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目前在中国的电视领域,一种节目类型正在迅速占领市场,并且以各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在各种内容的节目中展现,它就是真人秀。而十多年前,您就曾经在传媒大学公开课上有过大胆预测:“未来的中国电视,除新闻节目外,将都会借鉴真人秀的元素。”先不谈您的眼光是多么独到,苗老师,先请您谈谈,究竟什么是真人秀?它是一个什么概念和节目形态呢?
苗棣:真人秀,应该是上个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新的节目类型,它在样式上最核心的特点就是对一个虚拟情景的真实表现——它是一个虚拟情景,它制造一个事件,事件本身可以多种多样,然后对这件事进行真实的记录。真人秀节目中人和事是真实的,它不是电视剧,但是它制造的这个事情本身充满了戏剧性,它比纪录片好看,比电视剧真实。此外,还有第三个特点,就是它有一定的时空自由度,换句话来说,它要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纪录过程。在空间上,它突破演播室的局限,其表现形式更像一个纪录片。
记者:虚拟情境,真实纪录,自由时空,按照您的这个定义,在收视榜上居前的很多节目,其实并不是纯粹的真人秀节目,比如《非诚勿扰》。
苗棣:如果以节目分类学的角度看,《非诚勿扰》应该算是一个Game show——游戏节目。在演播室里边,其实大家一起在做一种游戏,只不过游戏的竞赛内容和奖品和一般游戏不太一样。这种节目在很多方面也受到真人秀的影响。当然,真人秀的定义并无定论,但是一般来讲,国外现在说reality TV的时候,大体说的与我上面讲的三点相符合。
记者:大家以为,只要是真人参与的,竞技类的节目形式,都是真人秀的范畴,看来不是这样的。
苗棣:显然,这是简单化形式化的理解。
记者:那么,江苏卫视的《赢在蓝天碧水间》,应该是您所认同的真人秀吧?
苗棣:是的。本来没这么一个事,他们做了这么一个事。注重对过程的记录,真实地记录,就是说至少它告诉我们,或者他想让观众相信,这里面没有事先安排的东西,都是在制定了规则之后的自然呈现。然后它是一个有相当时间长度和空间自由度的节目,呈现的方式是我们平常说的纪录片的方式。
很多选秀节目,比如Talent show——才艺秀,都属于真人秀范围,尽管他们的具体呈现不同,比如说《中国好声音》,但是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虽然《中国好声音》有2/3的内容都是在演播室录播,但是,它表现出来的片子的叙事方式,完全是纪录片的方式,而不是我们平常所谓的演播室方式。演播室基本上是一个导播版。然后对这个导播版再进行一些剪接。而《中国好声音》不是,它从制作开始到最后剪出来片子,其实是一个纪录片式的呈现。
记者:它在时空上是跳跃和多维度的,这一点与传统演播室节目,或者综艺节目有很大的不同。
苗棣:传统的演播室节目,如果要用三分钟介绍选手,就得假设现场观众和主持人都在看一个大屏幕,时间上是连贯的,所以选手在进演播室的时候,大家会觉得这人我们都见过了。但是《中国好声音》不是,《中国好声音》“啪”地一下插进五分钟介绍选手,但是呢,你会发现等他进来的时候,现场的观众和评委,根本不知道这人是怎么回事。实际上在剪这个片子的时候,他不需要考虑外边小片和演播室的关系,他实际上在疯狂地跳剪。
记者:传统演播室的节目,它会遵循时间逻辑进行剪辑。
苗棣:是的,它要设定一个一维的去而不返的时间,要给观众一个不间断的流程。而典型的真人秀节目会从现场到演播室间跳跃剪辑。
记者:那么,真人秀节目剪辑时遵循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苗棣:这里的逻辑关系,就是跳出来用纪录片的方式剪。真人秀的意思是,我做了这么一个大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确定好,让好多人来参加,我就把这两个月的过程,用一个做纪录片的方式来呈现。拍了很多素材之后,按照某种特定的逻辑关系来剪辑,最后一集一集地播出来。这跟我做演播室节目的初赛复赛没有关系。用这种方式把这个片子给剪出来,它最大的好处就是:非常具有故事性。
记者:它在时空上非常自由,在外景和演播室场景之间自由转换。与传统纪录片相比,真人秀又有哪些优势呢?
