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左一日游


德左是哪里?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名字够长的,不过这个弹丸之地还有另外三个绕口程度不相上下的名字:德涅斯特河东岸共和国、外特尼尔斯坦共和国(Transdenestan) 或者德涅斯特河左岸共和国,为了方便,一概将其统称为德左,听上去似乎和几千公里之外的塞纳河左岸有了那么一点沾亲带故的关系,就是不知道巴黎人认不认这个远房亲戚。
德左在哪里?
就在摩尔多瓦和乌克兰中间,德涅斯特河的左岸,如果从莫斯科的方向来看地图的话。人口五十来万,摩尔多瓦族,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各占三分之一左右。面积4163平方公里,2014年GDP大概差不多14亿美金左右,如果做一个小小的对比,上海市浦东新区户籍人口为五百五十万,面积为1210平方公里,同期GDP大约折合为1400亿美金。三分之一不到的面积上养活了十倍以上的人口,创造了一百倍的财富。
那为什么要去德左呢?
都是些摆不上台面的理由。听说他们家的钱币很有特色,还有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塑料货币?听说全世界只有四个国家(地区)承认这里,另外三个分别是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南奥塞梯以及阿塞拜疆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哥儿几个号称“前苏联四大飞地”。相比较于它的难兄难弟,德左应该是对于旅游者最容易进入的区域了,走过路过不能错过吧?听说这里还是保留着传统的苏维埃政权形式?以及听说这里还是政治腐败,资源匮乏,同时还是一个向国际恐怖犯罪组织出口武器军火毒品,贩卖妇女儿童的集散地,炙手可热,臭名昭著。
说到底,就是好奇心作怪。没有亲眼看一看,怎么能有发言权呢?
怎么去德左呢?
从摩尔多瓦首都基希纳乌到德左首都蒂拉斯波尔,只有短短的八十公里,比上海到苏州还有近,不过路上去要开两个多小时。
原因之一是路太烂了。坐在租来的SUV里面,感觉就像开了一辆拖拉机,坑坑洼洼的路面上雨后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水坑,想避也避不开,只好一脚油门冲过去,溅起一阵阵水花,好像骑了一匹脾气无比暴躁的野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幻觉,是因为路边的风景太美了,缓缓起伏的低矮丘陵一座连着一座,构成了大地上错落有致的骨架,不知道哪里来的大师挥毫泼墨,一大片一大片的黄色和绿色夹杂着铺满了视线所及之处,中间有时候还会孤零零的站着一棵树,不知道是不是今天轮值的哨兵,看着怪孤单的。
原因之二是边境,虽然全世界也没有几个国家承认德左,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家该有的机构设施一个也不能少,更别说隔壁的摩尔多瓦和它关系可不怎么样。据说另外一个原因是这里的走私极其猖獗,所以过关时的检查也就格外严格,旁边荷枪实弹的装甲车似乎在提醒我们,严肃点儿,我们干活儿呢!不过不能理解的是入境税一人一欧元,我们四个人,我给了你五欧元,为啥不找零就把我赶出来了呢?果然是穷山恶水出刁民。
接下来又是一大段一大段黄绿相间带有迷人弧线的小丘陵,好像少女凹凸有致的身躯,性感曲线的尽头,就是传说中的德左首都---蒂拉斯波尔。
到了德左看什么?
如果按照通常的标准,确实没啥可看的,不过那是针对一般人而言哈。
这里可以看到原本可能只有在电影屏幕上才能看到的前苏联风貌,要知道现在即使去俄罗斯看到的也不是想象中的样子了,对于一个好奇心大过天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呢?
整个蒂拉斯波尔给人的感觉十分安静,四处都是静悄悄的,想想怎么也算是一国之都,这种安静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座小县城。道路两旁种满了笔直的白杨,风吹过树叶,哗哗的声音居然清晰耳闻。
街上行人很少,三三两两而已,与之相对应的是看到军人的比例比较高,身材挺拔,一身迷彩服,一举一动,很有范儿。路边的商店略微显得有点萧条,随便进去一家看看,东西种类倒是不少。买了一根火腿肠,第二天早晨吃了一口就全扔了,别说没有肉了,连点儿肉味儿也没有,百分之一百纯淀粉不掺假。
两旁的建筑很有特色,无论是苏维埃联邦会议大楼,还是苏联红军战士纪念碑,又或者街心小花园,一望而知便是浓郁的俄罗斯,不,准确的说应该是前苏联味道,因为随处可见的列宁,红星,镰刀斧头以及大写的CCCP。缓缓驶过,拖着大辫子的电车,无论是颜色还是样式,都像是从历史老电影里面直接走出来的一样。
肚子饿了,就找了一间看上去还不错的咖啡厅,不出意外,端上来的菜肴也是典型的俄罗斯风味,红菜汤,腌鲭鱼,大列巴,还有甜的有点齁人的餐后小点。点菜的服务员男的很帅,女的很美,就是不大会说英文,大家全靠比划才能交流。餐后结账的时候遇到麻烦,不收信用卡,不收美金,不收欧元,更不收摩尔多瓦货币,当然别提什么微信支付宝了。大家又是一通比划,帅哥服务员告诉我们要到街角的银行去拿欧元兑换当地货币,只接受现金结账。
一阵窃喜,这不是可以借机见识一下传说中的德左硬币嘛?
