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盛世悬针”盛唐书法名家篆书秀

盛唐广义的可从683~763年,即武则天临朝改制为始到安史之乱结束狭义的盛唐可‘公元713—766年,即唐玄宗开元元年至唐代宗大历元年这五十余年。尤其是唐玄宗自登基以来励精图治,带领王朝上下一心开拓进取,将大唐乃至中华文明推至世界之巅,终得万邦来朝之壮举,史称“开元盛世”。朝中无斗争、边疆无战事,安居乐业的生活也使得全国人口数量稳步提升,至天宝末期总人口已接近八千万。耕地六亿六仟万亩,人均超九亩,粮均350公斤。真正是国富民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艺术家辈出。当时的书法著名的有张旭、怀素的草书,李邕行书,徐浩楷隶、颜真卿的真行、贺知章真草等,篆书以李阳冰声名最大,还有尹元凯和瞿令问,隶书还有唐玄宗、韩择木、蔡有邻和史惟则等。从目前遗石发现盛唐时期名家的篆书以悬针篆为主。悬针篆作为正文的有三大名石,其他的都是碑额和墓志盖篆书。

悬针篆为正文的两块大型摩岩石刻《严华岩铭》①和《峿台铭》②皆为瞿令问所书,盛唐篆书名家,生卒不详。曾任湖南华阳县令。于766年和767年分别在湖南峿溪和阳华岩用悬针篆在摩岩上书写,至今乃是悬针篆最好的法帖。铭文作者均为洛阳籍诗人散文家道州刺史元结元次山。元结《阳华岩铭》明确地说“俾依石经”。这是指瞿令问依据《魏正始三体石经》的体例,用三体书写后面的三十五行铭文,即每字依次用古文、小篆、隶书书写。《古泉山馆金石文编》曰:“所用古文,皆有依据,无一字杜撰,以次见公篆学之精深,实于唐宋诸儒中卓然可称者”。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中亦称“有唐一代悬针之篆,当推瞿氏为第一”。

第三块大型悬针篆石碑是《美原神泉诗碑》③,位于陕西富平县。为垂拱四年( 688年)尹元凯篆书。尹元凯(约公元705年前后在世)唐代书法家,瀛州乐寿人。生卒年均不详。武后时期人。

武则天书写的《升仙太子碑》④中有楷行篆三体。其中篆书"天"字就是悬针篆。笔法是用楷书写篆书,以达到和环境协调一致。

张旭(大约685年—759年),字伯高,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官至金吾长史。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有《古诗四帖》《千字文》等名帖留世。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师承陆彦远,又传之李阳冰,徐浩、颜真卿、邬肜等。张旭篆书目前在墓志盖发现两处,皆悬针篆。分别为742年写的《严仁墓志》⑤(洛阳),743年写的《王之涣墓志》(洛阳)。颜真卿称其“楷法精详,特为真正”确是中允之评。此志作为难得一见的张旭篆书和楷书作品,为我们研究张旭草书篆唐代楷书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贺知章早年迁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年)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曾任秘书外监,肃宗赠礼部尚书。是宰相级别。善草隶,尚有草书《孝经》传世。是初盛唐时著名诗人、书法家,文化界大咖。李白等都得到他的推荐和帮助与张旭、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张旭等人并称“饮中八仙”。

目前洛阳发现其书丹两块墓志,其一是于公元716年勒铭《姚彝墓志铭》。志主是唐前期名相姚崇的长子。墓盖刻有"大唐故光禄少卿姚君墓志铭"12个玉箸篆字。出土于洛阳伊川县的万安山南麓。唐代名相姚崇的家族墓地就在这里。从这12个篆书可见其篆书水平高深,功力深厚,结构优美,形态大方。"禄"字用的古篆字法,又加上草书笔意更显生动。可见其精通六经,熟用古文。字法奇古,行笔精绝。其草书和篆书已达到互通、互补、互为支撑的学术水平。"唐"字写的也不俗,把横写成上孤很独特,一般常见唐人是写横平或下孤。可见其篆书水平已达随心所欲逾不矩的水平。所以唐窦氏兄弟评唐名家书时多讥贬,惟推崇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知贺知章当时书法之声誉。在其篆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初唐670年刻于山西的篆书《碧落碑》的身影。也可能取法李斯秦篆。其二是近年洛阳出土的于726年写的《裴子余墓志》⑥。墓志盖有"裴孝公志"四个悬针篆字。这是67岁的贺知章任职礼部侍郎时,主要工作是负责全国学校事务以及科举考试等。当时的太学书法教材《说文》《三体石经》和《字林》的小篆都是悬针篆,他受流行书风影响写的"裴孝公志"四字略显随意水平一般。

