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每天带来名人感动的故事!
姜昆是著名相声演员、主持人,代表作有《如此照相》、《虎口遐想》、《电梯风波》、《精彩网络》等相声,获得过德艺双馨艺术家等殊荣。
姜昆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为了能够让女儿学业有成,并将其送出国外留学。1998年,姜昆不顾妻子的反对,坚持领养了一个男孩。
这个男孩在长大后,利用养父姜昆的名气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么多年过去了,姜昆可有曾后悔当初的决定,这个男孩为姜昆养老了吗?
01.
1974年,姜昆和妻子李静民生下了女儿姜珊。受到家庭的影响,这让姜珊很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艺术才华,4岁就能流畅弹钢琴,唱流行歌曲。
1990年,那个热情如火的11岁少女瞒着父母前往北京市中学生艺术节,一展她的才华。以一曲《春天颂歌》,她惊艳了所有的观众,也获得了通俗歌曲组的第一名。
姜昆和李静民心照不宣地决定了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为女儿的艺术天赋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将心血倾注于女儿的成长之路,因为他们深信,姜珊的未来也将因此绚烂夺目。
随着时间的推移,姜珊的生活逐渐离不开了演艺圈。她越来越少地投入在学业上,成绩也开始急剧下降。这让姜昆深感担忧,他决定给女儿一个转变的机会,希望她能够暂时离开那个热闹非凡的演艺世界。
然而,对于习惯了掌声和鲜花的姜珊来说,这个决定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她陷入了沉思,似乎难以接受离开那个熟悉的舞台,放下那些令她陶醉的时刻。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姜昆和李静民一起商量决定,将姜珊送到遥远的澳大利亚留学。
澳大利亚,对于姜珊而言,是一个陌生又全新的国度。这里没有了熟悉的面孔,没有了热闹的演艺圈,一切都是崭新而陌生的。这也正是姜昆和李静民的初衷,让她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
在异国他乡,姜珊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她勇敢地适应着这片陌生的土地,用心感受着这段全新的留学经历。这段时光不仅让她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她更加独立坚强。
在这里,姜珊逐渐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她学会了承受孤独,学会了独立生活,也学会了在陌生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1998年,当姜昆担任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他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在一次福利院的公益活动中,姜昆带领着一群热心团员如戴志诚、冯巩等前去送去温暖与关怀。这次活动的特殊之处在于,每位成员都将陪伴一个孩子回到自己的家,让他们有机会亲身感受家庭的温暖。
在那堆孤儿中,姜昆的目光落在了一个特别瘦弱、安静的小男孩身上,名叫谢潭,只有六岁。他曾是一个被遗弃的弃婴,身体骨瘦如柴,脸颊无肉,眼睛却充满了无尽的期待和渴望。这一眼,深深触动了姜昆的内心,让他下定决心要为谢潭带来更多的关爱与呵护。
随即,姜昆决定将谢潭带回家,暂住七天。这段时间里,姜昆不仅用心照顾着谢潭的起居生活,也努力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他们一起分享了快乐时光,一起度过了温暖的日子。
七天的相处让姜昆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他看到了谢潭在渐渐打开心扉,也看到了孩子眼中那一抹久违的笑容。这段特殊的经历,不仅让谢潭体验到了家庭的温暖,也让姜昆在心灵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02.
