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 中国大事年表

(一)从 新民主主义社会 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 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时期。
建国后的头三年,肃清了 国民党反动派 在大陆的残余 武装力量 和土匪,实现了 西藏 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 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 解放区 土地制度 的改革,镇压了反革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 官僚主义 的“ 三反 ”运动,开展了打退 资产阶级 进攻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 国家财产 、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 经济情报 的“五反”运动。对旧中国的 教育科学 文化事业 ,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在胜利完成繁重的 社会改革 任务和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 严重破坏 国民经济 ,全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底已经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
从1949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 民主主义 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 基本政策 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1950年10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 入朝作战
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政治:
1.追歼残敌, 剿匪作战 ,和平解放西藏,使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3.镇压反革命运动
4."三反""五反"运动
5.一国两制方针
经济:
2. 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
3.合理调整工商业
4.政府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
5.土地改革
1953年,《朝鲜停战协议》签订;中共提出" 一化三改 "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制定"一五"计划
1953-1956年,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基本建立
1953-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1954年秋,一届全国 人大 在北京召开,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人大委员长。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
政治:
1.中共八大(1956年)
2.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反右倾"斗争
经济:
1."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提出国民经济八字方针
1962年初,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领导人民自我批评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 原子弹 爆炸成功
(三) 文化大革命 时期(1966-1976年)
导火线 :1965年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
全面发动:1966夏,中共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发表两个文件
全国动乱:以1967年初的上海"一月夺权"为开端;以老一辈革命家为首的“二月逆流”抗争坚决反对这种行为
调整整顿:九一三事件后,1973年周恩来和1975年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调整、整顿
走向结束:为祭奠周总理的四五运动奠定群众基础;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粉碎“四人帮”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损失达5000亿元,但社会还是有缓慢发展
(四) 徘徊中前进的两年(1977-1978年)
“徘徊”:党中央主要领导人 继续犯 “左”的错误,指导思想没有改变,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前进”:教科文事业面貌一新,国民经济较快恢复, 真理标准 问题讨论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五)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1978年——至今)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1978年底,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史的伟大转折
1979年,平反冤假错案,为党史最大冤案(刘少奇)平反;为影响最大、涉及人数最多的” 右派 ”平反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革.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阐述这一构想的《政府工作报告》.
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 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 澳门 问题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80年后海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但由于台湾岛内分裂倾向发展和外国 反华势力 的干涉,严重阻碍了和平统一的进程
文化: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贯彻 “双百”方针 以后的优秀作品
老舍 的话剧《 茶馆 》 小说《 骆驼祥子 》;郭沫若的 历史剧 蔡文姬 》《武则天》; 杨沫 的长篇小说《 青春之歌 》;电影《早春二月》;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 普遍真理 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十四”大,强调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1997年,“十五”大,江泽民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

