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第21屆上海排名於2023年8 月15日(二)公布,美國哈佛大學毫不令人意外地在這項國際排名中蟬聯地21次榜首,第二、三名仍與去年一樣,分別為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

此排行榜源於中國政府欲了解中國大學和國外大學的差距、並分析中國的大學在全球高等教育體系中之目的,在2003年由中國交通大學創建,並在2009 年起改由上海軟科公司發表,故簡稱上海排名。排名工作從考察2,500多所學校之科學研究活動開始,接著篩選出1,000 所進入排行榜。這項學術排名主要評鑑指標包含: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國際傑出數學發現獎)的校友數,占10%;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簡稱Award)的教師數,占20%;各學科領域被高度引用研究人員數,占20%;科學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SCI、SSCI等期刊論文上的發表數,占40%;以及每位教師平均學術表現,占10%。不過,因教育品質、學生的畢業升學率、畢業生的就業率或學術自由等並未列入參考評比項目,故此排行中的大學評鑑標準經常受到批評。

負責排名的上海軟科公司今年在新聞稿中特地指出,2023年中國大學上榜的數量(191所)首次超過美國(187所)。儘管如此,美國院校仍在前15個名次中佔12位,穩居世界大學排名的主導地位。

第一所出現在總學術排名前15名內的非英美院校,是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Université Paris-Saclay),與2022年相比上升一個名次,晉至第15名,領先較去年倒退兩個名次的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事實上,這所大學在2020年初透過併校成立後便名列第14名(2021年更躍至第13名)。目前巴黎薩克雷大學在法國仍屬實驗性機構,預計在2025年之前取得大型院校機構( grand établissement ,在教學、科研、行政及財政等方面享有自主權)之地位。

今年有27 所法國大學進入1,000所大學校院排名,較去年減少了 1 所,但仍佔所有法國大學數量的三分之一。然而在前500 名大學中,法國有18所大學上榜,比去年增加2 所。對於今年排名結果,法國高等教育部長荷泰佑(Sylvie Retailleau)在排名公布當年發表的新聞稿中表示十分驕傲:「2023 年的世界大學排行再次凸顯了法國教師及研究人員和投資成果。」

事實上,為遵守2003年訂下的排行標準,法國歷屆政府皆實施了部分配套政策,例如鼓勵高等教育機構合併,希望藉此提升法國院校在世界排名的地位與國際知名度,即使時至今日仍有反對聲浪。

巴黎薩克雷大學匯集了前巴黎南大學、四所高等院校(巴黎農業科技學院、中央高等電力學院、巴黎薩克雷高等師範學院、光學研究所研究機構)及七個國家研究機構,共擁有 48,000 名學生、9,000 名研究人員和 230 個實驗室,在法國研究界內地位不可小覷。「院校 整合政策產生的 16 所院校中,便有12 所進入排名,上海排名證明了法國大學新整合模式的成功。」荷泰佑說道 ,她在 2022 年成為高等教育和研究部長前,曾 擔任巴黎薩克雷大學校長。

今年法蘭西島大區的另外三所大學也躋身前 100名內:巴黎文理大學(PSL)退後一名(第41名) 索邦大學( Sorbonne Université) 下跌三個名次(第46 名) 由巴黎第五大學( Université Paris-Descartes )和巴黎第七大學( Université Paris Diderot )於 2019 年合併的巴黎西岱大學( Université Paris Cité ),則上升了 10 個名次(第68 名)。

如同 2022年,格勒諾布爾-阿爾卑斯大學( les universités Grenoble-Alpes)和史特拉斯堡大學(Strasbourg)仍保持在第101至150名之間,而艾克斯-馬賽大學( U niversité d’Aix-Marseille )與蒙彼利埃大學( U niversité de Montpellier )則跌至第 151至200名。里昂第一大學( U niversité de Claude-Bernard-Lyon-I )、波爾多大學( université de Bordeaux) 和洛林大學( U niversité de Lorraine )緊隨其後,排名在第 201至300之間。蔚藍海岸大學( U niversité de la Côte d’Azur )和雷恩大學( Université Rennes-I )在不同類組比之前的排名上升了名次,而普瓦捷大學( U niversité de Poitiers )則重新回到上海排名中(第 801-900 名)。在上榜的27 家法國院校中,有14 所(含排行榜中前12 名法國學校 )列於法國高等教育 卓越計劃 科學創新領域經濟計劃 》補助的 17 所高等機構之中,每年獲得數百萬的公共補助。

提供資料單位:

駐法教育組編譯

資料提供時間:

2022 8

譯稿人:

駐法教育組

原始資料來源:

2021 8 15 « 世界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