第八天的早晨,阳光透过窗帘投下斑驳的光影,温暖地映照在小男孩身上。谢潭早早地起床,认真整理行李,然后静静地坐在沙发上,不敢打扰还在梦乡中的姜昆。他将被子叠得整整齐齐,衣服穿戴得整洁有序,一派懂事的模样。
当姜昆醒来时,他惊讶地发现一切已经井然有序,小男孩早早准备好了一切。他忍不住问道:“你怎么起得这么早?”谢潭轻声回答:“我在等着福利院的阿姨来接我。”
姜昆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他看着这个懂事的小男孩,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疼痛。过了一会儿,谢潭小心翼翼地说:“叔叔,我不想走,我想让你当我爸爸,可以吗?”这句话如同一颗震撼心灵的重炮,瞬间击中了姜昆的内心深处。
姜昆努力忍住了泪水,他望着眼前这个瘦小的男孩,心头涌上了无数的情感。他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也明白了自己面临的抉择。这一年,姜昆已近半百之年,人生的拐点,此刻显得尤为珍贵和深刻。
姜昆坚定地点了点头,他心中早已下了决定,决不会丢下这个孩子。迅速拿起手机,拨通了妻子李静民的号码,语气坚定地说道:“我打算收养一个孤儿。”李静民在电话那头瞪大了眼睛:“你疯了吧?咱俩都快五十岁了,哪有劳力再去养一个孩子?”姜昆并没有过多解释,因为在电话里无法将孩子的可怜状况真实地传达给妻子。
毕竟,孤苦无依的谢潭,瘦弱而懂事,是无法用简单的文字来形容的。所以,这一次,姜昆决定先行行动,后奏家人。他带着孩子,去办理了相关的手续,并在一份新的户口簿上,亲手将谢潭的名字改成了姜河。
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对于姜昆来说,也是一份生命中的责任和使命。他心知肚明,这个小男孩或许会成为他余生的陪伴,也会是他心中永不磨灭的存在。
春假时,李静民带着女儿姜姗回到家,却惊讶地发现家里多了一个陌生的孩子。她不禁急躁地跑到卧室,质问起了姜昆:“这么大的事你都不跟我商量一下?你就自己做主?”在李静民看来,这突如其来的决定着实让她措手不及。
姜昆耐心地给妻子讲述了姜河的身世,以及他那份可怜而懂事的品性。他试图让李静民理解,在福利院中,哪一个孩子不是可怜的命运?但李静民并没有因为姜昆的一番解释就轻易接受了这个孩子。甚至有好几天,她都没有跟姜河说过话,连饭都不叫他。
然而,幸运的是,姜河在福利院的成长经历让他早已学会了察言观色。他能准确地感受到家里每个人的情绪变化,当他看到李静民不高兴时,会迅速跑过去给她端水;当他看到李静民捶腿时,会马上跑过去帮她按摩。每次,他都会小心翼翼地喊着李静民:“妈妈”。
然而,李静民始终没有给予过回应。她内心或许并非对这个6岁的小孩感到生气,而是因为姜昆擅自做主,没有和她商量就做出了决定。这份愤怒或许并非真正属于姜河,而是对于丈夫的一份抗议。
03.
有一次,姜河嘴唇因缺氧而发紫,他的咳嗽声充斥着整个房间,全身颤抖不止。这突如其来的情景让李静民心急如焚,她立刻抱起姜河,心急火燎地送他来到医院。在医生的检查下,毫不掩饰地告诉李静民,孩子的支气管炎已经相当严重,再不治疗可能会影响他的健康发育,甚至导致呼吸困难。
面对医生的建议,李静民毫不犹豫地说:“治!全力配合!”她的决定坚定而果断,为了孩子的健康,她愿意付出一切。
当姜昆匆匆结束工作赶到医院时,他看到妻子紧紧地守在床边,眼中满是担忧和心疼,专心照料着姜河。这一幕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头,让他对妻子心怀感激。
随着时间的推移,姜昆也渐渐看到了妻子对姜河的接受和照顾。孩子出院后,李静民每天精心为他熬制药物,夫妻俩不遗余力地投入到照料这个孩子的工作中。
为了让姜河感受到真正的家庭温暖,姜昆还主动邀请了自己的父母见了姜河。从此以后,姜河成为了一个幸福的小孩,拥有了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的疼爱与陪伴。这个家里充满了温暖与爱,成为了姜河幸福成长的港湾。
尽管姜河拥有了温暖的家庭,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在学业方面,他的成绩始终没有出现明显的起色。
这让姜昆和李静民感到了一丝担忧。他们开始思考,是不是孩子需要额外的学习帮助?是不是应该为他找一位专业的辅导老师?
然而,姜昆并没有急着下定决心。他希望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相信,姜河的坚持和努力会在未来取得回报。
于是,姜昆和李静民决定,给予姜河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同时也为他提供一个自由成长的环境,让他能够逐渐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式,发掘自己的潜力。
2002年,姜昆带着满腔期待将儿子送进了沈阳民族艺术学校的大门。每当隔几天,他总会挤出时间去学校看望自己的儿子,目睹他在学习杂技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
在学杂技的过程中,姜河每天都会面对着骨骼关节发出的咯吱咯吱声,教练们为了让他练就一身娴熟技艺,时常会对着他的胳膊腿施加各种力度,让人心疼不已。姜昆站在一旁,看着儿子因痛苦而发出的哇哇大叫声,心里的疼爱溢于言表。
姜昆深知,不让儿子学一门技术,将来他如何能够自力更生,养活自己呢?这份坚持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家族的杂技技艺,更是为了让儿子在未来能够拥有独当一面的本领。
他在儿子身边给予了他鼓励和支持。他告诉姜河,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成为真正的杂技演员。姜昆的言语和行动成为了儿子坚持下去的动力。姜昆也不忘给儿子传授一些家庭技艺,毕竟家里的杂技传承已久。他带着儿子学习一些表演中的细节,传授杂技的精髓。
04.