李邕(678年—747年),字泰和,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汉市江夏区)人。唐朝大臣、书法家,博学多才,少年成名。起家校书郎,迁左拾遗,转户部郎中,调殿中侍御史,迁括州刺史,转北海太守,史称“李北海”。因交好宰相李适之,为中书令李林甫构陷,含冤杖死,时年七十。唐代宗即位,追赠秘书监。李邕行书成就最大,有自撰自书碑八百通,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数种碑帖,影响最大的要数《李思训碑》和《麓山寺碑》。书法风格个性突出,传承脉络清晰。李邕以碑颂、碑刻知名天下,并且是史上撰文碑颂数量最多的书家,明代董其昌盛赞其书法“北海如象”,清代冯班则称“李北海如俊鹰”,李邕的人品、情操和他扶摇抟风的行书艺术,喻之为象和俊鹰确然并不为过。他写的墓志盖篆书也不一般,为加粗装饰性悬针篆书,如730年刻的《臧怀亮墓志》上刻"大唐故羽林大将军东莞公臧府君墓志"16字加粗装饰性悬针篆字(陕西三原县)和《云麾将军李秀碑》⑦九个加粗悬针篆书字。

颜真卿(709年-784年,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其书法楷书和行书成就最大,世称"颜筋柳骨。前期其自书篆书在墓志盖上启今发现有四处,皆悬针篆。730年刻《大唐故臧府君志铭》(三原县)。741年写的《王琳墓志》(洛阳)、747年写的《罗婉顺墓志》⑧(西安),749 年写的《郭虚已墓志》(洛阳)。碑有四通,后期书风受李阳冰影响,带有玉著篆风格。如754年任平原郡太守时立的。《东方朔画赞碑》是772年写。《臧怀恪碑 》碑额有颜真卿自书悬针篆九个字。为63岁时撰文并书。《宋璟碑》是颜真卿65岁任抚州刺史上柱国时书写。正中阴文篆书“大唐故尚书右丞相赠太尉文贞公宋公神道之碑”二十个大字。《殷夫人碑》是大历十二年(777年)立。颜真卿68岁任湖州刺史为其姑母颜真定写的。原碑在洛阳玉虚观,毁于抗战中,现在仅有拓本可看高190厘米。四面环刻,悬针篆额横题“唐钱塘丞殷君夫人颜君之碑”12字,分刻两面。

邬肜(生卒年不详),字弘厂,号北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代著名书法家。为唐玄宗开元间兵曹,肃宗、代宗时为翰林侍书。其书法造诣在盛中唐书法发展史上举足轻重。其擅长行书、草书,尤其草书在当代有重要影响。史传唐吕总《续书评》中评唐人善草书者,自张旭至怀素十二家,邬肜名列第六,评其书为『寒鸦栖木,平冈走兔』。师从于张旭,与颜真卿是同学,又曾是著名书家怀素的老师表兄。而2009年洛阳出土的《唐侯知什墓志》⑨为邬肜748年所作的柳叶篆,是目前惟一传世之作。

李阳冰字少温(大约721~787年)。唐真行草大家不计其数,但以“篆书著成一代”的,只有一个李阳冰。目前遗留李阳冰碑版多为宋人所仿作,而用悬针篆真迹留下的只有于765年鄂州的摩岩石刻《怡亭铭》⑩。李阳冰《崔祐甫墓志铭》出土于洛阳。上有"唐相国赠太傅崔公墓铭并序"共12个玉箸篆字。

徐浩(703~782年), 字季海,越州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唐代大臣、书法家,宰相张九龄外甥。官至集贤殿学士,太子太师。书法上楷书隶书成就突出,时以"颜徐"名世。作品很多,目前发现两块墓志盖篆书皆为悬针篆。《陈尚仙墓志》(11)全称"唐御史大夫张公故夫人颖川郡夫人陈氏墓志铭并序"。2003年春,出土于河南洛阳红山乡,从现有研究徐浩书法资料看,738年《陈尚仙墓志》为迄今发现的徐浩楷书的第一志,徐浩时年35岁。墓志盖为悬针篆书9字"唐颖川郡陈夫人墓志"。其二是781年《论惟真墓志》,墓志盖有悬针篆12字"唐赠灵州大都督论公墓志铭"。

裴迥774年篆书《嵩阳观圣德感应碑》(12),号称中原碑王。碑额上部有碑名《大唐嵩阳观祀圣德感应之颂》12个悬针篆字。

史惟则(生卒年不详),唐朝著名书法家,官至殿中侍御史,人称史侍御。广陵人,今江苏扬州人,尝为伊阙尉,集贤院待制,后至殿中侍御史集贤直学士,传世的书迹众多,以隶书为主。有《大智禅师碑》等,在西安碑林。是著名唐隶碑刻之一。而开元年间其隶书《邵润之诔并序》H碑的碑额为悬针篆所书。而后期如大历六年(771)(13),全称《唐故中大夫福州刺史管府君神道碑并序》,一九八○年河南省洛阳市东花坛南五十米处出土。唐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立。题额悬针篆书"大唐故福州刺史管府君之碑"十二字。碑文隶书,苏预撰文,史惟则书丹并篆刻。

