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是我国城市最密集、工业基础最雄厚的区域之一
,
在我国的整体发展战略中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升京津冀区域整体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京津冀发展概况
京津冀地处华北平原,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其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如下。
1.
资源状况:京津土地资源相对不足,区域水资源匮乏
京津冀地区土地面积
21.6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
2.3%
。
北京、天津作为京津冀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土地资源总量相对较低,占全国土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
0.2%
和
0.1%
。
京津冀属水资源匮乏区域,水资源总量不足全国的
1%
,相对于常住人口和
GDP
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
8.1%
和
10.4%
)明显偏低。
2.
人口状况:人口高度聚集,年龄结构老化但仍处于红利期
2014
年,京津冀地区常住人口
1.11
亿人,占全国的
8.1%
。其中,北京、天津人口高度聚集,人口密度分别为
1311.1
人
/
平方公里和
1289.8
人
/
平方公里,均为河北省(
393.4
人
/
平方公里)的
3
倍以上,为全国平均水平(
142.1
人
/
平方公里)的
9
倍以上。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
8.7%
,天津市为
8.5%
,河北省为
8.2%
。三地均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但京津冀总人口中
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占
77.22%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
3
个百分点;总抚养比
[1]
为
29.5%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
5
个百分点,表明京津冀地区仍处于人口红利期。
3.
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呈阶梯状分布
2014
年,京津冀三地
GDP
总量达到
66474.5
亿元,占全国的
10.4%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
8863.8
亿元,占全国的
11.7%
。
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从人均
GDP
看,
2014
年,北京、天津人均
GDP
均超
1.6
万美元,而河北仅为
6500
余美元,不足京津的
1/2
;从产业结构看,北京以三产为主,比重达到
77.9%
,并呈明显的高端化趋势,天津、河北二产比重仍在一半左右,分别为
49.4%
和
51.1%
;从城镇化率看,京津冀三地城镇化率分别为
86.4%
、
82.3%
和
49.3%
。综合判断,北京
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天津处于工业化阶段后期,而河北尚处于工业化阶段中期。
4.
法人单位:二三产业法人单位占全国比重有所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优势明显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
京津冀二、三产业法人单位数为
128.1
万个,占全国的比重为
11.8%
。与
2008
年二经普相比,增加
47.9
万个,增长
59.8%
;占全国的比重提高
0.5
个百分点。
从法人单位的行业分布看,京津冀地区排在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
28.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4.3%
),制造业(
13.4%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8.5%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7.7%
),五个行业法人单位数合计占
7
成以上。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单位数占比较高,数量上优势明显。
5.
从业人员: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比重基本稳定,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比近三成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
京津冀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为
3024.9
万人,占全国的比重为
8.5%
。与
2008
年二经普相比,三地从业人员增加
715.7
万人,增长
31%,
在全国占比与
2008
年(
8.46%
)基本持平。
从行业分布看,京津冀从业人员中位列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
28.1%
),批发和零售业(
11.3%
),建筑业(
8.8%
)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9%)
,五个行业从业人员占三地的
6
成以上。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成效
2014
年以来,京津冀三地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启动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交通、生态一体化初见成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
1.
产业方面:着力加强产业对接协作,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取得新进展
一是
对接合作稳步推进,辐射转移初见成效。
2014
年,
北京
搭建产业疏解合作平台
30
个,推进产业疏解项目
53
个;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累计设立分支机构
1532
个。
天津、河北
积极推进三地承接协作。天津加快推进未来科技城、京津产业新城等
12
个承接平台建设,全年引进北京项目
538
个。河北从京津引进资金
3757
亿元,占引进省外资金总量的
51%
。
二是
技术合作力度加大,研发投入较快增长。
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对津冀科技辐射力度不断增强。
北京
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共
3475
项,同比增长
9.4%
;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
83.2
亿元,增长
16.8%
。同时,
三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研发实力差距呈缩小趋势。
2014
年,京津冀三地研发
(R&D)
经费支出之比由
2013
年的
1:0.36:0.24
调整为
2014
年的
1:0.37:0.25
。
三是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高端产业加快发展。
2014
年,京津冀三地积极推进产业升级,高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其中,
北京
高端产业引领特征明显。
2014
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7.9%
,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2.7%
;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发展较快,
3
个行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
50.5%
。
天津
高端制造业贡献突出。
2014
年,装备制造业产值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43.0%
。
河北
高端制造业发展势头较好。
2014
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8.8%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
20.6%
。
2.
