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发展史
有关于船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中国《诗经》里面就有一篇《匏有苦叶》提到说:“匏有苦叶,济有深涉”。《鹖冠子》的书里面就说:“中流失舟,一瓠千金”。
古人把木头并起来做为一个渡河的或者运输的工具,我们叫筏,也可以叫桴。

在2001年考古学家在浙江杭州旁边的萧山县,发现了公元前8000年到7500年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在这个遗址里面发现一艘独木舟遗骸。
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独木舟在荷兰,独木舟有8300年历史。所以这个独木舟可以说是我们中国迄今为止所见到的年代最早的独木舟。

1961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苏省昆山市绰墩山附近,发现了一处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的良渚文化时期的一个聚落,这个聚落以河道作为中心。考古学家在这里前后进行了五次发掘,其中在第四次发掘的时候,出土了一块巨大的木头,这块木头长有1米1 ,宽是有0.7米,厚有0.23米,这块木头有两端,一端两个平面是垂直的,另一端有38度的斜角。在上面这个平面的部分有一个像把手一样,中间有一个孔,这都是一块整木头上雕出来的。

南京林业学院的专家对这块木头进行了鉴定。它的材质为二针松木头。它的体积达到将近0.18立方米,它的干重重量是94公斤。专家们经过充分的研究认为,这是一个渡河的工具。这块浮木之所以把另外一端做成38度角的形状,这就像一个船头,前进的时候减少阻力。这是一个新石器时代的渡河工具。
这是河姆渡文化出土的保持比较完整的木桨。由于船筏都是木质材料,因而经过长年岁月的侵蚀,能够保持良好的实在是屈指可数。

古人在造船的时候,船板跟船板的接缝里面要添“艌料”,不然船里面会进水。那时候的古代的日本人为解决问题直接拿草塞进去。二河流域的人们拿椰子树的皮再加上橄榄油的糖做成的像脂肪像油脂填塞,来解决漏水的问题。而我们中国人是拿麻绒做麻绳的那个很碎的那个绒,然后加上油灰把它添进去刮平,在船外面涂抹桐油,如此防水性就非常出色。
这艘古船就是从后渚发掘出来的现在陈列在泉州著名的开元寺里面的一个陈列馆当中

这是一个典型的V字型的浮船,它的结构也非常地独特,它是往两侧打开的,分四个阶段打开的。内侧呢有14路板,这外侧左边是15路板,右侧是16路板,逐层逐层地加宽。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龙骨长粗,这个龙骨的全长是17.65,厚度是 0.27米,宽度是0.42米。它由两段组成,前面一段是12.4米,后龙骨是5.25米,二段龙骨使用镶嵌工艺牢固在一起。它们的材质都是松木,松木具有强度高,防潮性好。
到了宋代船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这一艘船是用了12块隔舱板隔成了13个舱。

这艘船有几个特点:这个龙骨采用的是外龙骨,完全暴露在船体的外面,这种结构强度特别高,龙骨是两端接起来的,都是用整根的高和宽完全一致的两截松木接合来的。龙骨的材质均为松木。在受力比较大的重点部位它采用的是樟木,靠近龙骨旁边的两路这个板完全用樟木。

水密隔舱是中国人在船上重要的发明。如果没有隔舱一旦碰到暗礁,整个船舱进水,船就要沉了。但是做了水密隔舱之后,假如有个隔舱进水。其它隔舱并不会受到影响。这样船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水密隔舱和龙骨形成一个整体,也提高了整船的牢固性。

到了明朝,船舶技术发展到巅峰水准。郑和宝船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船长63.25米、船宽13.8米,6桅8帆,排水量约1300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