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辩手:反方四辩陈今朝
本场季军赛的辩题正是
2010
年“国际大学生群英辩论赛”决赛中武汉大学与马来亚大学对阵的辩题,比赛中武汉大学胜出,显示了雄辩的风采。如今,哲学院和水利水电学院的对阵也不失精彩。
辩论队前辈潘泽学长担任本场比赛的主席,在赛前回忆了两个院的辩论历史,将历届在人文馆进行的决赛比作“下馆子”,而今天在国软礼堂举行的叫“上国辩”。幽默的语言迅速拉起全场气氛。
正方哲学学院立论精彩,认为辩题中的疑是指主观上的怀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智慧的态度,是一种魄力,也是企业团结的凝聚力。反方则认为用人要疑是全面,客观地看待人才,是规避风险的方法。同时运用物理学中牛顿,爱因斯坦的例子证明在怀疑中进步的观点。双方在辩论中围绕制度问题进行激烈交锋,最终水院更胜一筹,获得金秋季军。
在点评中,来自教育与科学学院的胥青山老师指出:反方获胜的原因在于他们紧紧抓住“疑”的内涵,阐释对“疑”的认识。而哲学学院并未发挥出他们的辨证思维优势,有“非此即彼”的倾向。
支持正方的辩论前辈袁丁表示正方虽有有借鉴
2010
年辩论赛的立论,但是成功将辩论引入企业这个具体的层面,在自己占优的方面进行发挥。同时他也认为这个辩题并不能形成良好的对立,所谓“疑人也用”正是“带病上岗”的表现,也是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学长观点令我们耳目一新。
最佳辩手,新传院二辩曾恺娣
冠军赛的辩题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今年恰逢国辩
20
周年,而网络之上有关“辩论赛,越辩越难”以及“辩题离实际生活和公众议题越来越远”的报道不绝于耳,这个辩题可谓真正回到原点,致敬国辩。
一句“时隔三年,我们新闻院回来了”的热血开场介绍,拉开了冠军赛的帷幕。立论环节,文学院提出应“站在人类高度上”的前提上理解“人性本善”这个概念,并表明“符合大多数人根本利益,推动历史发展的就是善”的观点
;
而新传院则在开篇把善的本质归结为尊重,恶便代表着不尊重,支持他们论点的论据是“从东方文明到西方文明,从古到今,都无
‘
人性本善
’
之说”。
紧接着,正方文学院不断举出乡村教师、汶川地震中无私的志愿者等正面例子,辅以恩格斯、孔孟的名言加以佐证
;
而新传院反驳正方未真正理解辩题的“本”字,抓住对方这一弱点加以攻击,屡次提到“人性有善不等于人性本善”“不能用善行论证本善”的观点站稳自己的立场,对于“本”这个抽象的概念,反方是用了具体的婴儿来进行解释,他们觉得婴儿是最原始的状态,对此正方也作出了不同的反驳并坚称婴儿不是“恶”的代表,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令台下不少观众直呼过瘾。
总结陈词阶段也颇有看点,正方引用了当年国辩决赛复旦大学辩手一举成名的那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末了还加上一句“可是何必去寻找光明,因为光明就在我们心中
!
”气势磅礴
;
而新传院则把自己充满“负能量”的辩题引到正方向上,四辩一句“人性本恶,于是产生了对恶决裂的善
;
人性本恶,才让我们我们知道善的弥足珍贵”为反方添了不少分,并以“正因为背后是茫茫黑夜,我们才更应该坚定脚步,一路前行”结尾。最终,新传院以
4
:
3
的微弱优势险胜,问鼎金秋。
自此,本届金秋唇舌烽火辩论赛拉下帷幕,新闻与传播学院夺冠,文学院、水利水电学院、哲学院分列亚军、季军、第四名,文学院辩论队余思月荣获全程最佳辩手,随后的颁奖环节中,还特别评出了杰出辩手奖颁给了动力与机械学院彭弼君、法学院李珍妮、计算机学院蓝航获得杰出辩手荣誉,校辩论队师兄潘泽获得特殊贡献奖。
冠军赛后的表演赛给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这些武大的辩论“大神”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回到母校,用特殊的方式祝福珞珈。
比赛引入与金秋不同的自由人制度,在特定的环节选择发言或者不发言,每人七分钟。正方一辩邱经天以武大
120
周年引出时间概念,以人可以定义时间,定义万物,了解世界,改变万物来证明人是万物的尺度。反方一辩陈铭针锋相对,提出“人定义一切但从未准过,人了解世界但从未对过”来反驳。正方在质询环节说反方关于准和对的判断其实也是一种尺度。在驳辩环节,正方张文逸又再次重申已知和未知都是一种尺度,人在衡量和感知中就把自己当作了尺度。反方胡顺江认为人是被时间和空间所限制的,连自己都无法认识的人类有何尝去作万物的尺度。
辩论中学长们提出的观点新奇而又不失幽默,全场不时爆发掌声和笑声。在结辩中,反方四辩贺捷总结道:人除了理性以外还有欲望和感性,总有认识不到的地方。人为自然立法,让自然为我所用的同时要尊重自身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应当放下尺度,认识自然。正方四辩徐卓阳在结辩最后说道:人作为尺度不一定影响到什么,也不一定改变什么。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人应当有谦卑之心,应该替别人着想。就像他们这群武大辩论人,不曾给武大带来什么,但曾经为辩论爱过,活过。“
有人说:“在武大辩论是一种精神”,每年都有辩手离开金秋的舞台,也有新的辩手脱颖而出,而来来往往之间,不变的是武大人的辩论精神,有了这样一群爱武大、爱辩论的人,人生何处不金秋。
(编辑: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