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来不把教育看成塑造“工具人”的手段,与之相反,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和启蒙,它尊重人、发现人、开发人,并在人的培育中传承与发展文化。

半个多世纪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卓越的教育实践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刷新了当代教育的地平线。他全身心地培养孩子,领导了影响深远的帕夫雷什中学,撰写《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四十多部著作,用毕生的教育经验,“留下了自己的永恒的足迹。”重温这笔丰美而珍贵的育人智慧,对今天的教育者而言,仍不失为一种启迪。

“孩子的智慧长在手指上”

“孩子的智慧长在手指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广为流传的名言。他的著作中多次饶有兴趣地描述孩子的手。可以说,他把“全面教育”思想倾注到孩子身上,从“入手”开始,进而“入心”。

苏霍姆林斯基在《手和理智》一文中,开头叙述恩格斯赞颂人的手的完善,说它“着魔似地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塑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他意识到手在培养智力方面的作用,并形容运用自如的手是“意识的伟大的培养者和理智的创造者”。他观察了140名学生的智力发展,发现好些学生没有干过任何复杂、细致的手工劳动,这对他们的智力开发极为不利。于是,他在校办工厂教学生做设计,把大脑的抽象思维与手的实际劳作结合起来。“手在思考”,这是他找到培养学生身心成长的独特路径后发出的喜悦高呼。

在他的引导下,孩子的手画出漂亮的图画,弹出优美的钢琴曲,捧起受伤的小鸟放进鸟巢,每年在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栽下一棵棵橡树。苏霍姆林斯基还很注意孩子手的“成长”,他写了《一双黑黑的手》:男孩尤拉看到奶奶用面团捏出的鸽子那样柔软、白白的,而奶奶的手却黑黑的、皱巴巴的。为什么呢?奶奶回答说:“如果我的手不是黑黑的,就不会捏出白白的鸽子。”尤拉悟出其中的道理,向奶奶要了铲子去掘地。这说明,在合宜的引导下,孩子会由手到心灵发生深刻变化,一步步塑造出完美人格。

对学生“手指”的重视,实质上是对学生心灵舒展与完善的重视。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生活,青少年不但能够增长经验、锻炼头脑,还能够体会生活的美好,实现“德、智、体、美、劳”几大要素的相互渗透、彼此促进。在今天的教育中,如何做到学习和实践并重,处理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使孩子们沿着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道路迅速成长,仍旧是个重要课题。

读大自然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充实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学生们不仅应在校内读知识的书,而且应该走到校外去,读大自然的书,获取多方面的思想养料。

一个明媚的早秋中午,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学生走进田野。燕子在蓝天下飞翔,鲜花在风中摇曳。他问:“孩子们,那丛绿草和金色的沙子有什么不同?”尼娜说:“春天草籽生芽,夏天草就长起来。”柳达说:“沙地上不长草,不开花。”米沙沉思地说道:“下雨后草就长起来,可雨后沙子却不长。”孩子们七嘴八舌,思如潮涌。苏霍姆林斯基因势利导,把问题引向深入:“有生命的东西和无生命的东西有什么区别?”科斯佳说:“有生命的东西会动,无生命的不会动。”有人反对:“沙子随水流动,它有生命吗?”舒拉高兴地喊道:“有生命的东西会长,无生命的不会长。”米沙手指树木、草地:“有生命的东西不能没有太阳,还需要水和养料……”学生被大自然的奥秘所吸引、所激发,他们自由地触摸着周围世界的各种形象,感受着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用稚嫩的心灵追索着事物的规律和真理。从自然中获取的发现使孩子们充满快乐的激情,开阔了视野,放飞了想象,焕发了生命的智慧。

呼唤学生到“蓝天下的学校”,引领学生读大自然的书,能够使他们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思考与发现的“武器”,积极而快乐地去认识科学真理。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学生,更容易蜕变为会观察、会思考、会探索的人,使心灵变得更高尚,使意志变得更坚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有言:“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到人面前,一个优秀的教师叫人寻找真理。”苏霍姆林斯基“读大自然的书”的理念,正是为了“叫人寻找真理”。这种倡导,不仅解决了书本知识和学生生活相互脱离的问题,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

心灵的体操

“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青少年要和谐发展,必须有审美教育。“我把美称为心灵的体操,是因为它能矫正我们的精神、良心、情感和信念。”

他记叙了和学生托利亚在春天观看铃兰花的情景。白色小花的美丽使托利亚惊叹不已,伸手想去摘花。苏霍姆林斯基问他:“为什么要摘铃兰花呢?”“我非常喜欢它,它很美。”“很好,不过在摘之前,你说说它有多美。”托利亚默默地站着,被花的美所陶醉,瞬间,有句话像音乐一般在心里荡起。他说:“白色的小花多像雪花,多像白云,多像小白鸽的小翅膀,也像银铃铛……”美丽的比喻令苏霍姆林斯基惊讶,他体察到了美对孩子的影响,感到应该为他们打开“美的世界的大门,”并身体力行地按照“美的法则”,塑造青少年的心灵。他在学校内外种植大量植物,建立了“绿色教室”,教学生在树林和草地上学习与活动,从而启迪青少年对大自然、对周围世界之美的感受,并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欲望。

教育学生观察美、思考美,不仅是一种欣赏能力的提升,更是为了通过对美的认识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对美的感受能在少年心灵中激发出一种极敏捷的力量,使之成为刚毅果敢、宽宏大量、心地善良而又热忱的人。”须知,真善美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要教学生做真诚、善良的人,就不要忽视对他们审美能力的培养。

培养真正的人

1968年初春,苏霍姆林斯基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并出版了他那本“心灵之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却在这时劳累成疾,住进医院。

躺在病床上,他仍在思考教育问题。他抱病参加学生的毕业典礼,和教导主任谈工作,接待学生来访。即使病危的时候,他也不让人通知妻子,是为了让她给十年级学生上好第一堂俄罗斯文学课。他写道:“列宁认为热爱人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但在我们当今复杂、艰难的时代,热爱人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做教师的应当激励每个学生都树立这样一个崇高的道德理想:只有能为人们的幸福而斗争的人,能为人成为人而不惜献出一切力量、必要时献出生命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毕生思考的命题。他深刻地理解了教师的使命和生活的意义,把教育者的职责定位于“心灵培养者”。

思想与智慧的光芒总能穿透时空,经久不竭。今天,虽然我们对于教育科学、成才规律的认识已经远远超越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时代,然而,对照他的教育理念,我们仍能感受到很多启迪。

真正的教育,应该着眼于对青少年素质的综合培养,使之成为适应科技革命和现代生产需要的人;应该注重精神和品德的形成,引导他们向善和美的修养迈进;应该充分考虑青少年的身心特殊性,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尽最大可能发展思想才能、培养健全人格,创立最适宜的教育影响体系。这是所有教育者所应有的共同追求,也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探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