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饮篇》读后感
报名某个哲学读书会去分享柏拉图的著作,上次分享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次分享的是柏拉图的《会饮篇》,以下内容是分享的稿子。
正文稿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柏拉图的《会饮篇》。分享之前先跟大家介绍一下,柏拉图是 古希腊 伟大的 哲学家 ,也是整个 西方文化 中最伟大的 哲学家 和 思想家 之一。他跟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
在讲述《会饮篇》之前,我想做一个简短的补充,《会饮篇》的作者是柏拉图,但是整本书讲述的却是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去参加一场聚会,整个聚会中大家的发言与对话,就像我们中国的《论语》,作者是孔子的学生,但是记载的却是孔子跟其他人的对话。如果看过《理想国》,那你肯定知道,柏拉图的《理想国》也是借助苏格拉底之口讲述了他的观点。
这本书我完整地看了两遍,我蛮建议大家也去看的,整本书就六十页左右,可能放在书包里坐会地铁或者睡前读一读就看完了。这本书虽然非常短,但是它非常经典,涉及的理论有:古典诗学、文学创作论、文艺美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道德、性别文化、经典理论等等,讲的话题只有一个,就是关于爱的哲学。
爱情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的人会觉得爱情是需要轰轰烈烈的,两个人一定要去到浪漫的土耳其;有的人会觉得爱情是粗茶淡饭,就是简简单单的生活。每个人对于爱情的理解是不一样,那一本只谈论爱情的书,能流传两千多年,它里面的爱情又是什么呢?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这本书吧。
一次流传千年的宴会对话
可能大家听到这个本书的名字:《会饮篇》,会比较陌生,因为它不像我们平时看到的书名。是的,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名词,在古希腊,人们在庆典活动以及祭神仪式之后,举行私人性质的聚会,在聚会过程中饮酒聊天谈话的活动,就叫做“会饮”。
这本书就是记录这样的一场会饮,在公元前416年,悲剧诗人阿伽松为庆贺他的作品获奖了,就邀请朋友到他家中举办这样的一次会饮。
邀请的人有这些,他们分别是厄律克西马库(医生)、斐德罗(热爱修辞的学者)、鲍萨尼亚(法律专家)、阿里斯托芬(喜剧诗人)、阿伽松(主人,悲剧诗人)、苏格拉底。如果名字记不住,大概知道这些人的职业就可以了。
故事的起源就是这么一群人在一起喝酒庆祝,文人相聚,肯定会想着大家一起找个话题聊聊天,于是厄律克西马库(医生)发起,这个医生就说: 为什么所有颂神诗和赞美歌都献给其他神灵,但就是没有一个诗人愿意创作一首歌赞美如此古老、如此强大的爱神?这么伟大的神灵得不到我们大家的赞颂,有点荒唐了吧。
于是他就建议在场各位趁今晚这个愉快的夜晚,我们从左到右,一个个来赞美一下爱神,在经过大家的一致统一,于是所有人就开始一起赞美爱神。
因此,听到这里,相信你已经发现了, 这篇文章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大家一起来:赞美爱神。 于是大家就按照顺序从左到右开始发言了,一共是六个人发言,苏格拉底最后发言。
1.年轻人的爱情是什么呢?
首先第一个发言人是斐德罗,他是一个年轻人,一个热爱修辞的学者。
他说:诸神在任何情况下都尤其敬重被爱情激发出来的勇敢,一旦被爱者对爱他的人表现地如此忠心,诸神都会更加惊愕、兴奋和仁慈。在爱情的激励下爱者总是比被爱者更加接近诸神。
斐德罗的话比较浅显易懂,他就是想跟大家说,如果我们爱上一个人了,就算他是胆小鬼也会在爱情的激励下变成一名勇士。所以 爱神能够让我们充满勇气,变得勇敢。
他举了几个例子,比如说可以让两个相爱的人一起上战场,这样子相爱的人即使临阵脱逃,也会害怕被自己喜爱的人看到。再比如,只有爱能使人为了挽救他人的性命而牺牲自己,他举了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王后,为了心爱的国王,自愿代替丈夫去死,从而把丈夫从死神那里救回来。
第一个发言到此就完毕了,看到这里大家已经理解, 斐德罗赞颂的爱情,很像我们现在很多的年轻人观点,即爱让一个人变得勇敢,敢于主动去做一些事情,甚至像很多经典著作一样,为爱去牺牲自己。
2.法律专家的爱情是什么呢?
