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756年“丕平献土”之后,世俗国王和教会的联系不断加强,罗马教皇不仅渐渐成为了西方的精神领袖,而且还是意大利的一个世俗君主,人神两界,均在其管辖之下,教权也开始逐渐凌驾于王权之上。

公元1075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发布了《教皇敕令》,具体阐述了教皇的地位及其权力,该训令的宗旨是教皇永无谬误,甚至有权废黜皇帝、解除人民对邪恶统治者的效忠。

公元1076年,格里高利七世因主教叙任权之争,公开对当时在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进行绝罚,革除了亨利四世教籍,废除了其帝位及一切皇帝权利。一时间,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叛乱四起,这位“罗马”皇帝不得不于第二年一月携全家冒着严寒大雪,身着单衣的跪在意大利卡诺莎城堡外,请求格里高利七世宽恕。

一位皇帝向教皇请罪,这在中世纪欧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但它又不是偶然的现象,这是教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权的增强,使得罗马教皇权利无限制扩大,随之产生的罗马教会内部腐败问题不断发生,其堕落程度可谓是触目惊心。

首先是教皇公开敛财腐化。公元1300年,时逢基督百年诞辰,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在位)举行圣年大赦,得到了意想不到的钱财。从此教廷有了敛财的新花招,原是教廷百年一遇的重大节日,相继从百年、五十年、三十三年,改为二十五年一次。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1334-1342年在位)为追求享乐,在阿维尼翁建造了大批教皇宫。宫中仅侍奉教皇个人的奴仆就有300-400人,教皇的御厨每天都杀牛以一头,每月宰羊20-40头,用掉鸡蛋6000多个。相传说,教皇利奥十世(1513年-1523在位)被选为教皇后,就曾对他的弟弟说:“天主既然给我教皇的职位,就让我好好地享用它吧。”利奥十世大肆挥霍教廷公款,使得教廷财务顿时陷入了枯竭。

其次是公开售卖教职。教皇约翰二十二世(1316-1334在位)为能多多得到神职任免费,在位18年间向尼德兰乌特勒支教区派过主教175人,几乎每年更换10次。据说他个人18年总收入至少450万金币,每年服装开支达1万金币。教皇卜尼法斯九世(1389—1404年)在位期间,贩卖教职,而且还贩卖教职的预备。一个人可以花钱购买一个教职的预备,假如这个教职空缺了,他可以入职,但是假如在此期间有人花更高价的话,他买的预备就无效了。

再次是公开发售“赎罪券”。1313年,天主教会开始在欧洲兜售此券,教皇宣称教徒购买这种券后可赦免“罪罚”。到了14世纪之后,赎罪券逐渐演变成教会聚敛财富的手段,赎罪券可以零售,也可批发。其价格与有待免除的罪恶之间成正比。教皇约翰二十二世(1249-1334年在世)和本尼狄克十二世都为此编制了价目表,对于各种罪行的赦免规定了价格。

除了上述多种敛财手段外,教廷还通过如加冕、祝圣、领主圣诞节佩刀、城市请求开办大学、医院等五花八门的手段敛财。

正所谓上行下效,在教皇的不正面的作用带动之下,教会的其他人员更是肆无忌惮,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大主教为了搜刮钱财,也仿照教皇的做法,用出卖据说具有“赎罪”功能的圣徒遗物来欺诈信徒。曾贵为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的美因茨大主教就自称收藏着大量圣徒遗物,并通过定期向公众展出而获取利益。

教会的腐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不满。意大利著名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就是对当时欧洲“黑暗时期”的鲜明讽刺。

教权在中世纪达到最顶峰后,就开始逐渐衰落。其直接原因就是教皇及教职人员追求奢靡腐化的生活,教廷内部充斥着大量的腐败现象。教廷的统治是黑暗的,它只保障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不顾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引发了欧洲严重的社会危机。随着人文主义精神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大势中,现代世界终于到来。(经济开发区纪委 谷建暕)

责任编辑: 周口市纪检监察网管理员
  • 地址:周口市光明路1号 电话:0394-8260333
  •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9000047 备案序号:豫ICP备120235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