韩择木,昌黎(今属河北通州)人。生卒年不详。唐代书法家。活动于开元年间(713~740)。韩愈叔父。韩择木20岁便进入国子监成为太学生,唐玄宗开元时,官至工部尚书、右散骑常侍,择木善八分,虽无唐玄宗八分那样浑厚,可是很秀劲。代表《唐上都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之碑》(14)碑额玉著篆。

蔡有邻,唐代书法家,济阳郡考城县(今河南省兰考县、民权县)人。唐朝书法家、官至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活动713-755年间。擅长隶书,严劲而有情致。善八分书。遗迹有《尉迟迥庙颂》、《卢舍那佛像记》等。公元736年刻立《庞君清德碑》(15)的碑额为悬针篆所书。

梁升卿,安定乌氏(今甘肃镇原县)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少好书法,以八分书知名。开元二年,进士及第,历任奉天县尉、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任莫州刺史。723年撰写《御史台精舍碑》。篆额为玉箸篆。731年撰写《张说墓志铭》(16),全称《唐故尚书左丞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墓志铭并序》,张九龄撰文。墓志盖有悬针篆书12字"唐赠太师燕文贞公张公墓志"1999年秋出土于河南洛阳伊川县吕店乡万安山南麓袁庄村。

还发现《唐说文木字旁残卷》共188字(17)。其中的小篆全是悬针篆,其渊源在于洛阳《魏三体石经》。其在太学书学皆必修课。学制说文三年,石经两年,字林一年。莫友芝考鉴《唐写本》残卷为张廉臣所赠的《唐写本》残卷只有六纸,有木部汉字188个。残卷中大字为篆书上的“悬针体”,小字为楷体,唐人书风,端正典雅,写本中的木部汉字起于“械”字止于“楬”字,卷末有宋代藏书家米友仁的鉴跋题记。为宋代的皇宫藏书,最接近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盛唐时期由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从武周时期加强科举制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武则天重视文字传承和创新,李隆基喜欢篆隶弘扬书法艺术,在太学大力加强书学教育,《三体石经》要学习三年,《说文解字》要学习两年,《字林》要学习一年。从武周到盛唐近五十多年的强化教育,对篆隶发展极大促进。盛唐书法水平达到了鼎盛,名家辈出,群星璀璨,真可谓空前绝后。

墓志盖和碑额是篆书的主要载体,盛唐篆书以悬针的面貌为主,志盖多阴刻,无界格,书写性增强,艺术风格多样,但以悬针篆为主,如张旭,颜真卿等,线条瘦劲生动。突出了《说文》和《石经》为主的风格。还有韮叶篆如邬肜等。篆书名家前期武周时有尹元凯,开元时有瞿令问和袁滋。盛唐后期至中唐李阳冰铁线篆承接秦篆,横空出世,成为唐代篆书中兴的代表和一代大家。不论从太学书学教材、墓志盖及碑额看下来,就会发现从中唐至今被后代奉为正统的李阳冰篆法,在盛唐其实是另类。而悬针篆才是篆书主流和流行书体。承袭汉魏,一脉相传,源渊流长。在李阳冰为首的教育主管领导和书法名家共同努力下,恢复篆书法度,推陈出新,促进了篆书的兴盛发展。

唐代篆书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对篆书本身的复兴,而且使人们开始重视对古文字的继承,这对中华文化和汉文字的传承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促进唐代石刻书法及篆刻艺术的发展。盛唐篆书之美,影响深远,在中国书法史上应该占有重要地位。

当代美学大家宗白华之《中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中这样评价悬针篆:

“至其悬针垂韭之笔致,横直转折,安排紧凑,四方三角等之配合,空白疏密之调和,诸如此类,竟能给一段文字以全篇之美观,此美莫非来自意境而为当时书家之精心结撰可知也。"

参考资料:

1、浅谈唐代墓志盖篆书,黄浩,《文教资料2018年05期》

2、唐代墓志盖篆书题铭艺术流变与价值概论,曹思佳;陈原川《大众文艺2020年05期》

3、 朱关田著《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

孙伟艺术简介: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隶名家,高级教师。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直书协常务理事,河南省直文联先进艺术工作者。河南省酒协酒文化专委会主任。第八届中国诗歌春晚诗酒顾问。"孙伟悬针篆"电脑字体和《悬针篆书法》教材两项国家版权局著作权人。

主办:洛阳市隋唐史学会

审稿: 王恺

策划:安锋

编辑:零零

(ID:suitangshixuehui)

欲知隋唐事,走进隋唐史

交流河洛文化,传承隋唐历史

欢迎您关注洛阳市隋唐史学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