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语言在语音、词汇上具有较多的自身特点。公元前666年,楚令尹 子元 率军伐郑,郑无备,“县(悬)门不发”,子元惊疑,“楚言而出”,说:“郑有人焉。”说明 楚语 与郑语有差异,当然郑语和其它国家语言是否相同也有疑问, 战国七雄 文字都各不相同,语言自然也可能各有特点,拥有一些各自特别的词汇。
见于文献记载的楚语特别的词汇不多。最突出的一例,是《左传·宣公四年》谓 令尹子文 原名为 斗谷于菟 ,并说:“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故命之曰 斗谷於菟 。”
扬雄 方言 》中,楚与魏、卫、宋、郑、韩,吴、齐、巴、秦之中的某一地区共有的词汇约70个,其中与吴共有者占了一半以上,反映楚、吴比较接近。
文字,在人类 文化史 上是发蒙启昧的关键,是一个民族进入 文明时代 的标志。楚文字承袭商周文字,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 地理环境 诸方面的影响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风格,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
西周时期的楚国文字,与中原诸国的文字还没有多大区别。楚公家钟铭文就与 宗周钟 的铭文风格类似,气势浑厚,规整,略显波折。春秋至战国中期,楚国文字形体逐渐趋向修长,笔划细而首尾如一,排列比较整齐美观,笔势圆转流畅,风格自由奔放。如王孙浩钟、 王孙遗者钟 楚王 熊章作 曾侯乙 博等。从下寺2号楚墓出土的 王子午鼎 与山东 大店 2号墓出土 编钟 铭文的对照中(图1),可以发现楚字的特色,这种楚字,略具虫形,是 虫书 的雏形。战国中期以后,竹简、帛书式的 手写体 主导地位 ,铜器铸铭、刻铭均受其影响。字形趋扁平、体势简略,横笔昂首,首粗尾细,有的波势挑法己具后世隶书雏形。如 江陵 望山天星观竹简、 荆门 包山竹简 、长沙 楚帛书 等等。春秋末,在篆书的基础上,附加鸟形装饰,使文字艺术化,此即所谓“ 鸟篆 ”的起源。如楚王孙鱼铜戈铭文共有六个字,均附有鸟形,富有情趣,表现了楚人对 鸟类 的特别钟爱。与之相关系,楚人的 篆刻艺术 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图2,“冷贤”印)。楚文字从形体上看与中原 古文字 有渊源关系,但又不尽相同于中原 甲骨文 、铭文、篆文一脉相承的“古篆体系”,在“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 春秋战国 时代,楚人按照自己的生活和 语言特点 独立创造了不少新字。如见于 铜贝 (亦称 蚁鼻钱 )的“聚”;见于 江陵 望山楚简 的“歇”;见于楚帛和金铭的“蔓”;见于 楚简 及铭文的“戴’等字,既不见于他国,也不载于先代“ 古篆 ”,已突破了中原古代文字的范围。这些新字虽使今人很难释读,但在当初必生动地记录了楚人的语言,表现了楚人的新变精神和 创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