一提到法律专家,可能大家会觉得这个人要开始文邹邹,说一堆我们听不懂的法律名词了。其实并没有,这个法律专家用他的法律思维帮助大家把这个话题梳理了一下。
他说: 在开始赞美爱之神前我们要指出我们赞美的爱神是哪一种,才能用高尚的言辞赞美他的神性。他觉得爱神分两个,一个没有母亲,她来自苍天本身,天上的爱神;一个是宙斯的女儿,是一个地下的爱神,因此爱也应当分为两种:天上的爱和地下的爱。
听到这个可能大家就疑惑了,为什么会分两种爱,这天上的爱跟地下的爱又有什么区别呢?
鲍萨尼亚就接着说:地下的爱,是一种非常世俗的爱,这种爱统治着人的情欲,使人关注的是肉体而非灵魂,他们追求肉体的享受,根本不在于这种享受是高尚的还是卑鄙的。
相信这方面大家应该比较能感受,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会经常说到的酒肉情侣或者酒肉之交之类的,在一起只能吃喝玩乐蹦蹦迪,无法交心。
这种爱情,只要找到一起作乐的对象,两个人就能玩得很开心。但是这种爱有一个缺点,就是这种人的爱的对象是变化的、短暂的,所爱的人一旦年老色衰,他就远走高飞。你不会永远是18岁的小姑娘,但总有下一个18岁的小姑娘呀,这种人遇到下一个可以作乐的,他就背弃从前的信誓,所有甜言蜜语都成了谎言,就是我们俗称的渣男。
基于这方面的原因,鲍萨尼亚说 年轻人如果在各种好处的诱惑下接受爱情是不道德的,比如我们因为对方的金钱、美貌、才华等等而接受了这份爱情,都是他不认可的。因为他认为作为动机的这些东西都不是确定的或持久的,肯定不能产生高尚的爱情。
既然这些都不可以,那什么样的爱情才是值得提倡的呢?鲍萨尼亚经过一番解释之后说, 其实留给想要接受爱情的人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出于美德方面的考虑而加以服从,因为对方的美德而自愿服从爱情,这种就是天上的爱。
听到这里,大家可能想起我们经常提到的: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鲍萨尼亚的意思也大概如此,这个答案原来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提出来了,就是一份好的爱情一定是因为我们被对方的人品、美德吸引才愿意跟他在一起。
这就是第二个人的发言了,听完前面两个大家会发现,这本书在慢慢引导我们对爱情的认知更深。
3.医生的爱情是什么?
一提到医生,我们可能会想到白大褂,大笔一挥,就出来一张谁也没看懂的天书药单的形象。但是这本书的医生,他的发言很像我们今天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人,就是非常理性的人,或者是像我这样的工科直男。
什么意思呢?比如你跟他讲爱情真的好美好,两个人可以相遇相爱,他会跟你说,爱情就是人大脑的分泌出来的荷尔蒙,相遇从概率学上来讲是怎样的.....。你跟他说今天的天气好美好,让人心情愉悦,他跟你解释这是什么物理现象跟心理现象。
是的,可能你感受到了,这样的人会比较无趣一些,他会从比较科学的角度跟你分析世间的事情。
厄律克西马库,这个医生就是如此,他说爱还有其他许多爱的主动者和爱的对象,爱的影响既可以追溯到动物的生殖,也可以追溯到植物的生长。作为一名医生,他日常的工作就是能够能够调和身体中不和谐的元素,迫使这些元素相亲相爱。我们知道最敌对的元素就是那些对立的元素--冷与热、甜与酸、湿与干等等,要会调和这些元素。
上火了降降火,发炎了消消炎等等。
这个医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音乐,音乐的技艺就是通过解决高音跟低音的不和来创造和谐,或者是通过高音跟低音不同的音域来制造和谐。这里大家注意一下,医生提到的关键词是和谐,这种和谐需要彼此两个敌对元素协调的。
这就引出了医生的观点,他认为: 无论是天上的爱还是人间的爱,它的运作是公正的、节制的,以善为目的的时候,爱才能成为最伟大的力量,他的观点更加是从一种理性的角度去看待爱,赞颂爱神。
这就是第三个人的发言。
4.喜剧诗人的爱情是什么?
