以來,大眾在此 性別區隔嚴重的結構中運行而不自覺,甚至習以為常,例如就業、家庭照顧工作 ..等層面,就處處呈現性別 刻版化印象 (陳源湖,2002),久而成俗,在家庭中也對父母雙方產生不同的角色規範與角色期待,形成父職與母職的分野, 男性必須要負擔家計,女性要教養子女,如果男女角色互換,男性成為「 家庭主夫 」,從事家務處理、照顧子女,女性負擔家計,如此男性便會被取笑,或被稱為「吃軟飯」、「沒出息」,也因此造成父職、母職角色之分化,且不易改變。 根據研究顯示,雖然近數十年來男女地位逐漸平等,女性就業促使傳統性別角色調整,惟女性仍係家務工作重心(廖永靜, 2000 )。
(二)社會建構論
每個人從一出生就開始接受社會化,各種社會角色學習更是如影隨形、不知不覺影響我們的生活,親職就是如此的特定心理過程。父母的角色即透過生活、教育、法律、媒體不斷複製形象,當我們在心理層面累積成一種意識形態、一種概念,就會藉此思考與理解世界,進而演變成一種社會行為。

Daly(1995) 將父職 角色的形成視為一個不斷變動的社會建構的歷程。
Plaza將「母職」角色定義為一個必須負有照顧、養育、服務及安撫孩童等相關責任之社會角色 引自張瀞文,1997)。從這定義可以看出,親職是執行上述相關任務而產生的一連串被社會普遍認同的行為,進而發展出一套獨立的邏輯,與社會中各界面持續互動與維持之社會機制,用在性別角色分工中,父職是提供經濟資源,而親職是 獨立於父職 之外的另一種社會體制,這種體制是被社會所規範、 文化所型塑 而成, 故親職 不只是社會分工的歷史結果,更是集體意識的社會行為。而掌控集體意識往往是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不斷宰制並合法化其價值,並透過性別角色學習,一代 傳承得以延續。而社會結構不平等下,親職實踐者仍以女性為主,社會對父親與母親之親職角色也有不同期待。 許多男女成為父母後,所伴隨而來的心理與生活調適,都是經過一番的學習過程,也會受到社會文化對父職與母職期許,而不斷調整、 合與改變,以符合一般人對角色行為的想像。依據性別角色發展理論,當男性要成為父親時,其楷模應該是自己的父親,但實證研究卻不是如此,而是在轉換身份的過程中,尋求好的行為表現納入自己角色中,捨去許多不好行為表現,這些楷模可能是同儕友人、長輩、公眾人物或一些重要他人等,父職行為的認知來源是多元化與片段化,而這樣一個在思想、認知或實踐上的流轉與變動,被稱為「父職的持續建構歷程」(白怡娟, 2004),也因每個人會依據個人認知與體驗不同,所建構出來的親職內涵會有所不同,也各具有獨特性。但從社會學習論觀點,強調楷模的重要性,認為這楷模至少有三種以上的型態,如象徵性圖像(媒體宣傳)、實際人物(生活周圍的人)及社會情境(行為規範)等,這些楷模都會影響父親去實踐親職的表現與認知,在遇到狀況時,不斷修正與重新詮釋,這種形塑過程再再涉及到觀察、溝通與協商,所建立出來的父職與母職,也就是說,當男性與女性在承擔親職之後,會藉由媒體、書籍、重要他人或同儕友伴的潛移默化,或個人的反省,而完成重建或化解衝突使得親職認知與實踐更趨於一致。 所以親職是一種持續性建構歷程,親職內容是會隨著個人認知與社會環境不斷地發展。
綜合以上兩個理論之探討,人
之性別養成過程是從基本「生 性」性別劃分而產生性別角色,然後經由楷模、社會文化的學習成為「社會性」的性別角色;在社會化過程中,經由性別分工與機制而產生 同的性別意 ,一是接受性別角色分工,另一種是拒絕性別分工,認為適性發展才是重要,(王 秀, 2005),性別養成過程之關係如圖2-2:

叁、「父職」「母職」角色之信念內涵

「角色」代表個人被賦予的「職務」及「工作內容」,是某種象徵意涵、是一組合宜的行為,是社會對某些行為的評價標準、是與其他人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行為規範、是個人佔有特別地位所表現的行為模式。(徐敏容, 2005)

有學者以為母親與父親在親職角色上扮演的是不同的角色,如:父職的「育」,而母職的「養」,父職為行子女人格發展及社會化的教育,掌握原則性的方向與想法;母職則為執行生理需求等照顧,諸如:打點一般性的洗澡、餵食、吃藥、買東西、添衣物等生活起居。

父母親職角色,由最早的母系社會: 父親的職責是提供飽暖,母親的職責是照料子女照料;傳統父權社會:父親安排子女學習,提供家庭經濟來源,作為孩子學習楷模者,母親則扮演處理家中事務及教養子女的情感性角色;直到二十一世紀現代家庭:父職角色已漸由「上下威權關係」慢慢走到「類平輩關係」 王叢桂, 1998;林文瑛、王震武,1995 ,嚴父慈母的 角色逐漸改變,親職角色更多元化,對於子女的教養則有賴夫妻共同承擔親職的角色。可見 父職 」、「 母職 」的信念內涵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漸漸有所改變。
(一)父職角色信念內涵
1.傳統父職角色信念內涵

