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作为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关系到蜀军的大后方安全。
一旦街亭被攻陷,那么北伐蜀军的大后方就会被魏军包抄。
对于这样的一个重要据点,理应派出一员战斗经验丰富的大将前去镇守,方能确保万无一失。
即使无法挡住魏军的优势兵力进攻,但起码可以延缓魏军的攻势,徐徐撤退,为蜀军北伐主力部队留下足够多的后撤时间。
当时蜀军中具有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有很多人,比如魏延、吴懿、赵云,甚至廖化、王平等人,都是身经百战之人。如果派他们镇守,足以保证街亭的安全,可以有力的支持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主力北伐成功。
但凡一个将军,必须从低做起,经过多年的历练,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将军。正所谓“猛将必发于卒伍”。
马谡此前从未做过主帅独自统军作战。
马谡只是个参军,算是一个好参谋,好军师,他可以提供很多的建议。但如果让他独自统军,那么他才不配位,不仅害了自己,还害了这支蜀军,更是葬送了蜀汉北伐的大好形势。
究其原因,是诸葛亮识人不明。
在派谁镇守要地街亭时,参军马谡自告奋勇的请命前去,但遭到了众将的质疑。
因为众将都知道马谡不过是个参军,怎能担此大任?
但因为马谡是诸葛亮的心腹,所以诸葛亮压制了众人的意见,派马谡担任主将,去镇守街亭。
果然不出所料,马谡刚愎自用,不停劝告,导致大败,街亭丢失。
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出其不意,曹魏在关中和凉州一带防守空虚。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曹魏加强了对关中和凉州一带的防御,部署重兵防守,诸葛亮北伐的机会一去不复返了。
事后马谡被斩首。
诸葛亮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第二次北伐前,魏国大将曹真见褒斜道被赵云烧毁和大水冲蚀,判断诸葛亮下次北伐应该会从陈仓道进攻,以陈仓作目标,便派将军郝昭、王生等与千余人屯兵陈仓,修筑防御工事。
228年冬天,诸葛亮领兵数万出兵陈仓道,包围陈仓。虽然陈仓此时只有千余士兵,危如累卵。
诸葛亮派人游说郝昭投降,但郝昭坚决拒绝。
诸葛亮下令攻城。
由于曹魏早就料到诸葛亮会攻打陈仓,所以陈仓虽然小,但固若金汤,做好了充足准备,加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蜀军攻打了二十多天依然没有打下来。
此时汉军粮草不继,又闻讯魏援军快到,只好再退回汉中。
以数万兵力攻打仅有千余人防守的小城都没打下来,可见诸葛亮的军事水平实在是拉垮。
诸葛亮对自己的军事才能也有一定的认识,他在《
劝将士勤攻己阙教
》中说道:
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以后,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成,贼可死,功可蹻足而待矣。
翻译:
《劝勉三军将士勤加批评自己过失的教令》
大军在祁山、箕谷两地数量都比敌人多,但不能击败敌人反而被敌人击败,那么这个弊病不在于兵力少,而在我一个人。
如今我想要裁减军队,精简将领,明确刑罚,反省过失,为将来订正一个变通的方法,如果不能这样,就算兵力多又有什么助益呢!
从今以后,诸位如对国事有忠直的思虑,只管勤加批评我的过失,(这样)则事情可以做成,敌人可以消灭,平定天下的大功可以跷足以待了。
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评论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翻译:
诸葛亮志向很大但抓不住机遇,谋略很多但缺少决断,喜欢带兵打仗但不知道随机应变。就是说诸葛亮领兵打仗只能正面对敌,但如果战场形势发生变化,诸葛亮就不知所措了。(
《晋书·宣帝传》
)
比诸葛亮稍晚一些的陈寿同样对诸葛亮军事才能评价一般。
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部将,马谡失街亭之后陈寿父亲也遭到连坐入狱。陈寿本人也曾在蜀汉当官,后来在晋朝当官。
在他撰写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评论诸葛亮: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翻译:
然而,诸葛亮的才干,训练军队比较擅长,出奇谋却是他的弱点;又治理人民的才干远胜于做为一名将军的谋略。而且,跟他敌对的人,有的得到杰出的人才相助,再加上众寡悬殊,攻和守的局势也不是一成不变,所以虽然每年劳师动众,却不能成功。
然而连年劳师动众,未能成功,大概应变将兵战略,不是他所善长罢!
陈寿的意思是说:诸葛亮只能治理训练军队,搞好后勤,这方面的才能远比他领兵打仗要做得好。
粟裕大将也认为诸葛亮不会打仗。
“诸葛亮是一位政治谋略家,打仗不行,更算不上军事家!即使按《三国演义》的描写,他最主要打过两次胜仗,也就是‘两把火’: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而后一把火还是周瑜烧的。六出祁山,当时魏强蜀弱,而他采取正面推进相持,怎么能以弱胜强呢?人说‘诸葛一生唯谨慎’,从军事上来看是不敢用奇兵,不会打仗”。
诸葛亮虽然自贬三级,也有陈仓城之败,但却依然把持军权不肯放手,以右将军行丞相事。
这只能说明一点,就是诸葛亮恋栈权位。
或许是他想“克复中原,兴复汉室”,让自己青史留名。
但问题是,他的才能不足以支撑他的野心。
人贵有自知之明,但知道了却不去改变,简直是害人害己。
诸葛亮最应该做的,就是交出兵权,当好后勤部长,处理好蜀汉的内政,而把行军打仗的事交给合适的人。这样他也能多活几年,不至于累死。
把自己累死不是本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不值得歌颂,一切都要看结果。
别说自己有苦劳,要说出自己的功劳!
谁是合适的人?
当然是魏延、赵云、吴懿、王平、廖化等人,还有刚刚投奔过来的姜维。
这些人大都是跟随刘备身经百战的猛将,从北方一直打到西南,可谓百战余生,刀口舔血。让这些人去行军打仗再合适不过了。
诸葛村夫一介书生,他的军事才能远不能跟这些将军比。
有一句谚语:一只狮子率领一百只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百只狮子。
魏延是刘备的部曲(亲兵),深受刘备信任和重用,被提拔为汉中太守,镇北将军。
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认为此计谋太凶险而否定。魏延经常埋怨诸葛亮胆怯,恨自己的才能不能尽用。
诸葛亮这个书生,带领一群猛将,就好像一只绵羊带着一群狮子,能打出什么胜仗呢?
他把自己放到了一个不合适的位置上,做他不擅长的事,而且事败之后也不反思,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做,极大地消耗了蜀国的人力物力,战果寥寥,这样做得不偿失。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转载自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