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综述

中国现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历史,故又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分为 新民主主义社会 (此期从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与 社会主义社会 (1956年底至今)两大历史时期。
新中国成立 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 民族团结 文化教育 、对外交往各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中国 综合国力 不断提高,国家日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一国两制”由构想变为现实,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
(一)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 过渡时期
此期从1949年10月 —1956年底,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 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或转变时期。包括新中国建立、巩固新政权、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为中心内容。此时期的 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中国建立以来经历了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两次历史性转变。此时期又分为两个历史 发展阶段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与初步发展阶段
(1949年10月—1952年底):此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政治上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以 国营经济 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面临首要任务是巩固新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新民主主义秩序初步建立。具体而言:
(1)新中国建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及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2)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政治 经济形势 极为严峻复杂,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为此政治上、军事上,祖国大陆统一、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及镇反运动。其中后者被称为建国初期的 三大运动 ,巩固了新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而经济上为了更快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和政府又在经济战线上进行了一系列斗争:没受 官僚资本 、建立 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精简机构 、整编军队,大力发展社会 生产力 。到1952年 国家财政 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取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 计划经济 建设准备 了条件。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953年初—1956年底):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 及超额完成,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 基本确立。但三大改造后期及 “一五”计划 后期出现急躁冒进倾向,为以后“左”倾思想、急于求成的错误埋下了伏笔,因如此的高速度给未有建设社会主义经验的中共党人尤其是毛泽东以错觉,因为他们要急于摆脱落后,在中国迅速建成社会主义, 超英赶美 ,一旦在适当的条件下,这种良好的心愿有可能发展成盲目冒进的“左”倾思想。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956年底—1966年5月):又称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主题是探索 中国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但由于主客观原因,呈现出曲折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理性探索与实践阶段(1957年1月—1959年6月):
①《 论十大关系 》标志中国开始探索中国式 社会主义道路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阶级变化及主要矛盾变化、任务,提出经济发展的正确方针,也作出党内民主生活决议;
②1957年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理论,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正确政治方针,而整风运动本为反对党的不良作风,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政治生活主题,但由于反右扩大化,使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论述,“左”倾思想开始抬头,而且一开始就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性认识,在社会主义阶段资产阶级与 无产阶级 资本主义 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社会主要矛盾,这就在认识上脱离了中国国情,成为党在以后的 阶级斗争 问题上屡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③在 政治理论 上的反右的“左”倾思想发生,势必对中共八大作出的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产生右倾保守的认识,从而导致在建设中不顾国情、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意志,违背 客观规律 ,导致总路线的提出及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化的出现,造成严重的后果。总的来说,此阶段基本上执行了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国家工作的指导方面基本上是正确的,尽管这一时期“左”的指导思想开始抬头,出现了政治上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经济上“三面红旗”运动的严重错误,但党和国家仍花了大量的精力去纠正实际工作中的错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总的来说呈 上升趋势
(2)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严重受挫阶段(1959年7月—1961年12月):庐山会议本为纠“左”,但由于以毛泽东为首部分中共党人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不懂 经济规律 ,又由于急于建成社会主义的迫切心情,不能从思想深处认识“大跃进”产生问题的 严重性 ,又不能从现实失误中检讨思想深处的“左”倾认识,且由于 中国历史 的传统,每次取得重大斗争的胜利者往往把自己作为真理正义的化身,很少听进不同意见者;组织路线以个人专断代替党内民主,故错误地发动了反右倾斗争,践踏了党内民主,使“左”倾错误继续发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等“左倾”错误的发展、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最终导致1959—1961年 三年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调整和恢复阶段(1962—1966年)纠“左”、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全面贯彻,国民经济得到调整与恢复,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取得了新成就。但未从思想深处认识“左倾”错误, 政治思想 、文化等领域、 阶级斗争扩大化 错误进一步扩展,并逐步演变为全局性的“左倾”错误,终于导致新中国历史上最大悲剧十年内乱序幕的出现。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5月—1976年10月):此时期主要有发动原因、主要概况、性质、危害及教训。
(1) 原因
①除了国内的“左倾”错误发展到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恶果即“左倾”思想的继续发展和错误理论形成及付诸实践;
国际形势 恶化及过于严重的估计;
③还有深层原因:a、就制度而言: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很不健全,作为 执政党 的主席有着越过人大、以党代政,决定重大决策的无限权力。
b、就毛泽东个人而言:他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
一是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在毛泽东的治国思想中占有 主导地位 ,故产生 家长制 、党内生活不民主的现象,这是家长制作风产生的历史基础;
二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但在几千年来唯心 英雄史观 的熏陶下的中国工农群众,容易将此功归于毛泽东个人,导致对毛泽东的崇拜到个人迷信,在当时中国人心理上认为毛泽东的言论就是真理,这是产生家长制作风的群众基础;
三是自遵义会议以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的 民主革命 未遇到过重大挫折,毛泽东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戴,随着革命胜利,新政权建立,毛泽东越来越认为自己的地位及思想、言论的权威性只能加强,不容质疑,对此也使一些 党的领导 人物形成一种错觉:首先混淆了毛泽东的个人思想与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体系,形成一个毛泽东个人言论指示作为其真理与正义的化身;其次混淆了党的主席与党的概念,认为反毛泽东就是反党;再次混淆了党、国家、政府的概念与区别,认为既然中共是中国的执政党,故国家政府权力就是党可以随意支配的,就有以党代政、以党代法。总之这是产生家长制作风需要 个人崇拜 的心理因素。如上就是形成个人专断、党内民主屡遭践踏,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深受破坏,文革得以轻易发动和被利用的原因。
(2) 性质 :从文革所有概况来看、从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从 物质生产 意识形态 、从党的传统到 社会风气 、从文教科技到 外交政策 ,无不给予重大的破坏,所以它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 反革命集团 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3) 概念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而是文化上的广义面,它是毛泽东亲自发动领导、由中共中央正式作出决定,号召全国人民参加,重点整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发动亿万人民自上而下进行。
(4) 危害 :是中共党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略)。
(5)教训: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分析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形势;用 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对待领导、禁止任何形式的 个人崇拜 ;实行党内民主, 集体领导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 民主与法制 ;正确认识教育、文化科技在建设国家中的作用,树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的思想,正确对待 传统文化 ;善于处理 邦交 关系,为国内建设争取和平的有利环境,建立良好的 国际环境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至今):新时期的基本内容及特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伟大的转折年、改革开放、继续探索三大内容。
伟大转折是新时期到来的前提条件,而为转折奠定基础的为关于真理标准讨论,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转折,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折,标志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也开始形成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其证明是在坚持 社会主义制度 的同时进行改革开放,以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它初步具备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党的基本路线的雏形。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 生产关系 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以解放社会生产力,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 必要条件 ,对外开放是在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下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合作、技术交流、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先进的科技及管理经验,其目的是为加速发展中国 社会主义经济
继续探索是新时期保持常新的保证,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①关于初级阶段:a、起止: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需要上百年时间;b、特点:以 生产资料公有制 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的 社会主义制度 与马克思主义在 意识形态领域 内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中国已经是 社会主义社会 ;c、象征:生产力相对落后,生产关系、 商品经济 国内市场 不发达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还不成熟,需要不同性质规模的 私有制经济 作为补充;政权建设上旧势力、旧思想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 阶级矛盾 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表现在 资产阶级思想 自由化与四项基本原则的对立;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求 同落后的生产力不能满足需求间的矛盾;d、主要任务:要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由 农业国 变为现代化工业国,由 自然经济 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通过深化改革与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腾飞。
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此阶段的主要矛盾、任务,总结苏联,尤其是中国建国以来 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尤其是改革开放的经验。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十四大而逐步形成此理论。

