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于
古希腊
时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
柏拉图
(Plato)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
公元前4世纪
亚里士多德
(Aristoteles)认为
地理位置
、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
希腊
半岛处于炎热与寒冷气候之间而赋予希腊人以优良品性,故天生能统治其他民族。这些论点无法解释当时希腊半岛各民族的历史进程,但却影响深远。
16世纪初期法国
历史学家
、
社会学家
博丹(Jean Bodin)在他的著作《
论共和国
》中认为,民族差异起因于所处自然条件的不同;不同类型的人需要不同形式的政府。近代
决定论
思潮盛行于18世纪,由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率先提出,被称为社会学中的地理派,或历史的地理
史观
。
法国启蒙哲学家
孟德斯鸠
(Mon-tesquieu) 在《
论法的精神
》一书中,将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扩展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
宗教信仰
、
政治制度
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热带地方通常为
专制主义
笼罩,温带形成强盛与自由之民族。
这些论点对照欧洲中古以来近代政体沿革也难于自圆其说。1881年英国历史学家巴克尔(H.T.Buckle)在《英国文明的历史》一书中认为个人和民族的特征服从于
自然法则
。哲学与物理学中的
机械决定论
思潮亦给地理学中的决定论以有力的推动。这种从外部自然条件中寻找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因的荒谬的
外因论
,在当时却起着积极的进步作用。
启蒙运动
的思想家用地理
唯物主义
反对唯神史观,以地理环境特点说明
君主专制制度
的不
合理性
;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作用也决定了这一思潮的广泛影响。传统的
地理学家
们程度不同地受到决定论思潮的影响,如洪堡写道:“我要努力证明自然条件对道德和人类命运的经常的、无所不在的影响。”
李特尔
认为由于英国“位置在众港湾从各方面包围的中央,所以自然地成为海洋的统治者。”第一个系统地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F Ra-tzel),他在《人类地理学》一书中机械搬用达尔文生物学观念研究
人类社会
,认为地理环境从多方面控制人类,对人类生理机能、
心理状态
、
社会组织
和经济发达状况均有影响,并决定着人类迁移和分布。因而地理环境野蛮地、盲目地支配着人类命运。这种环境
控制论
思潮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
欧美
地理学的理论基石。在德国地理学界中,宣扬并推崇这一理论的有
赫特纳
、魏格纳(A.Wegener)、
施吕特尔
(O. Schlter)等。拉采尔的学生地理学家
辛普尔
(E.C.Semple)将这一思潮宣扬于美国,在《美国历史及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书中一再加以发挥,认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特定
自然环境
造成的。美国地理学家亨丁顿(E. Huntington)于1903~1906年间在印度北部、中国
塔里木盆地
等地考察后发表《亚洲的脉动》一书,认为13世纪蒙古人大规模向外扩张是由于居住地气候变干和牧场条件日益变坏所致。
1915年他又出版《文明与气候》,创立了人类文化只能在具有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发展的假说。1920年他在《人文地理学原理》一书中,进一步认为自然条件是经济与文化
地理分布
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决定论本身在不断变化
,
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不断发展与完善
。地理环境决定论亦可称之为
自然决定论
,它是人类对自然与人关系的思考,揭示了
自然与人为一
,不可分离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