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易中天:越王勾践最不是东西,卧薪尝胆的事迹,我建议不要再讲了
在易中天诸多犀利的言论中,有一个观点最颠覆认知,他曾在电视节目中以及演讲中多次倡导:不要再传播卧薪尝胆的故事了,因为主人公越王勾践的人品实在恶劣,最不是东西。这是为何?
卧薪尝胆是每一位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它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不过《史记》中仅记载了勾践尝胆的故事,直到苏轼写《拟孙权答曹操书》一文,才真正意义上出现了“卧薪尝胆”一词。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互相争霸,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领兵与刚刚即位的越王勾践交战,最后铩羽而归,连阖闾也中毒箭身亡。阖闾的儿子夫差即位后,他吸取父亲的教训,并加强军队的训练,仅用三年便使吴国强大起来。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起兵攻打越国,两军在夫椒交战。谁曾想,时过境迁,如今越国竟成了吴国的手下败将,勾践被迫带着残兵逃往会稽山,还是被吴王夫差领兵团团包围住。千钧一发之际,范蠡向勾践提议忍一时之气,暂时向吴国求和。
于是,勾践派遣到吴国的使臣文种对吴王卑躬屈膝,并对吴王称勾践为“亡国之君”,还转达了勾践愿意做臣子的想法。然而,伍子胥早就识破这点伎俩,拒绝了文种的请求。绝望的勾践本想破釜沉舟,与吴国同归于尽,幸得文种发现吴王贪恋美女。
勾践以此为突破点,向吴王夫差进献了绝世美女西施。而勾践也应夫差的要求,忍气吞声地在吴国做了三年奴仆,但他无时无刻不在谋划自己的复仇大业。为了提醒自己牢记耻辱,勾践日夜以木柴为床,甚至在门上悬挂一颗苦胆,入寝之前必尝一口。
此外,勾践还放低姿态、体察民情、礼贤下士,吸引了许多德才兼备的能人投奔于他。“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经过二十年的厚积薄发,勾践终于完成报仇大业,彻底击败吴国,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
“光环效应”下的勾践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清代学者蒲松龄所撰写的自勉联,内容正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世人心中,勾践便是“有志者”的代言人,他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也能绝处逢生、重建辉煌,可见其意志力之强。
因此, 绝大多数人都潜意识地为勾践带上光环,并勉励自己学习勾践身上优良的品质与成功之道。与此同时,吴王夫差骄傲自大、心胸狭隘、轻信小人、盛气凌人,日夜折磨勾践,让其驾马车或睡柴木,毫无帝王的胸襟与风范。两相对比下,吴王夫差的所作所为更加衬托出勾践卧薪尝胆的伟大。
诚然,勾践身上的确有可取之处。身为高高在上的帝王,他却拥有难能可贵的忍辱负重的精神,甚至可以感动自己的劲敌换来一线生机。回到越国后,勾践事必躬亲,亲身体验劳动耕作,成为百姓们的表率,也为其赢来一大片的民心。如此一来,世人对勾践的夸耀与赞美远大于谴责。在光环的笼罩下,勾践的优点远远盖过他的缺点与不足。
易中天眼中的勾践
易中天之所以认为勾践不值得赞扬以及卧薪尝胆不值得宣扬,主要源于几个小故事。在公元前496年吴越两国交战时,勾践命令大量死士挥刀自刎,这些人不敢与敌军交战,却敢了结自己的性命。是因为勾践捉了他们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作为要挟,逼迫其自我了断。
《吴越春秋》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吴越修好后,有一年,越国发生饥荒,勾践向吴国借粮,夫差毫不犹豫地借给他大批谷种,助越国渡过难关。次年,吴国发生饥荒,夫差向越国借粮,勾践在文种的建议下,将蒸熟的谷种交与吴国种。
导致吴国发生大规模饥荒,饿殍一片,而夫差却还将种子无法种出的原因归咎于两国土壤不同。《吴越春秋》是一部东汉历史散文,并非史书,可信度虽然不高,不过这也可以从侧面衬托出当时人们对勾践的评价并非只有好的一面。
易中天还讲到勾践疑心重、人品有问题,而范蠡早就发现勾践的心理缺陷,在他离开越国之前,给文种留下一封信,并劝其一同离开。信中提到“飞鸟尽,良弓藏”,意味着勾践已然成功,自然不需要曾经助他一臂之力的左膀右臂。
范蠡还在信中大骂勾践“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富贵”。很显然,范蠡对勾践的厌恶与惧怕已经到达利用长相攻击的程度了。
而在《史记》中记载,文种在收到信后六神无主,不敢上朝,反而被勾践怀疑而赐死。
对于曾经立下赫赫功劳的谋臣,勾践竟也能下得去狠手,可见人品实在不佳。因此,在易中天眼中,勾践的心态与人品在长期恶劣的环境下早已扭曲,为了守住自己的王位不择手段,连身边亲近的人也不放过,相当于毫无底线。
1、老百姓看病贵,医院却大量亏损!钱去哪了?
2、 银行行长贪40亿,妻子移民6年给老外生3孩!
3、遛狗不牵绳!和邻居冲突后,女子从32楼跳下…
4、朱甜甜案:嫌犯见色起意,逃跑后返回二次伤害
5、中院院长权色交易被双开,一女干部同期被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