姜河顺利完成了中学学业,投身于了杂技表演事业。每一次在舞台上熠熠生辉,他都心怀感激,默默地向父亲姜昆表达着感谢之情。他在一次次的精彩表演中,都将自己的成功与父亲的辛勤培养联系在一起。
姜昆在观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一点点变得懂事和成熟时,内心也充满了自豪和喜悦。他看着自己的儿子,明白着父子之间的深情厚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姜河提出了一个让姜昆始料未及的请求:他希望父亲能够协助他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个请求让姜昆愣了一下,但很快他支持了儿子的决定,他知道,这是儿子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思考。
姜昆也借助自己在演艺圈的名声,将消息传播开来,希望能找到姜河的亲生父母。一时间,许多人前来相认,但可惜的是,经过亲子鉴定,结果却总是无法匹配。
周围的朋友们看着姜昆来回奔波,为儿子寻亲,不禁感到替他不值:“看吧,养大了,人家就去找亲爹了。”他们或许无法理解这份执着,但姜昆却深知,这是儿子内心的一份孝感和善良。
他不愿儿子将来怀着遗憾,所以他倾尽全力,帮助姜河寻找着他的亲生父母。他知道,这是他应尽的责任,也是对儿子的一份深情厚意。
在演艺圈内外,消息传开后,许多人前来寻找姜河的亲生身份,每一次的相认都让姜昆心怀期待,但最终的结果总是令人失望。然而,姜昆并没有放弃,他知道这个对于姜河来说至关重要。
岁月如梭,又过了数年。姜河成为了备受瞩目的杂技演员,他在舞台上展现着自己的才华和魅力,而在幕后,他却一直心系着寻找亲生父母的事业。
姜昆对于儿子的决定充满了理解和支持,他明白这不仅是姜河的心愿,也是他对自己身世的一份探求。这段寻亲的旅程,让父子之间的感情愈发深厚。
然而,时间的推移并未带来新的线索,姜昆开始感到一丝无奈。每一次失望,都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刺痛着他的内心。但他并没有放弃,因为他明白,这个寻亲的过程对于姜河来说,是如此的重要。
女儿姜珊开了自己的公司,这是她努力拼搏的成果,也让父母为她感到骄傲。姜珊展现出了惊人的创业才华,她坚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成为了一名杰出的企业家。
而儿子姜河则追随自己的兴趣,投身于喜欢的工作。他用满腔的热忱和执着,追逐着心中的梦想,成为了自己喜爱领域的精英。姜昆看着儿子充满活力地投入工作,心中充满了欣慰和喜悦。
这一切都让姜昆和李静民感到无比满足和幸福。他们的子女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是父母们辛勤栽培的成果。
在这个时刻,姜昆和李静民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他们默默地为子女们的成就祝福,同时也为自己的辛勤付出感到值得。这一刻,成为了一个幸福而骄傲的父母,他们心满意足地看着眼前的一切,知道自己的付出和爱不曾白费。
05.
姜昆这个名字,早已成了中国笑坛的传奇。他的坚韧、专注和敬业精神,让人钦佩不已。在他的演艺生涯中,他用真诚和执着为观众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瞬间。
他已经73岁,半个世纪的岁月见证了他从一个年轻的艺术新秀成长为笑坛传奇。而在他的演艺生涯中,竟然没有传出一丝绯闻,这种专注于事业、忠诚于婚姻的态度,实在难得。
他对妻子的专一,让人为之动容。这份坚定的爱情,承载了岁月的沧桑,也见证了两人之间的默契与情感。在他们的婚姻中,携手度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共同扶持、彼此依赖。
姜昆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表演者,更是一名对艺术极端认真的艺人。他用心血和才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作品,每一个角色都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他那种“德艺双馨”的精神风貌,成为了许多新一代艺人学习的楷模。
姜昆的岁月虽已不再轻盈,但他的精神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他用自己的坚持和执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风采。
姜昆的胸怀和大爱让人敬佩。他收养儿子并非出于私心,而是源自对这个孤儿的怜悯和希望给他一个温暖的家。这种无私的付出和关爱,真正体现了他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他没有因为儿子的成年而感到失落或沮丧,反而支持儿子去寻找亲生父母,因为他理解这是儿子内心的一份牵挂和情感寻找。姜昆不想让儿子留下遗憾,而是愿意全力支持他,哪怕这个过程会带来一些心痛和不安。
他的敬业精神和为人父母的悉心呵护,塑造了一个健康、成熟的孩子。儿女们各自踏上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开创了各自的事业,这也是他作为父亲最大的幸福和骄傲。
姜昆的人生充满了感动和正能量,他的故事将会一直被传颂下去,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笑坛的历史中,作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和父亲,他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前行。
-END-
原创不易,敬请点赞关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