謝延仁 2004) 提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傳統父職角色具有下列幾點特質與樣貌:

1)男主外、女主內的親職分工

傳統時代,社會所公認的夫妻關係可用「夫高於妻」,「夫唱婦隨」與「夫主外, 妻主內 」三句話表示;此三句話說明了傳統時代家庭內事務的安排,也代表了 家庭中夫處於 主位,妻處於輔位或配位, 所謂「君子遠 廚」的說法正是對此貼切的描繪。

2)權威與慈愛兼具的父親角色

「權威」就是由儒家思想所設計的一套行為法則,在中國的政治、社會、和家族中發生維持傳統和穩定社會結構的功能(文崇一, 1992)。「君 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父 要子亡 ,子 不得不亡 」中的父子關係更是父親權威性格的極端表現。

權威的反面是服從(文崇一, 1992)。關於傳統文化對於父親慈愛角色的期待,則可由孝道文化中窺知。孝為歷代中國所最注重的倫理道德。傳統文化中,良好的親子關係可用「父慈子孝」一句話加以形容(黃堅厚,1996)。然而, 孝與慈 二者互為因果,子女的孝 必須受為父 者的慈的影響下始能產生。孝心雖係天生,但如缺少父母的慈愛的對待與養育,子女的孝行往往會發育不出來。簡而言之,「父慈子孝」是親 子間的交互作用 ,父親對於子女的孝行要求,必須建立在父親慈愛的前提上。

3)疏離的父子關係

中國家庭的家人關係可分為 父-子 母-子 、子-媳、婆-媳、父(母) -女 ,五種不同特性的雙人關係(胡幼慧, 1995)。然而,父子關係才是中國文化的主軸(李亦園,1988)。 中國有句話:「不孝有 ,無後為大」,由此可見中國人重子 過於婚姻關係。

中國人雖重子 但卻疏於親子關係的經營,傳統男性對於教養子女是採用所謂的嚴教觀(林文瑛、王震武, 1995),認為凡事總要建立起父親的威嚴,子女才會聽從父親的管教。因此父親不會隨意向子女表達內心的感受,不輕易的稱讚兒女,不願或不知如何親近兒女,而子女也無法過度親近父親,只能聽其指導、教訓 來作 為處事的準則。因此在中國古代,父親與孩子的關係似乎是相當疏遠的。

4)嚴格與自律的教養要求

傳統文化下,生育子女的意義與目的在「傳宗接代」,特別是指生男孩子。傳統文化相信我們今世的人是已故祖先生命的延續;而已故的祖先已變為鬼神,存在於另一個世界(楊懋春, 1980)。因此,在傳統文化的子女教養中,實質上是同時隱含了祖先祭祀與子女教養兩大意涵。
2. 現代父 職角色信念內涵

相對於傳統的父職角色信念,郭佳華( 2000)亦指出現代的父職的角色內涵應包括:

(1) 經營良好的夫妻關係,能夠滋養孩子的成長。

(2) 與妻子共同分擔親職角色,包括對小孩子經濟的、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照顧。

(3) 經營親子關係,使親子關係良好,能夠與孩子做有效溝通,給予孩子必要的教養。

做新男人(兼具男、女性特質),以提供孩子學習的性別角色模式,所以除了勞務、經濟、感情需求的滿足,更探討了家庭中的性別角色扮演。

(二)母職角色信念內涵

莊雪芳( 2004)指出傳統與現代母職角色之信念內涵如下:

1.傳統母職角色信念內涵

(1) 養育 照顧:母親應盡心盡力養育、照顧孩子,滿足孩子食衣住行之安排與準備,並且盡到培養孩子生活技能的義務。

(2) 嚴教 紀律:孩子是被動的,嚴厲的管教和責罰,可以使孩子改過向善,並能記取教訓;同時長輩對晚輩要時加規範,使其言行舉止有所依循 踰矩。

服從 支配:孩子應有長幼有序、尊親、 敬親的 觀念及態度,對長輩的管教能虛心學習;父母得以自身的經驗,支配孩子參照模仿,以使孩子的成長學習有所依循。

期望 成就:有學習就有希望,孩子的學習應給予妥善規劃,父母教育的目標不在個人能力的發揮而在滿足家族的需求;冀望為孩子設想鋪路,使其能表現得比父母好以光耀門楣。

2.現代母職角色信念內涵:

(1) 主動 接納:孩子具有自動自發、主動學習的本能,允許孩子思考上的獨立自主,瞭解接納子女的個別差異、信任、尊重並關心他們,鼓勵孩子從錯誤中學習,使其更具信心及勇氣。