苗棣:最大的不同是充分地用了人,是所谓人造情景,把冲突,把最精彩的故事浓缩起来了,既要好看,又要记录,就是玩过去的故事,没有现在进行时的东西。追溯起来,真人秀起源于1999年,荷兰电视台为提高收视率推出一个偷窥节目,就是《老大哥》,尽管这种用隐蔽方式拍摄的节目引发广泛争议,但在收视率上取得巨大成功。《老大哥》有一套游戏规则,调动真人演绎故事。
所谓真人秀,实际上是通过制造这么一套规则,让故事能在很短期内戏剧性地发酵。电视忽然发现找到这么一招,可以满足大家想看真东西的愿望:真人真事,又极富戏剧性。
记者:在中国,真人秀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载体,直到《超级女声》出现。
苗棣:中国电视人很快就瞄上了真人秀节目,而且学着做,但是基本不成功。为什么呢?两个原因。第一是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原因。比如survival——《幸存者》,在这个游戏里边,它的规则是你可以欺骗,可以陷害,只要别出大格,怎么都行。但是在中国呢,这就行不通。
还有一个原因,甚至更关键,这就是制作。真人秀节目制作难度特别大。2000年到2005年这段时间,中国的电视制作团队把握不了真人秀节目,原因是缺乏一整套的技术和设备的支持,高额费用的支撑更没有。2004年,湖南台的《超级女声》,在节目分类上属于真人秀里边的Talent show——才艺秀。在才艺真人秀里边呢,又属于叫做草根级的才艺真人秀,我们中国人就把它叫“选秀”了。平民百姓参与的最有名的代表作品,就是美国的《美国偶像》。湖南台做《超级女声》的时候,无疑是受《美国偶像》的启发。
记者:《超级女声》在中国更接地气。
苗棣:一个普通小女孩,一下子变成大明星。这个过程在中国古代叫“发迹”。一个社会在剧烈变迁的时候,这类故事会特别吸引人。在现代社会里边,故事又吸引人,又养眼的,就是小女生麻雀变凤凰这种的,这比一个傻小子变百万富翁还要好看,所以这个故事本身的内核就特别适合中国。另外,2006年的《超级女声》增加了观众参与机制,这是真人秀附带的一个产品,它是《老大哥》发明的。观众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次发现,自己现在不仅仅是一个看电视的,还是一个做电视的。《超级女声》怎么就这么火呢?我觉得最本质的原因是它展示了一种让观众以为自己创造了明星这么一种机制。比如李宇春。一旦你为了这个偶像付出了情感、经历,还有钱财,你付出那么多的时候,你怎么能随随便便把她给否定了呢。
记者:几乎在一夜之间爆出了很多歌曲类的节目。然而,您如何看待中国电视节目的同质化现象呢?
苗棣:其实干电视这行,创新是很冒险的,尤其是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一是因为,创新节目不花钱不花力气肯定不成,花钱花力气也未必能成,但是模仿一个已经成熟的节目模式,相对来讲风险小些,所以就容易形成同质化。二是在中国,文化版权的保护还不完善,恶性竞争比较常见,你做《超级女声》,我做《超级老头》,他做《超级小孩》……一窝蜂。
记者:《非诚勿扰》这样的节目,它吸取了真人秀的某些元素,又针对中国观众的兴趣点进行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
苗棣: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优秀的和敏锐的电视制作者会在各种节目中都吸取真人秀元素,包括技法、叙事法、理念等等。但还有一些是,吸取真人秀元素加以本地化改造的,最明显的是另一种Talent show,就是明星Talent show。2006、2007、2008这几年,明星反串真人秀节目,做过唱戏的,《非常有戏》,说相声的,跳舞的,滑冰的,变魔术的……
除了像跳水这类节目是买的版权以外,其它那些节目都属再创造,有浓浓的中国色彩。出发点非常好,但在做的过程中,真人秀的特质被弱化了。
记者:您的意思是对于人物的立体展现是真人秀的核心?
