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依附是一種需求,是一種當我有需要時,我可以信任、依賴,我的依附對象來照護我;或者如哈克說,依附是「我很重要」,更是直白表述:可不可以有一個人可以溫柔對待我…即便在對方狀況不好的情況下仍會留意我的感受,不會丟下我!
簡單的說:依附是童年時期的我們和主要照顧者所形成的關係品質,那依附就有三個關鍵元素,那就是 : 關係中的可及性、被專注對待與及時回應,情緒的調節和安頓。
學術一點說,依附是:源於嬰兒時期和照顧者的情緒調節或
悲傷管理經驗
。也就是,照顧者對嬰兒發出的信號和悲傷的回應性。嬰兒學得一套策略來組織情緒經驗和處理消極的感覺,藉著概化的過程,這些策略變成適用任何悲傷情況( Feeney & Noller, 1996 )。依附更是:
依附需求
、
依附恐懼
及
依附創傷
所組成的關係心理動力。
然而筆者要特別澄清的是,依附模式,是你因應生命中重要他人的關係綜合,並非你內在有問題的徵兆,它僅是你的人生事件映照—你在生命初期建立關係中學習而來的反應。研究顯示:調節依附關係中的大腦邊緣區域,仍保留和他人來往的深刻想望,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感覺和週遭的人親近,而且相信他們會給我們安慰,而我們缺乏的只是適當的應對姿態與技巧而已(
Daniel J. Siegel
, 2015 )
。
我的實戰觀察與經驗
不知何故,我的身邊有許多迴避型依附的人格,再加上工作的關係,常和「迴避型依附人格」工作。
如果把所有的恐懼、擔心…等情緒拿掉,你對與人連結、親近、親密是渴望的? 如果可以選擇親密或孤獨感,你的選擇是什麼 ? (請誠實面對) ?
如果你對與人連結、親近、親密是渴望的,那麼你只是要學習適當的應對姿態與技巧而已,會害怕做不好是正常的,請給自己時間一步一步來。
隨時關注自己在關係中的行為與應對姿態,特別是當焦慮感湧上來時,背後是什麼樣的依附需求被觸發了。試著觀察並理解自己的依附心態,嘗試以童年依附創傷為基礎,確定此種心態的起源,並以自己的力量加以照護。
「迴避型依附人格」的關係警報器是「反正」這兩個字,只要內在或口語出現「反正」這兩個字,有時可能是安全感被觸發了,感到焦慮不安,而我必需找到一個自己說服(安頓)的認知,常出現的如「反正最後都是一個人」、「反正不會有人愛我」、「反正不會有人關心我的需求」、「反正我熱愛自由」、「反正人都是不可信賴的」(族繁)。所以,「迴避型依附人格」對這二個字,要有絶對的敏感度,一則瞭解自己的狀態,安頓自己,一則避免又衝動的做些破壞關係的事。
嘗試找到一位有主體穩定、具理解力、涵容的特質的人(勿找焦慮依附人格者)。不管是專業關係或長輩都可以,但初期請不要抱著,「那裡跌倒,那裡爬起來」的念頭,來挫敗自己。這樣的關係練習裡是為了:
1.)
發展出當事人在發展歷程中,未能發展出的自我慈愛(自我慈悲)的能力;
2.)
鬆動「限制與破壞現有關係的僵化運作模式」,發展建立較滿意關係的能力
3.)
幫助自己對生活有更現實的描述,不單是你好或我好的認知,而是能看到並接受全面性的自己和對方
4.)
建立自身的安全避風港與安全堡壘
5.)
協肋面對哀傷,以體驗脆弱表達的安全性。同理邀請,以微小但持續提供同理瞭解,增加其不斷反覆錯失的安全避風港的經驗,以提供修正性的情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