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華秋色》與實景比較

雖然,從題跋內容中可知趙孟頫並不是以寫生的方式,在山東完成這幅《鵲華秋色》的。不過,由他任官的經歷可以推知,趙孟頫對此地景物相當熟悉,因此可能是回到南方後追憶而成。

《鵲華秋色》與董源風格相似之處舉例

這些看起來有些笨拙的對稱線條之所以出現在畫上,是不是因為趙孟頫缺乏繪畫技巧所致呢?其實這些簡單的形象,是與十世紀五代時期的代表大畫家董源的風格有很大的關係。

董源的風格特徵可包含以下:

蚱蜢舟和漁網

由於董源描繪的多為江南水鄉景致,因此畫面中常會出現小船和架起來的漁網。小船的其中一邊常常高翹起來,這便是江南特有的的蚱蜢舟。而沿著岸邊所昇起的漁網,因為網子的部分浸在水中,因此我們只能看到水面上的繫著漁網的幾支竿子。

三角狀和緩的山形

這種簡單的山形對於要炫耀自己繪畫技巧高超的畫家來說,並不是個可以好好發揮的形狀。董源將這些曲度不太大的線條疊合成的簡單畫面,帶給觀者一種和緩平靜的感覺。圖中描繪的平緩景致,與范寬《谿山行旅》那類高聳挺立的山勢相當不一樣。

同樣柔軟的皴線也在描繪遠山和河岸時應用。河岸和遠山的外形,基本上都是由不斷重疊的和緩三角形所組成的。這種簡單的形狀卻是董源作品中經常使用的,幾乎都是半圈半圈地一層層堆疊成造型簡單的山體。如果與冷謙《白岳圖》的不斷扭曲變化的山形設計相比,董源風格的山眞是太簡單了。

趙孟頫深知他的朋友,因此,他將周密的故鄉表現得跟董源的作品一樣,雖然不貼近實景,距離他在北方所能看到的鵲山和華不注山的實際風景很遠,但是卻能表現周密心中的夢幻故鄉,或者說是趙孟頫與周密,對於『故鄉』這個概念所寄託的共同理想。因此以董源的風格作畫,就像使用譬喻法般,歌頌周密的故鄉具有董源畫作中令人感到舒緩平淡的韻致。試想當周密展開好朋友趙孟頫為他作的畫卷的時候一定覺得非常驚喜吧!
面對《鵲華秋色》一圖,除了看到趙孟頫對周密故鄉的描繪,也可以看到董源風格的使用,體現了當時對這種風格的讚賞,與朋友間的相知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