相信前三个的发言大家可能比较能听得进去,而接下来每个人的发言可能要颠覆大家对爱情的理解跟想象了,我自己在看的时候也觉得很神奇、很有启发。
第四个发言人是阿里斯托芬(喜剧诗人), 他的观点可能大家会比较少听到,我花点时间跟大家解释一下。
他一上来就说, 我必须跟大家解释一下人真正的本性跟人的变化,最初的人跟我们现在是不一样的,人本来是分成三种的,除了我们这种男性、女性还有第三种性别,叫做阴阳人。 现在我们觉得阴阳人是贬义词,说这个人怎么不男不女奇奇怪怪,但阿里斯托芬说以前就确实存在着一种不男不女或者半男半女的性别的人。
以前的人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可以看到这张图,最初的人是球形的,四条胳膊四条腿,两张一模一样的脸,跟我们现在的人相比就是所有的器官都加倍了,走路呢,他们可以像车轮一样向前滚动,就滚得非常快。
三种人就是:两边都是男的,两边都是女的,一边是女的一边是男的。 因为这样的人太厉害了,宙斯跟众神就担心他们会造反,一开始想着把这些人都打死,但是转念一下,人都死了,就没有人给诸神献祭或者崇拜了,不行不行。最后宙斯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法,既能削弱人类,又能让自己获得加倍侍奉。
什么方法呢?就是把人劈成两半,每个人就只有原来一半强大,而人数又增多,侍奉的人也加倍了。
基于这个故事,阿里斯托芬就说: 其实我们人最开始是完整的,而我们现在正在企盼和追随这种原初的完整性,这就是所谓的爱情。我们经常会说我想找到人生的另一半,这个另一半就是源于这个故事。
而因为最初的人本来就有三种,男男、男女、女女,所以当两个相同性别的劈开之后,他们去寻找另一半就是同性别的,因此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在古希腊人看来都是正常的事情。
最后,阿里斯托芬说: 全体人类的幸福只有一条路,这就是实现爱情,通过找到自己的伴侣来医治我们被分割了的本性。这样子我们就不会那么孤独。
5.悲剧诗人的爱情是什么?
讲到这里,我们已经讲了四种爱情观了,接下来就是这场宴会的主人,作品刚获奖的阿伽松,他是一个悲剧诗人。
阿伽松说: 爱神是年轻且娇嫩的,他把诸神和凡人的心灵当作住处,但并非任何心灵都包括在内,毫无选择,而是遇到心硬的就远走高飞,碰上心软的就住下。如果你是一个心硬如石的人,那你就不会遇上爱神的眷顾,爱神会喜欢心软的。
阿伽松接着说:爱神不仅有正义,而且有完全的节制,这里的节制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控制自己快乐和情欲的力量。他觉得世界上没有一种快乐和欲望能比爱情更强大,爱神就是这些欲望快乐的主人。
听到这你可能会疑惑,我给大家解释一下,阿伽松觉得我们为了有爱情,其实会愿意去控制我们的快乐或者情欲,比如一个男生为了一个女生,他可以做出很多蠢事,大清早送早餐,晚上送宵夜,节假日送礼物等等,起早贪黑,乐此不疲,只为博女神一笑。
所以呀, 爱情是比这些快乐情欲更强大的,甚至可以说爱神本身就是包含着节制本身,它会让你去节制或者舍弃牺牲其他的快乐和情欲。
6.苏格拉底的爱情是什么?