然鹅,又一次想多了,银行的小姐姐用一口俄式英语告诉我,塑料硬币早就没有了,被人们抢购一空,都收藏起来待价而沽。好吧,旅游果然还是要趁早啊。吃饱喝足买完单,走在静悄悄的大街上,一不留神看到了小卖铺门口摆着的不锈钢大桶,果然是格瓦斯!一人来一杯,地道的老毛子味道,在这个渐渐已经热起来的下午,来这么一杯,又凉又爽,确实带劲儿。
匆匆一瞥之后,踏上回程。西沉的太阳温柔的抚摸着周遭的一切,花花草草都披上一件金光闪闪的轻纱,公路上的水坑反射出镜子般的光芒。正当看得入迷,一场不期而遇的暴雨又让我们好像看到了这片充满太多故事的热土另外一面的样子。
1504年,德左摆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直接统治,成为摩尔多瓦公国的一部分,不过好景不长,俄国人就来了;
1792年,根据《雅西合约》,一直觊觎此地的沙俄被迫暂时吐出了到嘴的鸭子。当时,这里的人口绝大多数是摩尔多瓦人,还有一路向西迁徙而来的游牧民族——鞑靼人;
1812年,德左随同整个比萨拉比亚被土耳其割让给俄国,俄国人又来了;
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摩尔多瓦本土于1918年宣布独立,旋即并入罗马尼亚,但是德左留在了乌克兰境内,并以“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的名义并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当时,罗马尼亚人依然是当地居民的主体,罗马尼亚语学校也照常开设;
1940年,苏联占领了比萨拉比亚地区,将德涅斯特河东岸与北比萨拉比亚合并,成立了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整个苏德战争期间,当德国人占据上风的时候,他们将这一地区归还了罗马尼亚。顺便说一句,在所有攻入苏联境内的仆从国军队中,罗马尼亚人是打得最凶狠的,连党卫军都自愧不如;
1944年,苏联重新占领摩尔达维亚,恢复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顺便再说一句,这个时候已经“弃暗投明”的罗马尼亚人掉头开始进攻驻守在匈牙利的德军,同样是打得最凶狠的,横扫欧亚的苏联红军同样自愧不如;
之后有差不多半个多世纪没怎么打仗,还算是太平日子,不过具体到个体那就不一定了。
作为苏联民族政策的一部分,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的罗马尼亚人被放逐到了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与此同时,大量的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迁入了该地区---斯大林和他的继任者最喜欢做的一件事。
有了自己人那就好办事。当时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绝大多数工业集中在了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而其他地区的各种经济成分中则是农业占据主导地位。根据1990年公布的数据,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贡献了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GDP总值的40%,和发电量的90%。
为了防止这一区域并入罗马尼亚,苏联红军第14军自1956年以来一直在此驻防,直至苏联解体。这里必须要记住一个人的名字: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列别德,很快他就要走上前台,成为风云一时的人物;
1989年,平地一声雷,摩尔多瓦人在首府基希讷乌(苏联时期称为“基什尼奥夫”)宣布把摩尔多瓦语(即罗马尼亚语)定为官方语言,并开始准备与罗马尼亚合并;8月11日为反对摩尔达维亚将摩尔多瓦语(即罗马尼亚语)作为国语,并排斥俄罗斯语的地位,德涅斯特地区成立了“劳动集体联合委员会”以组织该地区的政治活动;
1989年下半年在该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罢工,要求将俄罗斯语和摩尔多瓦语一同作为国语。劳动集体联合委员会令德涅斯特地区的蒂拉斯波尔、勒布尼察和本德里三座城市建立了同盟关系,以谋求德涅斯特地区的全民公决和共和国的建立;
1990年9月2日宣布成立“德涅斯特河东岸苏维埃共和国”;
1992年内战爆发,当时称之为“旗帜战争”,因为德左当局拒绝使用新的摩尔多瓦国旗,大约1500人在战争中丧生,从此以后到现在为止,摩尔多瓦政府再也没有在事实上控制过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
1999年7月,大佬开会。关于解决“德左问题”的“4+1”会晤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举行,摩尔多瓦总统彼得•鲁钦斯基、乌克兰总统库奇马、俄罗斯总理斯捷帕申、德左当局领导人斯米尔诺夫及欧安组织代表等参加。各方签署了《关于摩尔多瓦与德涅斯特河左岸关系正常化的联合声明》,然并卵;
2006年德左进行全民公投,97%的选票支持该地区成为俄罗斯联邦的自由邦,94%的选民反对放弃独立成为摩尔多瓦的一部分,大势已定;
僵局一直维持到现在,其中第十四集团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的司令长官就是前面提到的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列别德。
他是一名前苏联军官,阿富汗战争中的战斗英雄,不过人生第一个高光时刻是在1991年“8-19”事件中机智的站在了支持叶利钦的阵营中,率领俄罗斯空降兵反戈一击,之后平步青云,担任第14集团军司令,驻扎的区域就是今天的的德左地区,在那个苏联解体后遍地狼烟,风起云涌的动乱时期,他因为旗帜鲜明,态度强硬的捍卫当地俄罗斯族裔利益而获得了难以想象的政治资本,从而从军界一举跨入政界,称为一度要和普京角逐总统宝座的后起之秀,这是他人生的第二个高光时刻。当然,他没有成功,两次竞选失败后,在一次疑点颇多的直升飞机空难中殒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