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本不投降,美国人的第三颗原子弹,会投向哪里?日本并非无条件投降,而是附加一个强硬条件,美国“被迫”接受。1945年5月8日,德军最高统帅部派出了以凯特尔元帅为首的代表,出席在柏林近郊卡尔斯霍尔特正式举行的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如果日本不投降,美国人的第三颗原子弹,会投向哪里?日本并非无条件投降,而是附加一个强硬条件,美国“被迫”接受。
1945年5月8日,德军最高统帅部派出了以凯特尔元帅为首的代表,出席在柏林近郊卡尔斯霍尔特正式举行的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以希特勒帝国彻底覆灭而宣告结束。
希特勒死了,德国投降了,但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却仍在负隅顽抗。为了敦促日本投降,尽快结束这场为祸世界的战争,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对日了出《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
《波茨坦公告》发布的前九天(1945年7月17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发表对日最后通牒式公告。由美国起草,英国同意。中国没有参加会议,但公告发表前征得了蒋同意(苏联于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后加入该公告)。
波茨坦公告的主要内容有:
盟国将予日本以最后打击,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日本投降后,其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由盟国指定的岛屿;军队完全解除武装;战犯交付审判;日本政府必须尊重人权,保障宗教、言论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装作战的工业,但容许保持其经济所需和能偿付货物赔款之工业,准其获得原料和资源,参加国际贸易;在上述目的达到、成立和平责任政府后,盟国占领军立即撤退。
1945年7月29日,日本铃木首相发表声明,称美、英、中三国宣言无异于开罗会议,日本政府毫无关心的必要,拒绝投降。日本人却不理盟军的警告,企图顽抗到底,这就不得不借助武力解决了。
当时,虽然日本败局已定,但日本在冲绳等地的疯狂抵抗导致了大量盟军官兵伤亡。当时美军已经制订了在九州和关东地区登陆的“冠冕”行动和“奥林匹克”行动计划,出于对盟军官兵生命的保护,尽快迫使日本投降,并以此抑制苏联,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军方高层人员决定在日本投掷原子弹以加速战争进程。
1945年8月6日,美军飞行员保罗·提贝兹驾驶B-29轰炸机埃诺拉·盖伊号在“广岛”上空9000米高度投下原子弹代号小男孩,原子弹在日本当地时间早上八时十五分距地面550米高度处引爆。7万人当场死亡,10多万人受辐射影响也相继出现疾病,辐射导致的遗传病也在下一代中表现出来,至少20万人因“小男孩”而死亡。“小男孩”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的核武器。
美国人在广岛扔下“小男孩”之后,对日本发出最后通牒,如果不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各地将会受到和广岛相同的袭击。但是,日本人不相信美国人有如此威力巨大的武器,并对民众谎称是恒星撞地球。对于美国的警告,日本大本营也表现得“不屑一顾”,不仅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不投降,甚至还发出“战至最后一人”的狂言。
面对日本人的顽抗,美军又对日本发动了第二次核打击,在核炸广岛的第三天,即1945年8月9日,由美军飞行员查理士·斯文尼驾驶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在长崎上空9000米处投下原子弹代号胖子。原子弹在日本当地时间早上十一时零二分,在距地550米高度处引爆。长崎市约60%的建筑物被毁,伤亡8.6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7%。“胖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使用的核武器,亦是至今为止最后一次在实战中使用的核武器。
两颗原子弹的相继投放,日本大本营才被震惊,他们才相信这次“老虎真来了”,害怕相同的攻击不断出现,恐慌的情绪一直蔓延到东京。当时的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一败涂地,在中国战场又无力脱身,并且,苏联也适时对日宣战,多重压力下的日本,不得不接受《波茨坦公布》,宣布“无条件投降”。
其实,
在接连投出“小男孩”与“胖子”后,美国人手中已无“弹”可股了,如果日本仍不投降,美军就会开始实施“奥林匹克”行动计划。该计划一旦实施,盟军的伤亡估计可达数百万,而日本军民死伤则可能数倍于此,那时的日本将会是一片废墟。
另外,日本的所谓“无条件投降”,是有附加条件的“无条件”——那就是要美国及其盟军答应保留日本的天皇体制,保留裕仁的天皇之位,保留日本天皇家族的三大神器:八尺镜、琼勾玉、草雉剑,才会投降。结果,美国人从自身利益出发,竟然答应了日本的这个要求。
保留天皇,对美国人是有利而无害之举,因为,他们可以借助天皇,来驾驭战后人心涣散的日本,所以,才对外宣称,为了尽快解决战争,才“被迫”接受了日本人的这一无理要求的。
得到美国人的承诺后,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军投降。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
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tashuo@baidu.com。
举报不良信息
|
投诉侵权信息
|
申请删除词条
|
意见反馈
|
贴吧讨论
©2023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