终于介绍完了前面五个人,接下来就是我们伟大的苏格拉底了,其实我在看苏格拉底的发言的时候,他开头的发言真的很搞笑,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怎么说。
轮到他发言,他就说: 哎呀,阿伽松,你刚才的发言,如此的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的演讲,已经没留给我任何发言的余地了。其他人也讲得特别好,我都无言以对,听得过程让我想起来很多古希腊的修辞学等大师,甚至一度想要逃跑,不要上去演讲丢人。听完大家的演讲,我感觉没啥要说的了。
这个时候一堆人都说不行,强烈要求苏格拉底发言。然后苏格拉底就开始说了。
他说的第一段话就非常有意思:他说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今天我们是要赞颂爱神,而不是奉承爱神。
这里我跟大家解释这两个词的区别,赞颂是指爱神有,我们夸他;而奉承,可能爱神就没有,我们无中生有去夸了他,这是区别。
苏格拉底说, 对一名成功的颂赞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关注真理,而现在看来正好相反,你们所作的只不过是把所有的力量和美德都一股脑堆到被赞颂的对象身上,即使没有什么关联,这样一来,赞颂也就成了一堆似是而非的谎言。因此,你们刚才的发言,全部都是错的,只有无知的人才会被你们富丽堂皇的演讲所倾倒,如果你们感兴趣,我愿意把爱的真理告诉你们,唯一的条件就是我使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而不是模仿大家那样富丽堂皇的演讲。
这就是苏格拉底的开头,上来先说哎呀,我不会我不会呀,没什么可说的啦,大家说不行,你一定要说,然后苏格拉底开始发言就说你们都说错啦,你们都不懂,爱情的真理只有我知道呀。大家看,这不是这不是欠扁这是什么?
好啦,我们言归正传,苏格拉底既然否定掉前面所有的答案,他会给出了怎样的爱情真理。
三段式推论
这里我想引用一些书里的表达方式,让大家感受下苏格拉底的叙述方式,接下来会比较烧脑,但是我只举两个比较简单例子,不会太多,也希望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如果学过逻辑学或者修辞学的朋友,应该学过这种著名的三段论表述。
1.
苏格拉底问阿伽松:一个人作为父亲,他必须是某人的父亲,还是说他可以不是任何人的父亲?按照我们理解,他必须是某人的父亲吧
阿伽松说:是的。
苏格拉底接着问:那一个人作为兄弟,必须是某人的兄弟,还是可以不是任何人的兄弟?
阿伽松说:必须是某人的兄弟。
苏格拉底说:那我们从同样的观点来看待爱神,他是对某事物的爱,还是可以不针对任何事物的爱?
阿伽松说:对某事物的爱。
因此苏格拉底得出结论:爱是对某事物的爱。这就是第一个观点。
2.
苏格拉底问:爱神对他爱的对象是有欲求还是没有欲求的?
阿伽松说:有欲求。
苏格拉底:有欲求是得到时爱它还是没有得到它时爱它呢?
阿伽松说:大概时没有得到的时候爱吧。
苏格拉底说:一切事物渴求的东西一定都是它所缺乏的。
比如:一个强者他还会想成为强者吗?一个健康的人,他还会想健康吗?
阿伽松:大概不会吧
苏格拉底说:是的,我们可以说,如果你已经得到了财富你时不会想要富裕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我们爱或欲望的对象一半都是自己还没有弄到手的东西,他所缺乏的东西的对吧?
