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浙江大学校辩赛练习赛打出雷人之题——“唐僧与韦小宝谁更适合辩论赛”。

天津某校校辩初赛辩题“男人和女人谁更烦人”,最终以“男人更烦人”方胜出而告终。

……

他山之石固然可以攻玉,但其“石”之精彩毋庸置疑。譬如前者,其貌确似惊人,其涵却养人——唐僧与韦小宝,一个虽是真实历史人物,但人们对其的了解却大多源于文学、影视作品;另一个更是大文豪笔下人物。再加上“适合辩论赛”这一条件,双方辩手比赛时必会引其文用其趣,妙语连珠。

反观海大校辩赛辩题,则大多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与现代社会,如“高调行善应否被鼓励”,“是否赞成送父母进养老院”等。尽管“现实”从来都是褒义词,但还是不免有同学贬其短处——“稍稍有点无聊”。

“虽然辩手们打得非常精彩,但辩题没有新颖的感觉,有点可惜。”

“看到别的高校的辩题都挺精彩,比较羡慕。”10级某生这样表示。

但据记者进一步调查得知,绝大多数高校的绝大多数辩题的选择还是更趋近于“现实”,中规中矩。真正突破思维常规、令人耳目一新的寥如晨星。

所以,我们不要在羡慕别人花园中最艳丽的一朵玫瑰的同时,抱怨自己花朵下的杂草,但也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杂草的肆虐。我们依旧有值得锄除的“杂草”,也依然有值得走下去的发展之路。求发展,这将是以“大学生”为名的群体共同的发展。

辩题是如何“炼成”的

这是辩论赛赛前准备阶段——

“快,校辩赛辩题,上网多查几个,如果被采用有加分呢。”某院学术部干事开完会回宿舍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开电脑,插上网线。

“你查到了几个?我这里有几个比较好的,都是百度上的。”

此后便是该院学术部干事的内部讨论——这是发生在笔者身边的真实情景。
并不清楚他们所“百度”到的辩题最后是否被采用,也自知管中窥豹绝不可取,但至少由此得知“百度辩题”现象的存在。

“完全符合搜索条件”的一辩稿,以及自称“辩题大全”的网页

走近准备场,走近“度娘”

辩题一出,准备即开。院辩论队队员瞬间全体出动,男生占教室女生整材料,手机电脑移动联通齐上阵,轻叩“度娘”门扉,从辩题上单个字词的释义到与之相关的正反双方文字材料全部down下……昔日查阅资料的“圣地”图书馆的作用,此刻浑然烟消,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光波电磁波横飞的信息交流。没了那于寂静中安然“寻你于书海”的体验,或许少点浪漫罢。

且由于前期选题依赖“度娘”严重,故赛用辩题也多是其他学校用过的,有的甚至是“花开几度”的经典老题。此类辩题,一则缺乏新意,二是网上存在大量与之“完全对应”的资料,不乏往年曾以此辩题比赛的学生,在赛后顺手将一辩稿之类成文材料发到网上。

讨论现场,不可缺少的电子工具

正所谓“百年大题今朝辩,花开几度又逢春”。即使是经典中的经典,断然也经不起时代的淘沙,与一代代辩论战士们思维的滤过与智慧的挑筛。终于酝酿而成的,不仅仅是令“创新”的时代大旗化为虚空的强大力量,更有令辩论赛从“思维的比拼”到“百down的比拼” 的神奇魔力。

实战辩题,漏洞知多少

初赛甫落幕,复赛进行中,一场场新的“战斗”即将在我们眼前精彩亮相,新的辩题也将浮出水面——且来关注那些化为“过去式”的辩题们,在一些方面尚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大致可归为如下三类:

一,双方论点有优劣倾向。如“走向体育强国应优先发展竞技体育VS走向体育强国应优先发展大众体育”。由于公民意识的增强 “优先发展竞技体育”一方被推到“利于少数人并利于国家”这略显空泛的立场上,不易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与有力的辩驳。

二,正反立题“不完全对立”,如“现代人应该锋芒毕露VS现代人应该韬光养晦”。虽可在辞典查得“锋芒毕露”与“韬光养晦”是反义词,但考虑后会发现,“不韬光养晦”并不意味着“锋芒毕露”,反之亦成立。而“不完全对立”的辩题导致的后果便是:辩手在场上不断“纠结释义”,影响辩手的水平发挥和该场辩论赛的总体质量。

三,值得商榷的社会问题,未必适合以竞赛为观点表达形式的辩论赛。所谓辩论,是极端辩证地将一个问题分为绝对的正反两面来考虑,往往观点偏向“人情”者,感情激愤,昂扬顿挫,而偏向“世情”者则会显得道理有余,底气不足。

勤奋的鼠标VS勤劳的大脑

“电脑取代人脑”、“信息技术让人变懒”等早已不是新命题了。随着时间的渗透,信息技术与其创造者人类早已非单纯的“依赖”关系,而是水乳交融,几乎达到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境界。我们正是出生于其在国内的萌芽时期,成长于其发展时期,并在亟需最丰富最大量学习资料之时进入此“转换期”的人——慢慢习惯用office软件代替纸笔,用一键直搜代替瀚海查阅,用光速的检索代替大脑思考。“有问题,百度一下”,“谷歌是万能的”……诸如此类说法日日常新。以及不时看到的,七八岁小学生熟练地操作着电脑,只有此时,才会在追忆自己满街乱跑的童年同时,禁不住顺口感慨一句,世风日下啊。

只是于我们,仅辩论赛便对其倚仗至此,其它方面,窥一斑而知全豹;且人与人间,只有频率之别,绝无有无之分。但面对如此强大的搜索引擎,我们还会像昔日那般费力思考吗?

依旧沉醉于这美丽的思考,或许仅仅在于动作本身

鼠标和键盘正发出熟悉的响声,它们热切地为人类服务着,除了死机与断电外,似乎永远不知疲倦。而我们的——号称这个世界上最精密仪器的人脑,却在指挥键盘与鼠标的嫌隙中忘却了思考。

无法改变的现实,但这样真的好吗?

勤奋的鼠标vs勤奋的大脑,尽管这二者并无可比性,毕竟一方是另一方意志的绝对服从者与执行者,但——不是科幻小说,也绝非危言耸听,倘有一日,二者主从颠倒,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利用而绝不滥用,依靠但绝非依赖——只有如此,才能在来日面对所谓“不可能到来的一切”时,显示出人类物竞天择的本质聪慧。

记者:宋一宁    摄影:李元翔  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编辑:刘庆静

责任编辑:刘庆静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