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腔的唱腔音乐,属南北声腔曲牌体。据传明代时有400余首,今存218首。弋阳腔从南戏和明传奇中移植了大量剧目,进行新的改造。弋阳腔剧本多以忠孝节义的故事为主,其剧目分为连台大戏、传奇戏、花杂戏。
[6]
南宋中期,南戏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结合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于元末明初孕育出一种新的地方声腔弋阳腔。弋阳腔的唱腔结构最初采用曲牌联套体,形成极富特点的“徒歌、帮腔”演唱方式。明代中叶又发展出打破曲牌联套体制的滚调,并繁衍出多种变体。
2006年5月20日,弋阳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5。
[1-2]
- 中文名
- 弋阳腔
- 别 名
- 高腔
- 批准时间
- 2006年5月20日
- 非遗级别
- 国家级
- 遗产类别
- 传统戏剧
- 遗产编号
- Ⅳ-5
- 申报地区
- 江西省弋阳县
历史渊源
弋阳腔演出
(5张)
明代中叶又发展出打破曲牌联套体制的滚调,进一步增强了声腔音乐的戏剧性和表现力。在广泛流播的过程中,由于该腔善与当地语言和民间曲调结合,在它的直接、间接影响下弋阳腔繁衍出多种变体,由此形成高腔体系。
[1]
[4]
明清时期弋阳腔经过一定时期发展,已达到完整成熟的阶段,主要变为徒歌和帮腔两种形式,也就是唱和形式。这种演唱形式主要来自于传统的百姓劳动,在当时社会中,农村劳作时非常流行弋阳腔,农民们以弋阳腔独特的唱腔来缓解劳作中的辛苦。
[5]
弋阳腔每到一处,便与当地民间音乐、语言相吸纳,从而不断产生出新的地方腔调。明代时,衍变为青阳腔、义乌腔、徽州腔、乐平腔、四平腔等,清代后统称高腔。这个庞大的高腔体系,推动着中国戏曲俗文化的发展历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