交通方面:积极推进交通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交通体系取得新进展
一
是
交通一体化加快推进。
2014
年,京津冀三地交通服务一体化进一步加强,北京与河北公交出京线路达到
36
条,月客运总量突破
1100
万人次。同时,交通协作稳步推进,互联互通取得积极进展。
2014
年末,京港澳高速河北段拓展工程全面完成,京昆高速涞水至北京西南六环段
75
公里“断头路”全面通车。
二是
公路里程稳步增加。
2014
年末,京津冀三地公路里程合
计
达到
21.7
万公里
,比上年增加0.56
万公里,增长
2.7%
,增速高于全国
0.5
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为
4.9%
。
3.
环境方面:联动开展大气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
全面加强污染防治,空气质量有所提升。
2014
年,京津冀三地全面加强污染防治工作。
北京
制定《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限增量与优存量并举,全年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
392
家;改造燃煤锅炉
6595
蒸吨,压减燃煤
280
万吨,淘汰老旧机动车
47.6
万辆,基本淘汰黄标车。
天津和河北
在淘汰黄标车及老旧汽车、关停污染企业、改造燃煤锅炉、加大高耗能产业限产力度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在京津冀三地共同努力下,空气质量有所提升。
2014
年,京津冀地区细颗粒物(
PM2.5
)年均浓度降至
93
微克
/
立方米,比
2013
年下降
12%
,空气质量年平均达标天数为
156
天。
二是
积极实施水资源涵养项目。
2014
年,京津冀三地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签署生态环境建设合作协议,完成
10
万亩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
25
万亩张家口坝上地区退化林改造、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治等一系列生态项目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形成了三地联手开展生态环境修复新局面。目前,北京森林覆盖率已超过
40%
,天津森林覆盖率在
10%
左右,河北森林覆盖率接近
30%
。
三、
2015
年以来京津冀经济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京津冀三地继续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虽然经济增速在全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有所回落(北京
1
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6.8%
,增速比上年全年回落
0.5
个百分点;天津增长
9.3%
,回落
0.7
个百分点;河北增长
6.2%
,回落
0.3
个百分点),但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民生领域发展向好,三地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1.
三产比重继续上升
随着“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京津冀三地三产比重继续上升。
1
季度,三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
80%
、
50.7%
、
39.3%
,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
1.5
个、
5.9
个和
6.2
个百分点。
2.
工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1-5
月,北京
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1%
,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
8.3
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
89%
。天津装备制造业中重点行业增长较快,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气机械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29.3%
、
20.6%
和
1
4.2%
。河北工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装备制造业增长
8.8%
,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
4.3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节能降耗继续推进。
1
季度,京津冀三地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
分别下降
8.3%
、
1.4%
和
2%
;规模
以上工业
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
12.1%
、
9.9%
和
6.4%
。
3.
重点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
1
季度,京津冀三地服务业稳步增长。其中,北京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7.2%
,金融业、科技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增势较好,分别增长
18.7%
、
11.3%
和
9.3%
。天津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0.7%
,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服务业增速为
9.4%
,金融业保持了较高增速,增长
10.3%
河北服务业
增加值增长
8.8%
,其中金融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增长
16.2%
和
12.3%
。
4.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民间投资较快增长
京津冀三地民间投资均保持快速增长。
1-5
月,北京完成民间投资
935.3
亿元,同比增长
20.3%
,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4
成以上(
40.7%
)
。天津完成民间投资
2950.1
亿元,增长
13.4%
,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
59.7%
。河北完成民间投资
7038.8
亿元,增长
15.4%
,占
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
80.1%
。
5.
消费品市场新兴模式逐步发力,网上零售快速增长
1-5
月,北京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3955
亿元,增长
5.7%
;天津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065.44
亿元,增长
10.5%
;河北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355.9
亿元(限额以上),增长
6.8%
。
北京和天津网上零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1-5
月,北京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
628
亿元,增长
39.3%
;天津实现网上零售额
74.62
亿元,增长
1.3
倍。
6.
民生领域发展向好
价格涨幅低位运行。
1-5
月,北京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涨幅为
1.5%
,天津累计涨幅
1.4%
,河北累计涨幅
0.5%
。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1
季度,三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13503
元、
9605
元和
6698
元
,同比分别增长
8.4%
、
8.7%
和
9%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6049
元、
5360
元和
3028
元
,分别增长
9.1%
、
9.8%
和
9.8%
。三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