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国外综艺有一定关注,这张图片和韩国综艺《produce101》的首个舞台,可能是“走失的兄弟”
同样是三角形主舞台。同样是全员(韩国101名,芒果300名)大舞台表演,舞蹈动作相似度也很高......
尴尬地是,在这届快男300人“帅气”地摆出几个韩舞pose之后,开口却是抒情的主题曲。吃掉了协调感,让观者无不尴尬
其实《produce101》第一季(女版)早在去年就被我国某台(该台也制播综艺节目《极限挑战》)“再创新”。
《加油美少女》开头几期布景:
韩国《produce101》S1开头几集布景:
再看几集,你会发现不仅是布景,连赛制、拍摄台本也是一模一样。这个声称要打造“女子天团”的节目,不仅“借鉴”韩国的节目模式,而且请来了韩国知名歌手组合“BigBang”成员担任导师... ... 怎一个尴尬了得。
韩国《produce101》第一季成功打造一个韩国国民度极高的11人女团,制播的电视台也刷新了自身收视率纪录。
反观中国某卫视的《加油美少女》,除了导师常常上头条外,学员的知名度基本为零。
近年来,批量引进or借鉴外国成功的综艺模式,已成为我国综艺节目创新的主要手段。如何正确成功将
外来综艺节目模式“本土化”
并加以创新,是广电学界、业界都十分关心的议题。
就目前的观察来讲,有这样几个方面成为了阻碍:
一、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其实是个很大的概念。文化,指群体中形成的各种特有、持续具有继承性的习俗、行为、观念的集合体。
(哲学上,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节目模式是指一套成熟的节目制作与播出的样板;
包括两个方面:
1、从点子到完整的创意;
2、从创意案到一套规范的操作方法和制作流程。
每一个步骤中都包含着特定文化中的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明,具体问题要具体看待,看待一个问题需要放到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
在解析和还原外来综艺模式时,要注意其所在地区的特殊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条件;进行改版时,要将其思维中的亮点进行“本土化”,结合我国国情,形成“中国特色”。
比如,韩国《produce101》第一季和我国某台的《加油美少女》的成败。
韩国娱乐业发达,娱乐公司、练习生人数众多,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受众在观看节目时,很容易产生代入感和参与偶像养成。小编在看该综艺时,似乎看到了2005年《超级女声》。
而我国某台的《加油美少女》,选人不知有何标准,而且选拔“美少女”的样貌水平高出我国一般颜值,与韩版的颜值参差不齐不同,收看者的共鸣不太容易达成。
韩国《produce101》除了选秀之外,也表达出在娱乐业发达的韩国社会,想要“出道”就要经历残酷的竞争和磨砺。这是这档节目的最大的看点。
《加油美少女》,留给“人美”、“选秀”、“明星导师”之外的印象寥寥无几。
个人观点,如有反驳请留言讨论
二、畸形运营 —— 功利主义、消费至上
在我国,对于综艺节目运营方面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拿明星刷流量、炒话题;急于变现。
1、收视率靠大牌明星撑场子,明星综艺参演身价水涨船高
2、炒CP、炒矛盾、买话题榜、利用明星粉丝刷热度,综艺虚红成常态
3、广告宣传生硬,打断节目叙事节奏
4、低俗、媚俗,节目品格不高
5、靠“公益”牌打口碑,节目内容江河日下
.... ...... .......
这一切问题的根源:
把经济效益放在社会效益之上
我国许多综艺节目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不论是网络综艺还是卫视台综艺。内容为王,是永远的竞争之道、生存之道。
电视综艺节目属于电视娱乐节目。石长顺教授在其《电视专题与专栏》第九章对“电视娱乐节目该这样做”和“真人秀创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电视娱乐节目该这样做
“电视娱乐节目是一种大众化的商业娱乐,其运作机制是利益驱动,但是绝不能把其看作纯粹物质性的商品。大众文化本身有负面影响,这就需要电视娱乐节目的从业人员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在传播中注意避免负面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电视娱乐从业人员和大众文化的接受者即一般大众的素质都不容乐观”)
电视娱乐节目制作者应该将人文精神向娱乐文化渗透,将其提升,拓展其精神向度,使其逐渐接受价值理性的制约。”
2、“真人秀创新”
目前,我国电视既要服从主流意识形态,又要服从市场逻辑。两者可以通过策略化运作达成一种共谋,形成一种基本策略:
爱国、民族、集体主义精神+男女情感或复杂的人际关系模式
有志于综艺节目制作的各位,请成为匠人,不是商人。
这可能是兔子在爱传播最后一次推文,
给广电的孩子们推荐几个公众号:
国家广电智库、
广电独家、
传媒内参、
有点儿内容。
这几个公众号,干货数量由高到低排列;注意识别其中的软文内容(第一个除外)。
对于广电圈新闻、新政策、新案例,每天扫一眼更新内容就成;
更重要的是书本知识,把每个概念弄明白。
广电不比网络传播,与传播学更少有互通,因此更要打牢基础知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