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消息,9月23日,社交巨头Facebook宣布收购了一家脑机技术公司CTRL-labs,据知情人透露此次交易金额在 5 亿到 10 亿美元之间。收购完成后,该公司将加入其下属专门致力于开发增强现实智能眼镜的Facebook Reality Labs部门。
Ctrl-labs是一家位于美国纽约的初创公司,成立四年来,CTRL-labs 的融资总额达到 6700 万美元,投资方除了 Google,还有亚马逊 Alexa 基金、Lux Capital 等机构。
Ctrl-labs的核心产品是一个肌电信号的采集器——智能臂环(Ctrl-kit),它可以读取肌电信号,并把肌电信号转化为特定的指令。其技术壁垒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信号识别技术,另一个是处理信号的算法。
Ctrl-labs创始人 Thomas Reardon 表示,“用户可以将他们的手完全放在桌子上,并在手部肌肉发出信号时完成输入操作,而这个过程并不需要手真的去移动。这是由于大脑产生的信号到达手腕时,臂环可以直接捕捉这个信号并分析用户意图。”
这类肌电信号的采集装置并非Ctrl-labs的发明,在Ctrl-labs之前,加拿大的North(原Thalmic Labs)公司研发的Myo是这类肌电采集装置。迄今为止,North公司已经募集了近2亿美元的资金,投资者包括英特尔投资(Intel Capital)和亚马逊的Alexa Fund等等。但由于Myo的销量没有达到市场预期,于去年10月停止对Myo产品的销售,并开始转向下一代产品。
作为后起之秀,Ctrl-labs的腕带产品借鉴了Myo的技术并进行改进,Ctrl-kit利用EMG将用户心智意图转化为实际行动,16个电极将监测由运动单位的肌纤维所放大的运动神经元信号,从中测量信号,并且利用通过谷歌TensorFlow训练的AI算法来区分神经的脉冲。
Ctrl-kit这款产品应用主要在游戏、医疗、以及交互产品应用上,可以利用EMG信号来实现沉浸式体验(比如手势导航屏幕,意念驾驶飞机等)。但无论是Myo、还是Ctrl-labs的腕带产品都面临一个问题,他们的装置都是场景实现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非一个成型的产品,他们都只是针对企业用户。
无论是North、还是Ctrl-labs,两家都不能对肌电信号的识别技术实现垄断,有实力的技术团队完全可以通过研发打造自己的识别装置。比如脑机接口公司BrainCo研发了一款肌电信号的智能假手,用3年的时间做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并且已经实现量产。2018年,一位失去右手的女孩佩戴BrainCo的肌电智能假手在央视节目上实现了弹钢琴,BrainCo智能假手在肌电信号识别技术上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并且已经应用在自己的产品上。
安露郎朗四手联弹
Facebook收购Ctrl-labs的寓意
自2016年以来,Facebook公司就一直致力于脑机接口技术的研发,这是该公司“八号楼”创新技术研发部门的一部分。Facebook成立“八号楼”的目的是促进该公司在开发消费硬件产品方面的计划,并且已多次宣布其意念打字项目进度。通过这几年的研究,Facebook意念打字项目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在今年7月,其表示已经能够完成一小部分口语单词和短语的实时解码,并将文字呈现在电脑屏幕上。
而在今年8月份的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来自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学院神经工程与康复实验室研究生二年级的魏斯文,以每分钟在电脑屏幕输出691.55比特(相当于每分钟输出69个汉字),创造了利用脑机接口技术打字的新纪录。Facebook意念打字的技术虽然还没有得到应用,便受到了来自行业内有力的挑战。
不仅如此,在脑机接口领域还有包括Neurallink、BrainCo等一批顶尖级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link是马斯克于2017年创办的脑机接口公司,是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代表,其目标是创建将人类与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超高带宽脑机接口” 。BrainCo由华人科学家韩璧丞博士于2015年创办,是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孵化的首家华人企业,是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代表,也是目前脑机接口领域商业化最成功的公司之一。Neurallink与BrainCo代表了脑机接口领域两个不同的技术方向。
BrainCo创始人兼CEO韩璧丞
面对着脑机接口技术的不断飞速进步,与同类公司产品商业化的速度,Facebook需要补齐自身短板、谋求长远完善布局。
在脑机接口领域,侵入式与非侵入式之争是产品商业化速度的竞争,侵入式目前面临产品短时间内难以商业化的瓶颈,在这方面Facebook选择非侵入式,可以尽快的实现产品的商业化。
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公司之间的竞争是技术积累的竞争。Facebook由于起步较晚,其技术积累落后于先行者BrainCo,在必要的时候会收购一些底层技术公司,用金钱换时间,可以实现快速布局。
脑机接口已经变成了一个风口行业,Facebook收购Ctrl-labs,一方面要在产品化进程上超越侵入式的Neurallink,另一方面在要非侵入式领域弥补在肌电信号采集技术方面不足,提前在肌电信号识别与交互领域做产品布局,追赶BrainCo这样的先行者。(校对/Candy)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未经集微网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