阿伽松说:是的
这就是两个推论,由此,得出结论
第一:爱总是对某种事物的爱;第二,某人所爱的对象是他所缺乏的。
如果大家认可这方面的推论,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前面的发言是错误的,既然爱是对某种事物的爱,而这种事物又是缺乏的。那么当我们爱上美好的事物,如爱上自己的男神女神、爱上美丽的风景,我们爱上别人的品质,如觉得这个人善良、可靠、有担当, 那么既然会爱上,也就说明缺乏,所以苏格拉底说爱其实是缺乏美跟善的。
大家可以理清楚一下这里的思路, 我们会爱上某个事物必然是因为我们缺乏,我们爱上的都是缺的,那爱本质其实是缺乏,而不是前面所有人说的,爱神啥都有。
如果大家对这一段比较难理解,苏格拉底接下来会做更多的解释,让我们一起看看。
爱的真理是什么?
苏格拉底说关于爱的真理,他是在一个妇女那里听到的,他曾经和一位名叫狄奥提玛的妇女的对话。
狄奥提玛首先指出,爱是不美的和不善的。
苏格拉底一听那不美跟不善,难道我们的爱神是丑陋又邪恶的吗?这太不尊重神明了吧,这会遭天谴的。
狄奥提玛解释说, 不美不等于丑,不善不等于恶。正如在彻底的“知”与彻底的“无知”之间还有“正确的意见”存在,爱也介乎美丑、 善恶之间。
就像诸神都不会去寻求真理,他们不企盼智慧,因为他们是聪明的,已经拥有智慧的诸神干嘛还要去寻求智慧呢?与此同时,无知的人也不会寻求真理或想要变得聪明,而真正会去寻求真理的人,就是像我们这种,介于无知跟全知两端之间的。
换句话说,如果什么都懂,你不用去寻求智慧,而你什么都不懂,你不会想着去寻求,只要多说说别人:隔壁村的二狗子没读书都比你这个大学生赚的钱多,读书有什么用呢?还不如早点出来打工。看几本破书有什么用呢?看来看去还不是书呆子一个吗?
只有介于无知跟全知之间的人,才会愿意去寻求真理,探索真理。
同理,爱其实不是一个神,而只是一个精灵;精灵的作用,就是传递信息,让凡人能与诸神沟通,爱是丰饶之神和匮乏女神的儿子,爱Eros 总是不贫也不富,总是处在丰饶与匮乏之间。
丰饶意味着“充盈”乃至“外溢”,当他表现为丰饶时,爱,就像“取”之不尽的宝库,不是单纯的“欲求”、“索求”,更是“给予”。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爱别人的方式,是给予,给爱人提供好的环境,陪伴在爱人身边,这个时候体现的是丰饶之神的特点。
但有时候爱又体现为匮乏,匮乏意味着“虚无”乃至“索取”,无论怎样都无法真正地满足,我们满足此时的爱,就会想着索取下一份爱,期待对方能够给我们更好的,有了这个节日的惊喜与浪漫,我们会希望下一个更大的惊喜与浪漫。
所以爱总是不贫也不富,总是处在丰饶与匮乏之间。
爱的本质是什么?
接下来,希望大家耐心点,我想下面这一部分的内容,应该就是整本书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的原因了。
苏格拉底问狄奥提玛: 前面我们讲了爱的对象,爱总是对某种事物的爱,某人所爱的对象是他所缺乏的,而我们会爱上美的事物跟善的事物,那么请问,对美的事物或者善的事物的爱是什么意思呢?或者把问题说得更清楚一些,美的事物的热爱者企盼什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你爱她,你在企盼什么?我们会爱上很多事物,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想法是什么?我们爱着一个事物,比如美,比如善的品德,因为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想法是什么?