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的特征

(一)中国现代史是中国人民自立于 世界民族 之林的历史时代,从遭受侵略奴役的弱国变为世界政治舞台上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强国的时代。
(二)中国现代史是 中国社会 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
1、从探索的方向看:是近代西学的继续,具有模仿性的特点:80年代以前,无论从政治上或经济上大都是模仿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 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模仿西方的 经营方式 、管理经验。
2、从探索的历程看:具有 曲折性 的特点:改革开放以前,革命和建设进程或者被冒进脱离现实地超越,或者为左倾错误不时地中断,使工作重心不正确的转移,以致于经济建设从冒进至中断,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正规,始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从探索的内容看:具有 独创性 连续性 的特点:三大改造以和平方式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坚持并扩大 统一战线 ,把它发展到 爱国统一战线 新阶段 ;“一国两制”的构想为祖国统一创造条件;改革开放,使 中国经济 迅速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综述

世界现代史主要反映 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国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以来 世界历史 发展的基本进程。进入现代以来,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在经济 全球化 推动下,历史进程渐趋国际化,世界各国 发展模式 则呈现民族化和多样化,这种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 人类社会 在取得空前进步和巨大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苦难。
人类在克服战争与贫困,推进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经受严峻的挑战。俄国 十月革命 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20年代 资本主义 世界取得了短期的相对稳定,但1929年即爆发了空前的 世界经济危机 。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以 国家调节 经济为主要内容的 罗斯福新政 ,德意日等国家力图以建立 法西斯 专政和对外扩张寻求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新的 国际关系 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为摧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称霸世界,疯狂扩军备战,不断侵略扩张,挑起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在 科技革命 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系列的 自我调节 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后,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在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最终全面崩溃。独立后的 民族国家 在振兴 民族经济 、促进 社会发展 、维护 国家主权 和改变不合理的 国际政治 经济秩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二次大战后形成了美苏对抗的 两极格局 ,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 世界格局 呈现多极化趋势。

现代史 世界大事年表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
1918年-1922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1919年,巴黎和会,共产国际建立,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建立,朝鲜三一运动
1919年-1922年,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921年-1922年,华盛顿会议
1922年,苏联成立,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
1925年,洛迦诺会议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5年,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1935年-1936年,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的 民族解放运动
1936年-1939年,西班牙反对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
1937年,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8年,慕尼黑会议
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法国投降,不列颠之战,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大西洋宪章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形成 反法西斯同盟 ,莫斯科保卫战,中途岛战役
1942年-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3年,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苏美英举行德黑兰会议
1944年,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 欧洲第二战场 开辟
1945年,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年,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年,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年,联合国建立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独立
1948年,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美国开始实施 马歇尔计划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年-1953年,美国侵略朝鲜战争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1954年,《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
1955年,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华沙条约组织 成立
1956年,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第二次中东战争 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9年,古巴革命取得胜利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成为“非洲独立年”
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
1961年-1973年,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七十七国集团产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出现经济发展迅速的 国家和地区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1968年,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上海公报 发表
1973年,美国在《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上签字,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9年,中美建交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
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
1993年,欧洲联盟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