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县(市、区)对建制村进行了撤并调整,县域内村数明显减少,村规模迅速扩大。据统计,目前浙江省建制村共有28957个,比2007年少了2021个。浙江推行的合村并居工程避免了麻雀村、空心村引发的土地资源、干部资源浪费的现象,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合村并居过程中,浙江推行了一系列新举措。第一,完善村级管理机构,共同管理村务。建立了村党支部委员和村民委员会两个常设组织,即“两委”,承担着村级公共管理职能。第二,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村里建立了幼儿园、老年公寓、卫生室、超市等,为村民提供高水平的服务。第三,村务公开内容全面,载体多样、形式广泛。各村分别成立了村务公开领导小组,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了村务公开时间和程序。村干部通过广播、会议、座谈、宣讲队、标语、专栏等形式公开村务。不仅如此,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各村积极建立了网站,通过网络的形式宣传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以及各项村务。等等。

在新形势新举措下,村干部的社会角色实现了多重转型:

村干部从“小当家”到“大管家”

合村并居前村庄数量多、规模小,村干部多为村民推选的“精英”。 村干部作为村里的“小当家”,各自为政。由于村干部和村民之间的熟悉度和信任度颇高,管理往往灵活而机动,简洁而高效。但精英治理受规范制度的束缚较少,程序被忽视,行为界限模糊,管理民主化程度低,甚至出现“村霸治村”。合村后村庄规模变大、人员异质性增强、管理难度加大。村干部开始逐步转变“小当家”的角色,进行再社会化,转变为“大管家”的新角色。在浙江,村干部从事事亲为的小当家已经逐步转变为宏观指导、合理分工、科学管理的大管家,不仅致力于完善村级管理机构,共同管理村务,而且注重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村干部从“代理人”到“经营者”

一直以来村干部同时扮演着政府利益和村民利益代理人的双重角色。农村税费改革前,村干部主要扮演着政府“代理人”的角色,具体工作偏重于处理村务中的国家事务部分,如收缴税费及统筹款、计划生育和催缴粮食等。免除农业税以后,农民不必再缴纳任何农业税费,村干部作为国家代理的角色弱化,村庄利益代理人的角色意识逐渐强化。作为村民利益的代理人,村干部逐渐成为村庄致富的“领头羊”,他们争资金、跑项目,积极发展村办企业,带领村民发家致富。2011年浙江省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259.4亿元,村均86.29万元,分别是2000年的3.4倍和4.7倍,11年来年均增长11.73%和15.22%。大部分村干部具有良好的现代经营意识、敏锐的市场捕捉力,是村里的经济能人,“双带”能力强,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之道。

村干部从“老”、“农民”到“小”、“专家”

合村前村干部多是长期务农的、有威望的长者,他们往往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难以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合村后,干部队伍日益“年轻化”,干部多由年轻有为、文化素质高的人担任。在浙江村级组织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46.1岁。近年来干部队伍知识化、专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去年换届后,浙江新一届村级组织班子成员中中专或高中以上文化的占44.2%,比上届提高了12.3个百分点。 村干部文化素质提高,出路也日益多元化。近5年来,浙江共从村干部中招录公务员680名。特别是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基层输入了新鲜血液。村干部在村官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方式,逐渐成为村庄管理方面的“专家”。

(作者单位分别为:华东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