苗棣:是的。你看美国ABC的《与星共舞》,10个明星在这儿参加跳舞,然后还有10个舞伴。你看第一集的时候,观众对这些人还不太认识,只是大概知道,那个是奥林匹克金牌获得者,或者电影明星,但是等到看过几集,观众就会对他们越来越熟悉。因为什么呢?因为除了舞台展示之外,用大量的篇幅展示这些人。他和他的舞伴怎么同心协力,中间遇到哪些困难,发生哪些冲突,他们这一对跟那一对又是什么情况什么关系。不注重这些,就会把一个本来有血有肉的真人秀节目做成一个老套的综艺节目,一个纯粹比赛的综艺节目。
记者:确实是这样,在看《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时,我挺惊讶的,它本来聚集起来的就是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出现的人物形象应当都是积极正面的,但是往往无以控制地表现出了人性格中狭隘的非理性的那一面……
苗棣:虽然是在做一个游戏,但由于特别在意体现自己的能力和尊严,所以他们特别投入,这个争强好胜之心点燃了这个节目。其实真人秀节目比较较劲儿的是这个“真”字,所谓“真”就是说这帮人凑到这儿来,被安排了规则之后,他们必须按照这个规则行动。就等于你弄一迷宫,你说出去的人胜利,那么,所有的人肯定要往出去的方向走嘛。一切好节目,包括我们平常所说的演播室综艺节目、游戏节目、谈话节目,其实都要有好的规则来引发一种人性的自然呈现。
记者:规则的制定有定律吗?
苗棣:规则一定是大众口味的,在中国,一定适合中国人演,适合中国人看。还有一个元素也非常重要,就是“选角”。角色保证一个节目的基本质量,甚至比现场制作还重要,比如《非诚勿扰》,报名的每一季都是数以万计的人涌来,但最后选这么十几个人,这个工作做好了,然后到现场,在非常严格又非常有动力的游戏规则的驱动下,节目便真实顺畅地流动起来。
记者:您刚才说的基本上是节目制作层面的。而真正吸引观众的真人秀的精髓,可能还不仅仅是它外表形式的好玩儿。您认为究竟是什么能够刺激观众的神经,然后牵着观众走,什么又能牢牢地抓住观众的心呢?
苗棣:其实是人物的命运,真人秀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综艺节目,就在于它有人物,人物有命运。你看所有的好的真人秀,观众关注的一定是人物的命运。如果没有这个东西,大家就是娱乐一把算了。
记者:您认为真人秀在中国仍然处于起步的阶段吗?
苗老师:是的。现在中国是通过取经的方式,买节目,买版权,知道灯光怎么弄,音乐怎么弄……从头学起。真正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必须创出自己的品牌。当然创新会有一些瓶颈,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做中国的真人秀大有可为。打造自己的模式,做有创意又有中国特色的真人秀节目,才能让中国的真人秀站住脚跟。
记者:目前在中国的电视领域,一种节目类型正在迅速占领市场,并且以各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在各种内容的节目中展现,它就是真人秀。而十多年前,您就曾经在传媒大学公开课上有过大胆预测:“未来的中国电视,除新闻节目外,将都会借鉴真人秀的元素。”先不谈您的眼光是多么独到,苗老师,先请您谈谈,究竟什么是真人秀?它是一个什么概念和节目形态呢?
苗棣:真人秀,应该是上个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新的节目类型,它在样式上最核心的特点就是对一个虚拟情景的真实表现——它是一个虚拟情景,它制造一个事件,事件本身可以多种多样,然后对这件事进行真实的记录。真人秀节目中人和事是真实的,它不是电视剧,但是它制造的这个事情本身充满了戏剧性,它比纪录片好看,比电视剧真实。此外,还有第三个特点,就是它有一定的时空自由度,换句话来说,它要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纪录过程。在空间上,它突破演播室的局限,其表现形式更像一个纪录片。
记者:虚拟情境,真实纪录,自由时空,按照您的这个定义,在收视榜上居前的很多节目,其实并不是纯粹的真人秀节目,比如《非诚勿扰》。
苗棣:如果以节目分类学的角度看,《非诚勿扰》应该算是一个Game show——游戏节目。在演播室里边,其实大家一起在做一种游戏,只不过游戏的竞赛内容和奖品和一般游戏不太一样。这种节目在很多方面也受到真人秀的影响。当然,真人秀的定义并无定论,但是一般来讲,国外现在说reality TV的时候,大体说的与我上面讲的三点相符合。
记者:大家以为,只要是真人参与的,竞技类的节目形式,都是真人秀的范畴,看来不是这样的。
苗棣:显然,这是简单化形式化的理解。
记者:那么,江苏卫视的《赢在蓝天碧水间》,应该是您所认同的真人秀吧?