(2) 情感 支持:能同理孩子,並給予正向的情感支持,保持與孩子親密的互動,留意孩子的情緒反應、傾聽子女的心聲,並能適時鼓勵、肯定孩子的表現;經常敏銳察覺自己的情緒、社會行為、衣著與表情的適切性,避免造成子女不良影響。

現代父母忙於工作,多將孩子交給學校或安親班,父母照顧孩子的時間減少,相對親 子間的互動 機會亦減少許多,因此作者認為將「現代母職角色信念」 歸納為「主動 接納、情感 支持」二個向度是不足的,「現代母職角色信念」除了「主動 接納、情感 支持」 以外, 還必須包括傳統母職角色信念中之「養育 照顧」。綜合以上二者,研究者認為現在「母職角色信念內涵」應包括下列三項: 1.養育 照顧、2.主動 接納、3.情感 支持。

雖然親職角色 因著 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改變,傳統上,母親扮演家務處理、教養子女的角色,而父親則是經濟提供者、家中的掌權者,而現在雖然父親也漸漸投入協助家務處理、分擔子女教養的角色,但女性仍是家務工作重心,歸究其主要原因,乃是深受性別刻板印象之影響,因此當我們要破除親職角色之分化時,首先必須先破除刻板印象之迷思,身為家庭教育者,我們除了提供各項親職教育、親子溝通等課程 以外, 我們也必須協助家庭成員進行價值觀的澄清,破除刻板印象的迷思,破除父權社會權威、 疏離的父子關係之界線,讓親子之間可以多一些互動、溝通,彼此之間有更多的彈性,而非威權的限制。

親職角色扮演會影響到親子關係互動、夫妻關係協調、家庭和諧,因此父母在親職角色扮演上,必須朝向現代親職信念內涵發展,父親要成為 新好父親(兼具男、女性特質),經營經營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分擔家務;而母親也要成為好母親,除了傳統的養育 照顧 外,也要給予子女、丈夫多些關懷、接納與支持,夫妻之間 彼此相互學習、支持,以扮演新時代之親職角色,共同為創造家庭幸福而努力。

王以仁( 2001)。 未來的家庭發展與親職教育 。台北:心理出版社。

秀( 2006)。 單親父親之親職實踐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台北。

王叢桂( 1998)。 父職的實踐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社會心理學角度的分析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7-2413-H031-

001。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白怡娟( 2004)。 雙生 家庭中的父親對父職角色認知與實踐歷程之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麗絲( 2001)。從台灣看日本家庭教育。載於 日本家庭生活教育考察之旅成果報告(頁3-4)

李慧美( 2003)。開啟親世紀的親職教育。 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主編, 家庭教育學(頁 559-593) 。嘉義: 濤石文化

吳宗立( 1999)。開放社會中學校親職教育的推進。 教育實習輔導季刊,4(2), 66。

林文瑛、王震武( 1995)。 分流教育的社會效果分析 。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林莉菁( 1999)。 單親父親的男性角色與親職角色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侯佳惠( 2002)。 成人學習者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轉化學習歷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惠芬( 2003)。 男性眼中光的父職參與、父職自我效能與親子關係滿意度之自我評估研究:新竹科學園區周邊幼兒園所調查資料之分析 。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敏容( 2005)。 育有青少年子女母親之父職期望、期望差距與其婚姻品質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高淑清( 2000)。雙薪家庭:角色分擔的開始。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 家庭教育學(頁131-154) 北:師大書苑。

高淑貴 1986)。雙生 家庭親職功能的實施。 社區發展,35 , 31-36。

翁雅雪( 2005)。 學齡兒童氣質與父親父職實踐之研究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允中( 2006)。 單親家長對青春期子女親職性溝通之 探討-以財團法人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南部地區家扶中心單親家庭為例 。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佩韻( 1998)。 離婚單親 父親父親 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 。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瀞文( 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 社教雙月刊,77, 20-25。

陳源湖( 2002)。 婚姻暴力中的性別意識型態與權力。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性別、知識與權力研討會」論文集。

陳靜雁 2002)。 單親母親之母職經驗與內涵 。暨南大學社會政策政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軼辰( 2003)。 線上遊戲 參與行為 消費者性別角色認同之探討 。長庚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論文。

陳皎眉、王叢桂、孫 91 年 社會心理學 。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莊雪芳( 2004)。 台中市母親母職角色信念與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佳樺( 2001)。 父親參與父職教育方案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懷真( 2003)。 婚姻與家庭 。台北:巨流。

廖永靜( 2000)。社會變遷、家庭變遷與家庭教育需求。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 家庭教育學(頁35-78) 北:師大書苑。

劉金花 88 年 兒童發展心理學 。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劉秀娟( 1997)。 兩性關係與教育 。台北:揚智文化。

劉惠琴( 2000)。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 應用心理研究,6, 97-130。

賴宜櫻 2004)。 獨當一面:單親家長親職之研究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延仁 2004)。 兒童保護案件中施 父親其父職角色之研究〜以身體虐待或疏忽為例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芊玲( 1998)。 我的母職實踐 。台北:女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