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电影:《1917》奥斯卡最佳摄影的魅力


以后计划在 每周三晚 更新。每次更新会从摄影的角度去聊一部电影,欢迎留言交流哦~
内涵剧透,谨慎阅读。
疫情之后,随着各大影院陆续开放,我也在第一时间走进了电影院,作为第一部电影,我选择观看的则是口碑爆棚的《1917》。这部电影斩获了包括
奥斯卡最佳摄影
在内的35项大奖。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1917》这部电影,以及片中几处让人印象深刻的镜头。以下内容涉及剧透,斟酌阅读。
战争电影里的“诗意”
《1917》有着不同于其他战争片的“唯美”。很多战争电影会把笔墨放在战争的悲壮,惨烈上。 但《1917》似乎没有这么做,没有大规模的厮杀,也没有英勇就义的特写。
相反,他带来的是及其真挚朴素的情感,同时也穿插战争的残酷在其中。电影全程在这两种情感之间起伏,节奏张弛有度,让人欲罢不能。当然这个是导演,编剧,摄影共同努力营造出的感觉。 如此情感上的起伏,我们可以从好几处情节看到
1.无垠的草原,随风摇曳的小黄花,树下小憩的两位主角。整体类似色的暖色配色,让人感到温馨又自然
2.湍急的河水和漫天的樱花。因为是凌晨,蓝色(冷色)的主色调凸显了环境的静谧,搭配了对比色,粉色(樱花花瓣),给画面带来了一丝生机。
3.主角们经过种满樱花的农场,布雷克因为母亲有一个花园,对各种品类的樱花树如数家珍。
整体的环境和配色让人置身桃花源,但是剧情上的急转直下往往紧随其后,同时视觉上的一些变化也伴随着剧情的转折
1.主角们结束休息从草地上离开,镜头里一下子多了很多冷色调的金属质感道具,柔和的气氛一下被打破。
2.在河道下游,樱花落在成堆的尸体之上(图片就不放了)
3.全片最大的悲剧也发生这个农场,主角之一的布雷克永眠在樱花树下。
4.
一些细节
除了上面提到的情感上的起伏,整个电影中的一些台词和细节也很能抓人心弦。
1.主角们来到一处德军地堡,德军早已撤退,斯科菲尔德在一处床铺前驻足,床头的一张照片被人遗忘再次,忽然意识到,照片主人可能已经战死,所以这张照片已经失去意义
2.完成任务后的斯科菲尔德,并没有得到什么奖赏,只有指挥官的“冷水”:“结束战争的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战至最后一人”,此时的色调也进入了暗调,只有一圈轮廓光打在了两人的身上
3.斯科菲尔德一开始说他并不想家,每一次回家就会迎来下一次的离别,而每一次离别很可能是永别。最后斯科菲尔德又来到了一棵大树下,朝着阳光,掏出家人照片,我想,此刻,他还是想回家的吧
5.导演为了整部片子的调子统一,所有镜头都要在阴天拍摄。电影中惟一有阳光的画面就是电影的结局。
4.构图
让我们再回到电影的构图上面,最出彩的可能要属电影里不断出现的框架构图了,这样的构图方式,总是能把人带到画面中去。
第一个构图可能是本片里我最喜欢的镜头了,斯科菲尔德来到一处破败的城镇,远处的教堂在黑夜里燃烧,黑暗将其包围,左侧的十字架颇有宗教意味,强烈的光影对比也把人吸引进了画面
然后是这电影的海报,主角们行走在樱花之间,前景的铁丝和樱花也象征着“残酷”和“诗意”
斯科菲尔德坐在其他部队士兵的中间,周围的热闹和他没有太大关系,只是淡淡的说到:本来是两个人的。
最后感谢阅读,也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城南调色室,和我们一起扯皮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