苗棣:是的。本来没这么一个事,他们做了这么一个事。注重对过程的记录,真实地记录,就是说至少它告诉我们,或者他想让观众相信,这里面没有事先安排的东西,都是在制定了规则之后的自然呈现。然后它是一个有相当时间长度和空间自由度的节目,呈现的方式是我们平常说的纪录片的方式。
很多选秀节目,比如Talent show——才艺秀,都属于真人秀范围,尽管他们的具体呈现不同,比如说《中国好声音》,但是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虽然《中国好声音》有2/3的内容都是在演播室录播,但是,它表现出来的片子的叙事方式,完全是纪录片的方式,而不是我们平常所谓的演播室方式。演播室基本上是一个导播版。然后对这个导播版再进行一些剪接。而《中国好声音》不是,它从制作开始到最后剪出来片子,其实是一个纪录片式的呈现。
记者:它在时空上是跳跃和多维度的,这一点与传统演播室节目,或者综艺节目有很大的不同。
苗棣:传统的演播室节目,如果要用三分钟介绍选手,就得假设现场观众和主持人都在看一个大屏幕,时间上是连贯的,所以选手在进演播室的时候,大家会觉得这人我们都见过了。但是《中国好声音》不是,《中国好声音》“啪”地一下插进五分钟介绍选手,但是呢,你会发现等他进来的时候,现场的观众和评委,根本不知道这人是怎么回事。实际上在剪这个片子的时候,他不需要考虑外边小片和演播室的关系,他实际上在疯狂地跳剪。
记者:传统演播室的节目,它会遵循时间逻辑进行剪辑。
苗棣:是的,它要设定一个一维的去而不返的时间,要给观众一个不间断的流程。而典型的真人秀节目会从现场到演播室间跳跃剪辑。
记者:那么,真人秀节目剪辑时遵循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苗棣:这里的逻辑关系,就是跳出来用纪录片的方式剪。真人秀的意思是,我做了这么一个大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确定好,让好多人来参加,我就把这两个月的过程,用一个做纪录片的方式来呈现。拍了很多素材之后,按照某种特定的逻辑关系来剪辑,最后一集一集地播出来。这跟我做演播室节目的初赛复赛没有关系。用这种方式把这个片子给剪出来,它最大的好处就是:非常具有故事性。
记者:它在时空上非常自由,在外景和演播室场景之间自由转换。与传统纪录片相比,真人秀又有哪些优势呢?
苗棣:最大的不同是充分地用了人,是所谓人造情景,把冲突,把最精彩的故事浓缩起来了,既要好看,又要记录,就是玩过去的故事,没有现在进行时的东西。追溯起来,真人秀起源于1999年,荷兰电视台为提高收视率推出一个偷窥节目,就是《老大哥》,尽管这种用隐蔽方式拍摄的节目引发广泛争议,但在收视率上取得巨大成功。《老大哥》有一套游戏规则,调动真人演绎故事。
所谓真人秀,实际上是通过制造这么一套规则,让故事能在很短期内戏剧性地发酵。电视忽然发现找到这么一招,可以满足大家想看真东西的愿望:真人真事,又极富戏剧性。
记者:在中国,真人秀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载体,直到《超级女声》出现。
苗棣:中国电视人很快就瞄上了真人秀节目,而且学着做,但是基本不成功。为什么呢?两个原因。第一是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原因。比如survival——《幸存者》,在这个游戏里边,它的规则是你可以欺骗,可以陷害,只要别出大格,怎么都行。但是在中国呢,这就行不通。
还有一个原因,甚至更关键,这就是制作。真人秀节目制作难度特别大。2000年到2005年这段时间,中国的电视制作团队把握不了真人秀节目,原因是缺乏一整套的技术和设备的支持,高额费用的支撑更没有。2004年,湖南台的《超级女声》,在节目分类上属于真人秀里边的Talent show——才艺秀。在才艺真人秀里边呢,又属于叫做草根级的才艺真人秀,我们中国人就把它叫“选秀”了。平民百姓参与的最有名的代表作品,就是美国的《美国偶像》。湖南台做《超级女声》的时候,无疑是受《美国偶像》的启发。
记者:《超级女声》在中国更接地气。
苗棣:一个普通小女孩,一下子变成大明星。这个过程在中国古代叫“发迹”。一个社会在剧烈变迁的时候,这类故事会特别吸引人。在现代社会里边,故事又吸引人,又养眼的,就是小女生麻雀变凤凰这种的,这比一个傻小子变百万富翁还要好看,所以这个故事本身的内核就特别适合中国。另外,2006年的《超级女声》增加了观众参与机制,这是真人秀附带的一个产品,它是《老大哥》发明的。观众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次发现,自己现在不仅仅是一个看电视的,还是一个做电视的。《超级女声》怎么就这么火呢?我觉得最本质的原因是它展示了一种让观众以为自己创造了明星这么一种机制。比如李宇春。一旦你为了这个偶像付出了情感、经历,还有钱财,你付出那么多的时候,你怎么能随随便便把她给否定了呢。
记者:几乎在一夜之间爆出了很多歌曲类的节目。然而,您如何看待中国电视节目的同质化现象呢?
