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域歧视:河南人真的喜欢偷井盖吗
在公共场域里,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很多关于地域偏见和歧视的话题,比如“河南人喜欢偷井盖”、“上海人小气”和“东北人都是骗子和妓女”等等,而随着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不同地域之间的矛盾也会随着加深,未来这种基于地域的偏见和歧视只会越来越常见。
一般而言,不同的地域在长期的历史时期往往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基于语言、经济、文化和心理素质的人群共同体。由于不同地域之间的气候和自然条件不同,而人们相应的生活需要也会有所差异。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质,往往是当地居民经由长期的社会实践建构而成。地区文化往往是植根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生活的土壤当中。不同的地域环境会造就不同的域文化。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同的地域之间所存在的差别,不仅体现为地理环境的差别,更体现在生活方式和文化上的差异,而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也因此被区隔开来,形成不同的地域群体。
不同的地域往往意味着多元的地域文化,那么不同的地域群体之间在相互交往的过程当中难免会产生偏见、误解、谣言和歧视。
地域偏见和歧视的建构形成的过程具有非常复杂的原因和发展历程,其背后往往蕴含着复杂的权力关系
。
在农业社会时期,河南作为地势辽阔、土地肥沃的中原地区,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逐鹿中原”,占领中原地区往往是统一中国的重要标志,没有统一中原地区的古代政权,往往不会被承认为全国性质的王朝,即使在当今工业时代,河南仍然是共和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农业是立国之本,这本身足以证明河南对中国的重要性。
然而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工业经济逐步取代农业经济,农业的重要性日益下降。在改革开放的过程,河南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了东部经济腾飞的机会,在东部省份经济大发展的过程中,河南仍然作为为共和国提供粮食的农业大省而存在,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省份。
于是,
河南由于地区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全国东部地区,导致自身话语权逐渐丧失,进而在文化审美秩序上被主流话语想象成“他者”,被建构成为落后而野蛮的文化形象
。
河南人由于自身主体的缺场而长期被置于鄙视链的低生位,成为众人批判和嘲笑的对象。
这种群体观念和社会记忆最终演变成简单而粗暴的刻板印象和地域偏见,具体在话语上则表现为地域歧视,“河南人是小偷”逐渐成为了流行的标签。这种现象是复杂的经济和文化权力关系的体现,其中有深刻的时代变迁背景。
对河南人的地域歧视,不仅仅是刻板印象和偏见,更重要的是社会记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延续、重组和强化。而社会记忆是在社会关系交往当中获得的,深受着家庭、组织社团、社会结构和国家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社会记忆往往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更新的过程,它是一个连续变迁的复合体,而非是对过去事实的完整再现与恢复。每个历史时期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记忆和历史,都是由当前社会的观念、兴趣和愿望所建构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同一个历史形象的记忆是不同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记忆,不同的时代也就有不同的河南人的形象。
社会记忆往往是权力等级关系的体现,经济和文化权力关系对社会记忆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影响社会记忆的各种权力关系中,经济因素具有优先性,亦即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此外,还要考虑到具有相对自主性的文化权力关系的作用。
社会贫富差距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记忆,个体或群体是否拥有财富决定着他们是否具有高尚的美德和文明的礼仪。社会经济的差异影响着社会记忆内容的强弱与有无。而且社会记忆通常是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地域划分往往与社会等级和贫富观念紧密相连。人们根据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程度赋予相应的等级位置,进而建构出关于地域的社会记忆,权力关系由此建立起来,而权力的合法性则是通过言说的方式来确认。
社会记忆的变迁问题本质上反映的是中心与边缘、强势与弱势、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权力关系。掌握经济秩序和文化秩序主导权的话语主体将自己置于强势地位并美化自己的形象,而对不在场的“他者”进行贬低、批判和言说,进而产生强烈的文化差异——文明和野蛮,高雅与通俗,先进与落后等二元对立结构。这种不同的文化差异正是社会权力关系的表现。
由于社会权力关系的存在,关于河南人的形象的社会记忆当中的辉煌和先进的部分被刻意忽视和隐藏,而落后的部分则会被重点突出强调,进而塑造出“落后的河南”的文化形象和社会记忆。
在公共场域中,主流群体带着强势心理和优越感对河南的地域文化特征进行的言说和讨论,并不是对河南历史的理性思考、重现和反思,而是对河南的社会记忆的失忆或强化,在建构河南人的文化形象的同时,利用话语权优势声讨和歧视着河南人。
在经济和文化等权力关系的影响下,人们对河南进行刻意的话语建构,河南的美好形象部分被刻意隐藏、忽略和失忆,而野蛮、懒惰和粗俗的形象被刻意强调、保存与传播,河南人因此遭遇了地域偏见和歧视。
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在经济方面逐渐落后于东部省份,而河南的文化形象则从富裕文明的中原地区变成了落后而粗俗的小偷故乡。其相应的文化形象则成为了出身于该地区的人急于去除却又深受其害的身份标签。如今众多河南人仍然被“偷井盖”的社会偏见所困扰着。
注: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 洞穴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