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成为词调名,属小令。作为词牌,“菩萨蛮”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五代时期,“菩萨蛮”就极为流行。据记载,唐宣宗很喜欢唱《菩萨蛮》词, 孙光宪 《北梦琐言》云:“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绹命温庭筠新撰进之。”《 碧鸡漫志 》云:“今《花间集》温词十四首是也。”唐昭宗还填制了两首《菩萨蛮》词。 韦庄 冯延巳 等也写下了很多名作。到了宋朝,“菩萨蛮”调的使用频率仍然很高, 张先 晏殊 晏几道 苏轼 贺铸 李清照 辛弃疾 等词人都有《菩萨蛮》词传世。此调在唐宋可以说是经久不衰。
“菩萨蛮”曲名见于《 教坊记 》。《 宋史 ·乐志》:“女弟子舞队名”。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菩萨蛮”既是 词牌名 ,也是 曲牌名 。菩萨蛮词牌,《 尊前集 》注“ 中吕宫 ”,《宋史·乐志》亦中吕宫,《正音谱》注“ 正宫 ”。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 套曲 中。
按温庭筠词有“小山重叠金明灭”句,名“重叠金”。南唐 李煜 词名“子夜歌”,一名“菩萨鬘”。 韩淲 词有“新声休写花间意”句,名“花间意”;又有“风前觅得梅花句”,名“梅花句”;有“山城望断花溪碧”句,名“花溪碧”;有“晚云烘日南枝北”句,名“晚云烘日”。 [1-6]

菩萨蛮 格律说明

格一(正体),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下片后二句与上片后二句字数格式相同。上下片末句多用五言拗句“仄平平仄平”,亦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此调以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为正体,按 元好问 《中州集乐府》王庭筠词“断肠人恨馀香换,尘暗琐窗春。小花檐月晓,屏掩半山青”,李晏、孟宗献俱有之,盖回文体也。每句一回,即同李白词体。或以单调另分一体者误。 温庭筠词前段起句“牡丹花谢莺声歇”,“牡”字仄声。后段起句“无言匀睡脸”,“无”字平声。第二句“钗上蝶双舞”,“蝶”字仄声。结句“无憀独倚门”,“独”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
格二(变体一),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以 朱敦儒 《菩萨蛮·秋声乍起梧桐落》为例。此即李词体,但后段仄韵、平韵即押前段原韵。
格三(变体二),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叶韵,两平韵。以楼扶《 菩萨蛮·丝丝杨柳莺声近 》为例。按《 太平乐府 》无名氏词“镜中两鬓皤然矣,心头一点愁而已,清瘦仗谁医,羁情只自知。”仄韵即叶平韵,名“三声叶”,元人多宗之,此词即其体也。

菩萨蛮 格律对照

格一
格律对照例词: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中平中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 。中仄仄平 ,中平中仄
平林漠漠烟如 ,寒山一带伤心 。暝色入高 ,有人楼上
中平平仄 ,中仄中平 。中仄仄平 ,中平中仄
玉阶空伫 ,宿鸟归飞 。何处是归 ,长亭更短
格二
格律对照例词:朱敦儒《菩萨蛮·秋声乍起梧桐落》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
秋风乍起梧桐 ,蛩吟唧唧添萧 ,敧枕背灯 ,月和残梦
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 。仄仄仄平 ,仄平平仄
起来钩翠 ,何处寒砧 ,独倚小阑 ,逼人风露
格三
格律对照例词:楼扶《菩萨蛮·丝丝杨柳莺声近》
平平平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 。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
丝丝杨柳莺声 ,晚风吹过秋千 。寒色一帘 ,灯残梦不
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 ,仄平平仄
耳边消息 ,笑指花梢 。又是不归 ,满庭花自 [6-7]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
【唐】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唐】佚名《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唐】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温庭筠《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唐】温庭筠《 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
【唐】温庭筠《 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
【唐】温庭筠《 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鶒
【唐】温庭筠《 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
【唐】韦庄《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唐】韦庄《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唐】韦庄《 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
【唐】韦庄《 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沈醉
【唐】韦庄《 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五代】李煜《 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宋】张先《 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
【宋】张先《 菩萨蛮·牡丹含露真珠颗
【宋】晏几道《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宋】陈克《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
【宋】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