苗棣:其实干电视这行,创新是很冒险的,尤其是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一是因为,创新节目不花钱不花力气肯定不成,花钱花力气也未必能成,但是模仿一个已经成熟的节目模式,相对来讲风险小些,所以就容易形成同质化。二是在中国,文化版权的保护还不完善,恶性竞争比较常见,你做《超级女声》,我做《超级老头》,他做《超级小孩》……一窝蜂。
记者:《非诚勿扰》这样的节目,它吸取了真人秀的某些元素,又针对中国观众的兴趣点进行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
苗棣: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优秀的和敏锐的电视制作者会在各种节目中都吸取真人秀元素,包括技法、叙事法、理念等等。但还有一些是,吸取真人秀元素加以本地化改造的,最明显的是另一种Talent show,就是明星Talent show。2006、2007、2008这几年,明星反串真人秀节目,做过唱戏的,《非常有戏》,说相声的,跳舞的,滑冰的,变魔术的……
除了像跳水这类节目是买的版权以外,其它那些节目都属再创造,有浓浓的中国色彩。出发点非常好,但在做的过程中,真人秀的特质被弱化了。
记者:您的意思是对于人物的立体展现是真人秀的核心?
苗棣:是的。你看美国ABC的《与星共舞》,10个明星在这儿参加跳舞,然后还有10个舞伴。你看第一集的时候,观众对这些人还不太认识,只是大概知道,那个是奥林匹克金牌获得者,或者电影明星,但是等到看过几集,观众就会对他们越来越熟悉。因为什么呢?因为除了舞台展示之外,用大量的篇幅展示这些人。他和他的舞伴怎么同心协力,中间遇到哪些困难,发生哪些冲突,他们这一对跟那一对又是什么情况什么关系。不注重这些,就会把一个本来有血有肉的真人秀节目做成一个老套的综艺节目,一个纯粹比赛的综艺节目。
记者:确实是这样,在看《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时,我挺惊讶的,它本来聚集起来的就是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出现的人物形象应当都是积极正面的,但是往往无以控制地表现出了人性格中狭隘的非理性的那一面……
苗棣:虽然是在做一个游戏,但由于特别在意体现自己的能力和尊严,所以他们特别投入,这个争强好胜之心点燃了这个节目。其实真人秀节目比较较劲儿的是这个“真”字,所谓“真”就是说这帮人凑到这儿来,被安排了规则之后,他们必须按照这个规则行动。就等于你弄一迷宫,你说出去的人胜利,那么,所有的人肯定要往出去的方向走嘛。一切好节目,包括我们平常所说的演播室综艺节目、游戏节目、谈话节目,其实都要有好的规则来引发一种人性的自然呈现。
记者:规则的制定有定律吗?
苗棣:规则一定是大众口味的,在中国,一定适合中国人演,适合中国人看。还有一个元素也非常重要,就是“选角”。角色保证一个节目的基本质量,甚至比现场制作还重要,比如《非诚勿扰》,报名的每一季都是数以万计的人涌来,但最后选这么十几个人,这个工作做好了,然后到现场,在非常严格又非常有动力的游戏规则的驱动下,节目便真实顺畅地流动起来。
记者:您刚才说的基本上是节目制作层面的。而真正吸引观众的真人秀的精髓,可能还不仅仅是它外表形式的好玩儿。您认为究竟是什么能够刺激观众的神经,然后牵着观众走,什么又能牢牢地抓住观众的心呢?
苗棣:其实是人物的命运,真人秀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综艺节目,就在于它有人物,人物有命运。你看所有的好的真人秀,观众关注的一定是人物的命运。如果没有这个东西,大家就是娱乐一把算了。
记者:您认为真人秀在中国仍然处于起步的阶段吗?
苗老师:是的。现在中国是通过取经的方式,买节目,买版权,知道灯光怎么弄,音乐怎么弄……从头学起。真正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必须创出自己的品牌。当然创新会有一些瓶颈,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做中国的真人秀大有可为。打造自己的模式,做有创意又有中国特色的真人秀节目,才能让中国的真人秀站住脚跟。