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贤福清】叶向高文化系列之十五:叶向高《蘧编》取名之探索
《蘧编》是叶向高自己编写的年谱,逐年记述他的一生经历。
明代晚期的官场腐败,民变和满族的叛离入寇,宦官专权和官僚间的分朋结党,在《蘧编》中均有较详细记述。
其中许多事件,《明史》没有记载。
因此,《福建通志》称《蘧编》“足以证国史”。
福清邑人、明朝内阁首辅叶向高为何将自己编写的年谱取名《蘧编》,
笔者之前苦思而不得其解。
近期得到一些线索,现提出并就教于方家。
春秋时卫国有个大臣叫蘧
瑗,字
伯玉,
是卫国有名的贤人,
与孔子是好朋友。
有一次,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
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
“先生最近在做什么?
”使者回答说:
“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未能做到。
”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
“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意思是说这位使者对蘧伯玉了解很深刻。
古代典籍记述了蘧伯玉的一个故事。
“周卫蘧瑗,字伯玉。
年五十,知四十九年之非。
灵公与夫人南子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
南子曰:
‘此蘧伯玉也。
’公曰:
‘何以知之?
’南子曰:
‘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
君子不以冥冥堕行。
伯玉,贤大夫也,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
’公使问之,果伯玉也。
”
用现代白话文翻译,这段故事讲的是
周朝卫国有一个人叫蘧瑗,字伯玉,
年纪五十的时候,知道四十九年来的过失。
有一天晚上,蘧伯玉乘马车经过王宫门口。
按照当时的礼节,臣子乘车经过王宫门口时应该敬礼示意后再离开。
但到了晚上王宫宫门已经关闭,又没有人看见,臣子不行礼也是可以的。
但蘧伯玉认为,既然定了这个礼节,就不管是什么时间,有没有人看见,自己都应该遵守。
所以,他到了王宫门口以后,就停车下来恭恭敬敬地向王宫行礼,表达敬意,然后再上车继续前行。
这时,正好卫灵公还没有睡,他听见王宫外有马车行驶的声音,知道马车是自东往西走的,到了王宫门口还停了一会儿。
他就问夫人南子说:
“这是谁呀?
怎么会在宫门口停下呢?
”南子说:
“坐车的人,肯定是蘧伯玉。
”
卫灵公觉得奇怪,就问:“你怎么知道那一定是蘧伯玉呢?”
南子说:“蘧伯玉是有名的忠臣、贤人。他光明正大,表里如一,最遵守礼节,就是没人看见,也决不会忽略自己应尽的礼数。刚才一定是他坐车经过宫门,下车行了礼以后才离开的。”卫灵公听后,赶紧派人前去查问,那人果然是蘧伯玉。
《孔子家语·弟子行》中有云:
“(蘧伯玉)外宽而内正,自极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自终,盖蘧伯玉之行也。
”
蘧伯玉每一天都思考前一天所犯的错误,力求使今日之我胜于昨日之我。他每一年都要思考前一年的不足,到了五十岁那年,仍然在思考之前所犯的过错,即所谓“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叶向高仰慕蘧伯玉,并决心学习蘧伯玉经常检点自己的言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的可贵品质,这似乎是叶向高把自己的年谱取名为《蘧编》的缘由。
当然,对叶向高《蘧编》取名的探讨,目前未能从史料中找到明确的说法,还只是“大胆的假设”,并不是直接证据。为此希望抛砖引玉,得到文史学界无可辩驳的有力证据。
作者:魏名庆
来源:《叶向高文化雅集》
来源:知福清zfq
编辑:赵国俊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