狄奥提玛说:爱是在期盼着使美或善的事物成为我们自己的。
我们是怎么做的呢?答案是生育,我们长到一定的年龄之后,如果遇到一个美的人或者善的人,我们会容易相互结合,繁衍后代,而如果遇到丑的或者邪恶的,这个过程就比较难了。因此,爱是什么?我们的爱不是对美本身的企盼,而是我们容易在爱的影响下企盼生育。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会企盼生育呢?因为只有通过生育,凡人的生命才能延续跟不朽,我们刚才讲到有爱情的人企盼善或者美归为自己所有,因此我们可以推论,我们一定会像企盼爱或者美一般,企盼不朽。
所以, 说到最后,爱是对不朽的企盼。
这里给大家梳理一下,回顾一下整个过程,有点偏逻辑,给我点耐心,我们一起来看。
首先:
爱是对某种事物的爱,某人所爱的对象是他所缺乏的,而我们又容易爱上美或者善的事物,因此爱本身就是缺乏美跟善的。
那为什么爱要追求美跟善呢?因为它容易在追求美跟善的情况下相互结合生育,所以爱会影响我们的生育,而生育是为了我们追求不朽。
因此,爱到最后其实是对不朽的企盼。
爱的秘仪是什么?
最后,狄奥提玛跟苏格拉底讲了爱的秘仪, 秘仪是盛行于古希腊的一种特殊的宗教现象,因其具体细节和启示意义对入会者以外的人一概保密而得名,如果想要成为秘仪入会者,需要经过很长的对爱的教导过程 ,如果我们生活在古希腊,可能一辈子都接触不到这种知识,因为它的筛选条件非常严格,需要贵族才能接触学习到这么奢侈的知识。
今天让我们可以一起来看,古希腊爱的秘仪是什么?神的秘仪入会者们需要如何教导?内容可能一下子很难理解,大家按照自己能接受程度去理解它吧。
要想成为爱的秘仪的候选人。
首先,他的教导者会这么教导他,他可以爱上某个具体的美的身体。
其次,他必须思考身体之美如何与其他方面的美相联系,他会明白,如果过分沉醉于形体之美,就会荒谬地否认一些形体的美都是同一种美。到了这一步,他会开始设定自己应当爱一些美的形体,把自己对某个对象的爱限制在恰当的分寸上。
再进一步,他应该学会把心灵美看得比形体美更为珍贵,如果遇到一个美的心灵,纵然形体上不美,也会爱上他,期待与这样的心灵对话,加速自己养成高尚的品质。
经过了心灵之美,他会被进一步引导到思考法律和体制之美,去发现各种美之间的联系与贯通。
由此再进一步,他的注意力应当从体制被导向各种知识,使他能看到各种知识之美。凭借对美的广大领域的了解,他不会再像一个卑微的奴隶,把爱情专注于某一个别的美的对象,比如爱一个少年,爱一个男人,爱一种体制。
这时候他会用双眼注视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他会产生在这样的沉思中能产生最富有成果的心灵的对话,能产生最崇高的思想,能获得哲学上的丰收,到了这个时候他就全然把我了这一类型的知识,就是关于美的知识。
这就是苏格拉底的全部答案了。
读者感悟:
看了这么多个人对于爱的理解,大家对于爱的理解是什么呢?整场的演讲内容就到这里了,我自己读了这么多两遍之后,让一个单身狗来回答我理解的爱是什么?回答的肯定不是一个真实的答案。
但是呀,我在读《会饮篇》的时候,尝试说如果全文的内容让我用一句话来总结,我会哪一句? 我最近看一些金融类、科技类、传纪类都没有找到,前段时间偶然翻到我书桌上的《孟子》,里面有这么一句话:
行有不得,反诸求己。
这大概就是我的总结,一直以来我们不断去向外求,我们欲望一直不满,我们总以为归因为世界不公平,竞争太激烈,社会太内卷,但是我们好像很少去寻找自己内在的原因,向内心问一句:
我真的需要它吗?
一定非要某些人的认可吗?
我们是爱他还是缺他?
是我外在真的需要,还是是我内心的匮乏导致我需要它来添补这份匮乏。
如果我们变成更好了,我们还会需要吗?
.........
或许我们最后会发现,如果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所看到的外界的模样也会发生改变了。以上就是全部的内容,谢谢阅读。
因为只是哲学爱好者,读了两边没有做过系统的研究跟资料的查询,有很多不恰当的表述跟总结,还希望您多多包涵,如果有什么建议或者想法,也欢迎跟您有所交流,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